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中央民族大学 > 招生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 简称:中央民大
  • 地区: 北京
  • 类型:民族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2~3年
  • 学费:¥3.00~12.0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12月,以原来的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组建,是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专业设置横跨管理学和法学两大学科门类,学科层次完备,设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九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政治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关系、民族政治学、行政管理、民族地区公共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十二个硕士学位点,还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授予权;设有民族政治学、民族地区行政管理、工业社会管理三个专业博士学位点。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突出效率、公平两大目标。学院拥有良好的教学硬件设施,建成一个颇具规模、藏书近5万册的资料室,拥有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两个综合实验室,组建了管理学案例研究中心,还建立了12个教学实习基地,可以很好的满足实验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截至2014年底,管理学院共有在读学生1734人,其中本科生995人,学术型硕士生308人,专业学位研究生431人,博士生38人。近年来,学院依托承担“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项目,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加大管理体制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条件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的力度,承担了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行政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学院拥有一支勤勉奋发、学养丰厚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69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MPA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90%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60%的教师有国外留学或对外学术交流的经历。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十佳教师”称号。目前已经形成了“教学名师——重大攻关项目——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发展格局,正在向“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基础建设、重点学科”四位一体共同推进的模式转化。近三年来,学院累计承担国家决策咨询项目、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社科基金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民委重大项目、北京市的规划项目以及其他委托项目近百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SCI收录6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20余项重要奖励,累计提交重要调研报告近百篇,其中关于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调研报告获得了国家重要领导人的批示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学院不断加强和国内外一流大学合作交流的力度,邀请了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匈牙利等国的知名教授以及国内重点院校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与交流,为师生提供学术交流的空间平台。近三年来安排国内重点大学知名学者进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100余场,扩大了师生的学术视野。管理学院认真贯彻学校“质量第一、内涵发展”的办学方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有机结合,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原则,在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2006年开始,本科教育按照“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打通培养的模式,学生入学后统一学习管理类基础课程,一年半后按学生兴趣和特长分专业培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以下称“学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与1980年成立的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1986年3月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从政治系中分离出来成立经济系,2000年8月成立经济学院,包括经济与管理系和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2004年3月,取消经济与管理系,成立经济学院,实行院所(少数民族经济研究所)合一管理体制。学院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学术机构和培养少数民族经济专业高级理论与应用人才的教学研究基地,是第一个设立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单位,具有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学院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博士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1”“985”“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省部级重点学科)、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金融(MF)和国际商务(MIB)两个专业硕士点;本科层次设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四个专业。国家民委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建的“中国兴边富民战略研究院”设在学院。学院还有“中国品牌研究院”“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少数民族扶贫研究院”“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平台。学院现任领导: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张丽君,党委书记张玉刚,副院长张春敏、王润球,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闫妍,院长助理舒燕飞、吴本健。制度体制学院注重制度建设,努力优化和创新管理制度,制定并修订了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以及经费管理与使用、人才招聘录用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程序,推进学院各项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总体水平。本科培养模式方面实行经济学大类培养机制,以教学项目和教学团队为依托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数学教学的基础性作用,成立本科数学教学团队,实施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大力提升本科教学水平;本科教育培养方面建立“双导师制”,发挥思想政治导师与学术导师的双重引领作用,在学术引导中做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进学术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建立“博士后研修组”和“学术工作坊”机制,创建继续学习机制,发挥团队学习优势;通过常态化的“教师读书会”提升教师总体能力,营造学习型学院的氛围;建立“科研基金资助”机制鼓励科研工作,重点突破,创办“双周论坛”学术讨论以提高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率。学术科研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民族研究》《历史研究》《LandUsePolicy》等核心以上期刊和重要报纸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有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出版著作200余部,其中《中国经济热点》系列、《中国经济学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进展报告》、《民族村庄经济调查》百村系列等具有鲜明特色。近五年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课题近30项;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40余项,承担横向课题15项,年均经费达300余万元。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全国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等一批优秀成果奖,拥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等。有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民委创新团队,国家民委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打造了“中国经济学前沿论坛”“长江学者论坛”“首都经济学家论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发展论坛”等品牌论坛。提出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获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学院整合力量,积极开展大型科研项目,对全国100个民族村庄(56个民族全覆盖)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对民族地区开展大规模抽样调查,形成拥有40000多个样本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数据库;2007年至今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项目,目前共完成边销茶、少数民族工艺美术品、民族药等10项工程,累计投入800余万元。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社会服务转化,如在牧区开展狼毒草治理等工作。师资队伍经济学院一直秉承“师道重德能,学术尚谨严,事业惟勤奋,才干致精宽”宗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民族学家、民族经济学的开创者施正一先生生前一直工作于经济学院,学院现有刘永佶教授、黄泰岩教授等著名民族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家;有专任教师56人,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3人,90%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大都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一半以上教师具有海外留学和访学经历,具有较强的国际化视野;教师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理论经济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等学科带头人,有霍英东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等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资源学院以硬件建设为支撑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建有经济学与财政学实验室、金融学与国际贸易实验室;拥有综合图书资料室及各专业共藏有中文图书4万余册,订阅中外文期刊百余种;建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数据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住户调查数据库”(与社科院民研所合作);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积极探索院地、院企合作模式,目前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民族地区建立近30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学院以大类培养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各民族高层次人才5000余人,其中包括2位国家级领导人、10余名省部级领导、50余名教授和100余位企事业领导,广泛地服务于中国少数民族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学院在校本科生1100人,研究生295人,其中留学生37人。学院大力倡导本科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科研、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立项并提供学术指导和相应的经费支持。开展“金融文化周”“外贸英语演讲”“财政纵横谈”“经济学基础知识竞赛”等特色活动;由学院和各教研室自主办刊成立的《探求》、《立言》、《求真》、《金融时代》、《财政纵横》编辑部等。学院还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校内外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等各类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与社会实践活动。近五年,学生申报获批的各类科研项目超过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项,北京市级项目32项目,校级项目100余项,国家大学生创业项目“承锦控股有限公司”正是本科生利用创新实践项目,结合所学专业内容自主创业的典型案例。本科生就业率平均达到93%,深造率达到48%。已形成了一批学生学术活动品牌,文化建设实现制度化。结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特点,学院特别注重对研究生“研”与“学”能力的培养,主要采取科研主导型培养模式和民族地区定点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已组织学院研究生近400人次到西部民族地区做田野调查,形成并已经出版了由研究生参与编写的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和《研究生论文集》,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服务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民族地区定点培养模式是我院为民族地区培养综合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先后为呼伦贝尔市培养了两届硕士研究生,为承德市、乌鲁木齐市、甘南州、云南省等各培养了一届硕士研究生。近五年,累计授予硕士学位321名,授予博士学位及博士后出站48名,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8.5%。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5年来,通过各种渠道选派113名学生赴海外研修交流,其中研究生21人,本科生92人。累计接收留学生62人,主要来自越南、哈萨克斯坦、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学院比较重视与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创建了“大十字型”对外学术交流模式,即以北京经济学界为横,发起成立了“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秘书处设在经济学院)”;以全国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高校为纵,发起成立了“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经济学院系联席会”。同时,学院通过举办“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增加师生双向交流等方式,密切与国际上著名学术机构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近五年来学院出访国外教师17人,对外交流的学校有英国剑桥大学,美国伊萨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贵湖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英国女王大学等。与美国伊萨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波兰雅盖隆大学,英国女王大学等学校达成了合作意向。来学院进行讲座交流的国外专家约30人次。学院积极抓住中央民族大学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要战略机遇期,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为目标,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面向少数民族地区、面向国家及国际,统筹各方面力量,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00万

    ]
  • 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学教育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办的少数民族在职干部新闻研究班,1984年在汉语言文学系正式开办新闻学本科专业;1989年开始在民族学招收民族报刊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成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3年开设广告学专业;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招收首届传播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与藏语研究院合作开设新闻学(藏语实验班),招生四届,并于2019年9月开始招收新闻学(民族实验班)。201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授予单位,2015年正式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2019年7月9日新闻传播学院独立建院。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新闻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以及新闻学(民族实验班)。师资力量学院师资队伍年轻实干、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现有在编教职工28名,其中教学科研岗位专任教师20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0%。同时,教师团队中7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50%以上的教师属于“双师型”,具有业界+学界的双重背景。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学术硕士导师8人,专业硕士导师14人,校外兼职学术硕士导师2人,校外兼职专业硕士导师6人。导师队伍中,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等。多位导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艺术教育突出贡献人物奖。多位导师担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内重要专业赛事评委、大型活动导演等。学科注重与国内外知名新闻传播院校以及业界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年开设30余场前沿讲座,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开展讲座与专业指导。在业界交流方面,新闻传播学科与首都国家级媒体以及新媒体科技公司联系紧密,并聘任具有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业界导师40人,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协同育人机制。学院在3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知行并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和教师为双中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有利于教师提升发展的良好环境。未来学院将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人才培养历经35年本科教育和30年研究生教育,已培养新闻传播类本科毕业生30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毕业生覆盖全国48个少数民族,有些成为本民族第一位新闻学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佼佼者荣获“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目前在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近700人。近10年,教学成果多次获中央民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获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师多人承担多项北京市、国家民委教学改革项目,多人获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二、三等奖。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知行并重的人才。学院是北京市民族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主体院系,下设电子编辑排版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学院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设暑期训练营、与多家新媒体平台合作建设融媒体工作站。学生主办有院刊《Minder志》。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去向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国内院校以及斯坦福、南加大、爱丁堡、威斯敏斯特等知名国外高校。学生生源质量高,就业有保障,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近些年,在校生获得的重要荣誉奖项包括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员、首都“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首都“先锋杯”优秀团员等;重要的集体奖项包括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首都“先锋杯”优秀团支部、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获得的专业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策划类金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非专业类)特等奖、全国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年度优秀大学生纪实短片一等奖、全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等。办学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立足国家民族院校办学定位与优势,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坚持主流和特色相结合。科学研究中,立足国家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求。新闻学学科着力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论研究领域;传播学着力建设跨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认同研究。自设学科“民族影视与非遗数字化传承”通过多学科交叉已初步形成稳定的学术团队,取得了较好的学术研究成果。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突破,2015年以来累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产出了一批较有质量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多次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二、三等奖。学院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首任会长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单位。学院与北京市民委合作成立有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节目中心合作成立有“民族语言广播听评基地”,院级科研平台还包括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等。新闻传播学科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坚持竞争性与互补性的二维方针,既坚持人才培养对标一流高校,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又强调招生与培养中体现民族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采取差异化办学,突出办学特色,通过实验班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与非民族院校形成人才培养互补结构。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创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被誉为“国门工程”、“国家工程”。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均对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创办给予了专门报道。藏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也为民族高等院校“民族语+专业教育”发挥了示范与引领作用。2018年,该实验班建设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00万

    ]
中央民族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简称:中央民大 地区: 北京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00~12.0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民族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中央民族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