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扬州大学 > 招生学院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 简称:扬大
  • 地区: 江苏
  • 类型:综合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3.00~9.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扬州大学电气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成立于2019年6月,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60年。办学60多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坚持弘扬学科特色,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院现坐落于风景秀美怡人、人文底蕴深厚的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全院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300多人,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及校品牌建设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校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校品牌建设专业及校研究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学院现有流体动力与可再生能源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机与电器与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学院拥有江苏省能源与动力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大型风洞实验平台、多功能地热能开发利用实验示范系统、微尺度流动传热实验台、通风空调气流组织实验台、冰蓄冷空调实验台、空调换热器性能测试平台、清洁煤燃烧实验台、生物质能利用实验平台、泵装置与系统测试平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科研实验平台及电气工程、暖通空调工程、流体机械、建筑电气、测控技术等专业教学实验室,即将建成扬州大学机电实训中心,为学校工科发展提供实训平台。学院在高效泵装置研发、风力发电理论与技术、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地源热泵理论与技术、微尺度流动传热传质、洁净煤燃烧、电机与电器理论与技术等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还建有一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和产学研实习基地,为加强学生实践环节、提高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扬州大学智慧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江苏省太阳能技术中心、扬州大学电气工程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专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国家星火计划等国家级项目及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项目、住房预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45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授权专利300余项,出版著作10余部、编写出版全国行业和地方标准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智慧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成立以来,聚力探索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联合国网扬州供电公司等单位,全力打造集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知识产权运营等功能于一体的双创示范中心,积极探索以能源变革驱动城市发展、引领社会转型的新路径,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电力需求。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6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1人、第三层次培养人选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6人、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人。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协鑫杯”国际大学生绿色能源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CAR-ASHRAE设计竞赛、同方人环奖等国家级、省级奖项200多项。获省优秀本科毕业设计10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获省部级、校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先后有10位教师当选“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老师”,学生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10余项。学院学生除享受学校各类奖助学金外,社会各界人士还为学院学生设立了劳特斯奖学金、恒鼎暖城奖学金等。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25%以上,全院毕业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此外,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日本等国外高校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已选派多名优秀学生出国攻读博、硕士学位。学院秉承“坚苦自立”的校训,坚持“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校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努力把学院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型工科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初,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私立通州师范学校。在冯焕文、张照等老一辈畜牧学家的带领下,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创业,学院得到了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0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47人,专任教师中95%具有博士学位,多名教师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或被授予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学院拥有畜牧学和草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畜牧学和草学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畜牧学是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二期、三期)建设单位,下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推广(养殖、渔业两个方向)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草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下设饲草与草食动物生产、草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草地景观植物与利用、草业机械及自动化等4个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水产养殖学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学院获批一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扬州大学-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有动物遗传繁育与分子设计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扬州大学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农业部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有效性试验机构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建有蜜蜂产品研究所、兔业工程研究中心、草业科学研究所、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以及饲料厂、实验蜂场、水产温室、新扬州鸡保种场、牧草场等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国际交流工作,现主持863、973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课题200余项,年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在研项目总经费8000余万元,在分子标记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资源评价、保护与利用,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胚胎生物工程和动物遗传工程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标志性成果。扬州鹅、京海黄鸡、苏姜猪、畜禽饲料、蜜蜂产品等多项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0余项成果分别获部省级科技奖,其中5项大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在国家、江苏省留学基金及优势学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的资助下,每年派出多名本科生和硕博士研究生赴海外名校访学和交流,自2009年以来培养来自朝鲜、埃及、加拿大、丹麦、日本、巴基斯坦等多国家近100名海外留学生。学院现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水产养殖学为扬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在校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800余名,另有注册在籍继续教育学生800余名。多年来,我院毕业生因为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适应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用人单位教学、科研、技术和管理骨干,另有一批毕业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被国家有关部委授予“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人物”等荣誉称号,学院连续5年被学校表彰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学院拥有一个法学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法学专门人才。现设有法理与宪法行政法学、刑事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与比较法学、诉讼法学6个教研部和1个综合办公室,拥有1个法学综合实验室,1个图书资料室。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拥有专任教师43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9人,博士3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5人,其中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十大青年法学家等多人。学院现设有扬州大学中国法律文化与法治发展研究中心和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拥有中国法律文化与法治发展二级学科博士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法学专业2005年底被评定为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被遴选为江苏省法学类重点专业建设项目。2016年江苏省“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考核验收中,法学专业的考核结果为“优秀”,已形成廉——区域法治文化”“江苏省优势学科——文化传承与区域社会发展”“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苏中发展研究院”“婚姻家庭、反家暴诊所”“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省级教学研究平台。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政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立法建议、智库报告等多项成果被各级人大、政府和部门采纳。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474人、硕士研究生(含非全日制)288人,博士研究生11人,设有国家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校长奖学金、费孝通立德奖学金、孝廉奖学金、星辰法学奖学金、石立律师助学金等,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大学生法律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以素质拓展为抓手,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学院不断探索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规律,真实庭审引入模拟法庭、学生办理真实案件、实务部门专门走进真实课堂的“三真实”实践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致稳定在98%以上,且层次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保持在40%以上,2017年通过率达到50%。学院将继续遵循“德法兼融、知行合一”的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主体,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扬州大学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起源于1950年苏北卫生学校;1951年与上海市私立惠生高级助产职业学校合并;1984年升格为扬州医学院;1992年并入扬州大学;1999年省内率先培养四年制护理本科生;2016年7月护理学系从医学院划出,单独成立护理学院;面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短板与专业人才紧缺等情况,扬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新医科”建设的战略布局,于2021年6月16日成立了公共卫生学院,与护理学院合署,合署后名称为“扬州大学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学院拥有一支基础理论扎实、业务精湛、爱岗敬业、朝气蓬勃、学科梯队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任教师24名,硕士以上学位占95.8%,博士学位占41.7%。45岁以下专任教师19名,占79.2%。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0名,临床兼职教师64名。江苏省“双创博士”2名,江苏省“333”人才1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1名。学院设有护理学、预防医学及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三个本科专业,面向江苏省及全国多个省市招生。其中,护理学自1999年开始面向全省招收4年制护理专业本科生。2006年,扬州大学作为全国首批综合高校开设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2020年3月1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获批,自2021年起开始招生。学院每个专业都对应国家卫生健康紧缺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端实用性人才为目标。近五年来,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校生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如江苏省高校应急救护大赛一等奖,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护理技能大赛三等奖等奖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100%。各专业学生都对应有稳定的就业岗位,近5年护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学院根据医药卫生和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各专业的教学实践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含医院)签有校企合作实训和实习协议。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主要为三甲医院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局、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药物质量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学院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护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护理学)。其中护理学于2011年获得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15年依托中西医结合博士点设置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获得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点,秉承“立足江苏、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已为江苏省及华东地区输送近3000名本硕护理专业人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于2011年获得授权并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及“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三个稳定成熟的研究方向,近5年培养毕业生102人,为高等科研教育单位及卫生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学院积极推动教育国际化。学院各学科先后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苏丹等国家建立友好联系,分别与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赫尔大学、日本长野看护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等国际院校开展系列学术交流、合作互访等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去国外进修、学习、考察和访问,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提升办学实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18年,与英国赫尔大学开设“4+0”中外合作办学(护理)项目,引进先进课程,全英文授课,学生毕业后可获得扬州大学和赫尔大学的双学士学位,目前为省内首家拥有护理学专业合作办学资格的高等院校。学院重视科研工作。近5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7项,发表科研论文385篇,其中SCI论文50篇,发明专利40项,发行了核心期刊《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学院重视临床护理实践及公共卫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护理专业拥有教育部遴选的护理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江苏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学科拥有9家三级甲等医院、2家社区医院等作为护理临床实践基地,其中专科护理培训包括江苏省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儿童急危重症、血液净化、静脉治疗等临床专科实践基地,在专科护士培养及考核等方面有完善的教学和管理制度。学院注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扬州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多家实践单位签有合作协议,并设立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护理及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医疗仪器设备先进,在长期的临床、社区教学工作中积累大量经验,实现培训、研究、服务一体化,既可用于培训,也可用于新技术的开发研究,面向社会开展护理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充分满足学生临床见习、公共卫生实习教学需要。扬州大学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重特色”的专业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护理专门人才和兼具公共卫生理论与技能的实战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化、职业化、人文化、国际化”的要求为指引,体现“重素质培养、重护理及公共卫生实践”的专业特色,突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积极拓展科研领域,为培养高素质护理和公共卫生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位于古城扬州著名风景区瘦西湖畔,于2002年8月建院,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苏北师专化学科。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材料化学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化学和应用化学均为省品牌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省特色专业。化学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化学和材料科学为ESI国际排名全球前1%学科。学院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环境化学、食品化学、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等8个二级学科,2009年设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等1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设有课程教学论(化学)硕士学位点。学院另设有教育硕士(化学教育方向)、工程硕士(含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和制药工程三个领域)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有“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学化学实验为国家精品课程,有机化学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另有4门省优秀、精品课程,物理化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在籍本科生近1200名,硕、博士研究生650多名。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入选者6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特聘教授4人,教授54人,副教授40人,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以上。近三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40项;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1000余篇。学院建有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实验条件、装备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实验中心已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为社会提供化学成分、结构分析以及材料性能测试等技术服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成了三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学院坚持“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和“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获得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一、二、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二、三等奖等奖项。“化学化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学院非常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已与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大学(Huddersfield)、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截止2019年12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学院于2003年组建成立,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现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市政工程系、资源环境科学系和海洋科学系;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科学、海洋资源与环境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有市政工程博士学位点;有环境科学、市政工程、植物营养学、土壤学、水生生物学等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土木工程领域市政工程方向)、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近千人。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9人、副教授35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技项目,以及承担了大量省级和服务地方经济环境发展的科技项目,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学院有近2万平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教学与科研设施齐全,仪器及装置设备先进。有江苏省水环境保护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江苏省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农业环境安全技术服务中心省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和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省级实践教育中心;有环境科学研究所、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所、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以及市政与环境设计研究所等。学院重视和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外诸多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美、德、英、澳、日、韩、港、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或合作研究,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学院重视和积极开展社会合作与服务。与数十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设立了多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通过技术攻关与技术合作为地方及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撑与支持,促进了地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的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立于2002年,其办学历史始于1952年。2009年起,进驻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办学。学院的机械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一级学科。学院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草业机械装备及自动化、工程装备数字化制造理论与技术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加工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机械硕士(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方向)和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学位授予权。博、硕士研究生190余人。学院开设6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和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专业于2019年6月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现场考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2个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类专业(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为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为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目前全日制在籍本科学生1276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56人,其中专任教师10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专业技术职务22人,其中校特聘教授2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2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48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4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5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6人。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84项,科研到帐经费950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和社会力量奖15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91项,发表SCI论文228篇,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4部。学院现拥有专业实验室面积近20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000余万元。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面向工程应用,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人文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定位为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学院。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逐步形成了学院人才培养特色。截止到目前,学院连续10届共13件作品参加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省三等奖5项;在“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省铜奖1项。每年均有200多人次在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农装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汽车智能大赛、大学生力学竞赛、数学建模大赛等中获得佳绩。学院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福特旺恩应用科技大学、乌尔姆应用科技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凯特琳大学、日本北九州工业大学、英国莱斯特大学、英国卡利多利亚大学以及法国贝尔福蒙贝利亚技术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且互派师生到对方学习深造。学院充分发挥机械、汽车、材料等学科(专业)与江苏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有利条件,立足江苏,辐射全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完成了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3年12月由扬州大学原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分设而成立。2010年8月,学院由江阳路南校区迁至扬子津校区,新校园环境优美、景色怡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教授14人,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80余人。学院在全国20多个省市招生,在校本科生1300多人,研究生300多人。学院大力推进国际化工程,国际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学院现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硕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土木水利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工程管理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学科为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工程方向)、交通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4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学院建有“江苏省玄武岩纤维复合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新型装配式建筑结构重点实验室”、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混凝土框架抗震虚拟仿真实验”、“江苏省建筑工程基础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配备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设有结构振动与控制、岩土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房地产、绿色建筑材料等多个研究所,以及工程设计研究院(甲级)和工程测试中心。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实体)挂靠学院,长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工作。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着力培养“品质纯正、基础厚实、能力卓越、锐意创新”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200多个奖项。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就业率稳居学校前列。学院依托丰富的校友资源,在省内13个地级市和省外部分地区建立了院级校友分会,为学院发展搭建平台、拓展空间。学院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导向需求,注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社会合作与服务,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目前,学院设立了20多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创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筑新材料研发中心、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全过程工程咨询研究中心、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重点研发平台,在此基础上还组建了14个科技创新团队,紧密开展多种形式的政产学研合作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院社会贡献度和整体影响力全面提升。学院师生以“品正基实”为院训,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成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的苏北师资培训学校“教育专修科”。1952年苏北师范专科学校设立“教育学科教研室”,1958年发展为扬州师范学院“教育学科教研室”,1992年更名为“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年,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单位合并组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年起,学院调整更名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扬州大学师范学院”合署办公,2016年学校成立扬州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目前我院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形成“小学院、多功能、大服务”的办学格局。建院以来,学院集研究生和本科、职前与职后办学为一体,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努力在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提供支撑与服务中赢得自身的发展。学院现拥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和教育学4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学、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拥有江苏省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及基础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建有“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和江苏省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中学校长、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建有1个“省级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扬州大学普通话测试站也设在本院。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7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13人,在读博士生18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69人,各类成人学历教育和自学助考学生2000多人。近年来,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质量为先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师范精神、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坚持小班化教学,推行研究性教学,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倡导全员育人和合力育人,构建本科生与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强化学生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在全国全省挑战杯大赛以及江苏省师范生技能赛大赛中屡获佳绩。教育学专业先后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单位”。近年来,学院大力实施博士化工程、国际化工程,通过自身培养和人才引进,打造了一支以教授(研究员)为骨干、副教授和青年博士为主体的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2人,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17名,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比例超过90%。学院具有雄厚的教育教学实力和学术研究基础,在教育哲学、学校心理教育、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治理等领域形成了团队和特色,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学术成果。学院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以及省部级高层次纵向横向课题40余项,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高级别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学院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开展教育学中美实验班“1+2+1”联合培养项目,与澳大利亚查里士顿大学建立了教学与研究的合作项目。学院先后与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市社区矫正管理服务中心合作共建,实现了大学与小学、高校与司法部门的有效深度合作。“十三五”期间,学院将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引领,积极推进学院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全面启动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规划建设。将坚持“育人为本、学术为魂、质量为先、特色为要、文化为脉”的办学理念,以加快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培养卓越教师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入实施内涵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战略,进一步更新观念、优化结构、完善条件、激发活力,全面提高学科、专业、队伍、文化等各项建设水平,为把学院早日建成实力凸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打好基础。(2020年7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扬州大学下属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学院。学院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余名、研究生200余名、留学生15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1000余名。学院设旅游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酒店管理6个本科专业。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是全国烹饪高等教育首创、办学历史最长、办学水平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品牌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是省内高校同类专业较早设立、有厚实办学基础和丰富办学经验的校级特色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和重点建设学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国内开办较早的专业。学院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3个硕士点,拥有生物与医药工程硕士(食品工程领域)、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方向硕士点、旅游管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位列前150名。学院拥有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比较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23人。有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47人;博、硕士生导师7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2名教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教师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6名教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4名教师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1名教师入选国家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24名教师入选扬州市“绿扬金凤计划”,1名教师入选学校“教学名师”培育计划,2名教师入选学校“拔尖人才”成长计划,18名教师入选学校人才工程计划。学院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国家级烹饪大师15人,教师中有多人在国内外烹饪大赛中获奖,在第八届世界中国烹饪大赛中,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拥有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并建立了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培养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能力强的优秀人才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学院拥有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餐非遗技艺传承实验室),3个省级实践中心(食品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营养与烹饪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现代酒店与旅游管理实践教育中心),设有江苏省乳品生物技术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现代乳业加工服务中心、江苏省烹饪研究所、扬州大学焙烤食品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及储藏工程研究中心、旅游文化研究所、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扬州大学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江苏省淮扬菜产业化工程中心等教育、科研机构,主办《美食研究》(核心期刊),为学院的快速发展、办学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注重校企合作,先后与益海嘉里、江苏小厨娘餐饮集团、上海本优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天博食品配料有限公司、联合利华等企业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意大利、新西兰、韩国、朝鲜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面向国外招收本科留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及短期研修生。师生先后赴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及全国各地举办美食节,受到国内外食品、餐饮同行的赞誉。学院全体在籍本科生,可申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朱敬文奖学金、校长奖学金、金龙鱼奖学金(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方广奖学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本优奖学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实践能力,严谨朴实的作风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达为100%,其中近30%学生出国深造、免试推荐和考取985、211等名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多年来,学院为职业院校及中国酒店业、旅游业、食品加工业、食品安全与监管行业、餐饮业、企事业单位后勤管理、科研院所等单位输送了大批师资力量及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其中一批毕业生已成为行业内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力量。(以上数据更新于2021年10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扬州师范学院政史科,至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1998年,扬州大学合并前的原6所驻扬高校的马列教研室、社科部(系)以及原师范学院政法系合并组建扬州大学政法学院(社科部),同年,原6所驻扬高校德育教研室合并成立扬州大学德育教研室。2001年,扬州大学德育教研室并入扬州大学政法学院(社科部)。2004年,扬州大学政法学院(社科部)分设,分别成立扬州大学法学院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科部)。2011年4月,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科部)分设,分别成立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和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年、2018年、2020年学院连续入选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专职教师77人,教授12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35人。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1人、省社科英才1人、省“333培养对象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333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省高校“青蓝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2人、省“双创”博士4人。学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先后实施“扬州好人进课堂”“研究型教学”以及基于楷课系统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1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1名教师获得教育部首届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荣誉,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3名教师先后入选江苏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学院拥有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本科专业,现为全国及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最新软科排名中进入全国前10%,被评为六星级专业。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硕士授权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前1/4,评估等级为B。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江苏省性别平等示范基地、江苏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等研究机构挂靠学院。学院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科研工作,教研工作成效显著。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20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5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重要刊物发表文章200余篇;在国家级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1项智库成果获全国统战部理论创新成果一等奖,1个作品获得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1项智库成果被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吸收采纳。学院先后被授予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教育系统先进工作集体等荣誉。瞄定方向,奋楫笃行,在新的征程上,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坚苦自立”校训精神,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9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美术与设计学院成立于2014年6月,专业肇始于1990年原江苏水利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系创建的建筑装饰工程专业和1993年原扬州师范学院创建的艺术系。现设有美术学、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美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以及艺术硕士(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学位授予权、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专业学位授予权;建有美术学校级重点学科;设有扬州大学陶瓷研究所、扬州民间美术研究所和扬州八怪研究所等校级研究机构。全院现有在职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硕士生导师27人,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具博士学位19人,在读博士4人。全日制在籍本科生829人,硕士研究生80人。此外,还聘请了国内外40余名学界专家和艺术界知名人士担任我校(院)客座教授和兼职硕导。学院建有多功能展示厅、电脑图形设计室及陶艺、漆艺、模型制作等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等教学实践场所,拥有丰富的图书和书画资料。近年来,在原艺术学院的基础上,学院办学实力不断提升,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健康发展,曾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高等师范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并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完成或在研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3项国家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1项研究成果分别获教育部和江苏省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教改成果获教育部、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学院先后在山东、贵州、四川等地设立了研究生教育协作培养基地。学院师生积极参加艺术交流活动,书画及设计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专业大赛中参展与获奖。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三等奖,美术学专业学生荣获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二等奖,服装专业学生荣获第22届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优秀奖,研究生荣获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之艺术作品展一、二、三等奖。学院把握艺术学科发展方向,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面向全国,重点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就创业能力强、一专多能以及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坚持教学与科研、创作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积极拓展新兴学科专业,努力形成学科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格局,力争把学院办成位于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成为江苏美术师资、艺术创作与设计人才的培养基地。(2019年3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扬州大学农学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设有农学、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农村发展与信息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4个系。学院最早可追朔到1902年由我国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建的私立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农科、苏南文教学院农教系和江南大学农艺系三部分组成苏北农学院;1971年南京农学院迁扬和苏北农学院合并组建江苏农学院;1992年江苏农学院与其他驻扬的五所高校合并为扬州大学,更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自1998年以来,为适应合并办学需要和学科建设要求,农学院又历经多次调整,但一直沿用原名称至今。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45人,副教授24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的69.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6人,占专任教师的97%,已在全校率先实现55岁以下专任教师博士化。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1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5人,全国和江苏省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工作者各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粮食生产工作标兵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标兵1人,江苏省青年科技标兵1人,“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先进个人1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农业部大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3人。有2人分别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和水稻专家组副组长。有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5人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10人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学院现有学生1464人,其中本科生932人、博士生106人、全日制硕士生337人,专业学位硕士生59人、外国留学生30人。另有在站博士后42人。学院拥有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学江苏省“十二五”高校优势学科,作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4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农业部及江苏省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部及江苏省工程中心3个,中科院工程中心1个,以及校内研究所(室)12个,系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学院设有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作物学一级学科博(硕)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安全与环境、区域农业发展、种子科学与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作物生产装备及其自动化等7个二级学科博(硕)士点和生态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点(含作物、农村与区域发展2个培养领域);学院设有农学、农村区域发展、种子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一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建有作物学实验教学中心、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等校内实习场所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江苏农科院、上海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学院目前承担包括国家“863”、“9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27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0项,2014—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6项,在研课题总经费2.6亿元,国家级项目经费占70%以上。“十一五”以来,共培育出水稻、玉米、小麦、大麦、油菜等新品种30个;先后形成了80多项农业科技重要成果,其中“多熟制地区水稻机插栽培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等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促进稻麦同化物向籽粒转运和籽粒灌浆的调控途径与生理机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5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另在《Nature》、《PlantCell》、《NutureCommunications》等国际性重要刊物和《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国内权威期刊上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由我院参与完成的“水稻第4染色体精确测序”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此外,还与国际水稻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有关高校建立了广泛而又密切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与科研协作关系。学院一贯重视走产、学、研、政结合,长期坚持立足江苏,面向全国,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师资培训、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地方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及农民增收作出了重大贡献。研制的“作物叶龄模式”、“作物群体质量栽培”、“作物精确定量栽培”等技术和育成的水稻、小麦、大麦、油菜、玉米等新品种均在我国大面积生产上得到推广与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关农科教三结合的模式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充分肯定。其中,标志性成果“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主推核心技术,国务院总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时任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省委书记李强、省长李学勇、副省长黄莉新以及科技部、农业部有关主要领导均先后到我院基地视察。由我院实施的黄莉新副省长指挥方——兴化市103.4亩杂交粳稻精确定量栽培攻关田验收亩产达898.9公斤,最高田块亩产达937.2公斤,双双刷新了我国稻麦两熟条件下水稻单产最高纪录,由我院担任技术指导的江苏大中农场于2011年创造出689.9公斤/亩的江苏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进一步扩大了我校影响。此外,我院还被省农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科技培训基地,长期坚持以江苏为主体,辐射上海、安徽等地农垦和司法农场以及绝大多数县市区开展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农业部水稻、小麦、农机专家组指导工作、江苏省高产创建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较好的办学声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商学院是2010年9月在扬州大学经济学院、扬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现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电子商务及国际商务(中澳合作办学)专业等14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工商管理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为校品牌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农业硕士(农村发展)等4个专业学位点和“技术经济及管理”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项目,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院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190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67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00余人,聘请了一批学术造诣深厚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担任兼职教授。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建有国际贸易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和语音综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ERP实验室以及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与德国、澳大利亚、澳门、台湾等多所高校有合作关系和学术联系。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00余人,专业学位研究生900余人,继续教育学员2000余人。学院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目标,坚持“市场化”“实践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注重吸收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和方法,努力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学院将致力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方向迈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济管理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9.00万

    ]
  • 社会发展学院现设有哲学、历史学(师范)、档案学、社会工作等4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专业创办于1952年,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积淀深厚,名家大师辈出。《哲学课程群》是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群,《中国现代史》是江苏省精品课程。历史学、档案学专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哲学专业是校特色专业。中国史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省优势学科参建单位。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教学(历史)、社会工作、图书情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有教授15人、副教授2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7人,在读5人。学院现有本科生600多人,博、硕士研究生150多人,设有国家奖学金、朱敬文奖(助)学金、专业奖学金、孝廉奖学金、戒幢助学金、包山禅寺助学金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清史工程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10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各类优秀科研成果奖50余项。学院现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淮扬文化研究中心”、“江苏省邪教问题研究中心”。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扬州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扬州大学佛学研究所、扬州大学张謇研究所、扬州大学反邪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有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中心和档案与信息管理综合实验室、口述史与文献数字化实验室,是江苏省民政厅社工人才培训基地、扬州市青少年事务社工人才培训中心。院资料室有藏书10万余册,长期订阅专业期刊、大学学报150多种。学院具有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坚持学术报告制度,加强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学院还发挥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2017年承担《扬州通史》编纂工作。学院坚持以学生中心的育人理念,按照“以生为本、立德树人、活力社发、一专多能”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第一课堂,大力拓展第二课堂(PU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班团活动融会贯通,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合力推进,抓好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双创”教育,重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完善人格品质,切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社会适应性,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学院与市内外20多个单位签约共建学生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成长抢建平台,打造品牌。每年举办“超越梦想”学生干部菁英训练营,培训率达50%,本科生积极申报校科研创新研究项目,踊跃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重要赛事,在国内、省内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各专业毕业生因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工作踏实受到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本科毕业生每年考研录取率近30%(其中哲学专业在50%左右)。同时,学院不断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每年有近10名全日制本科生到境外交流访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8年,全院现有教职工87人,专任教师67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2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51人。有4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其中1人获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8人、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对象5人、校特聘教授4人、校高端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的教师都有国外学习、研修的经历。学院现有生物学、教育学(生物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生物)、工程硕士(生物工程)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生态学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人兽共患病防制新技术及免疫机理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农业部科技创新团队、人兽共患病防控创新团队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学院建有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共建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型兽用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等。建成了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肿瘤生物学等10个实验室(中心)和8个与企业共建的科技产业校企联盟。学院现有生物科学(含师范)、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类专业是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类),生物制药是2019年获批的新兴热门专业(该专业前身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学院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海外成建制留学生。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538人,博、硕士研究生212人。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植物生物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植物生理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植物生理学》入选农业部“十三五”规划教材,《兔的形态结构与功能虚拟仿真实验》入选教育部2017年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教育部首批名单。获批江苏省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获得1个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2项,全国微课制作大赛组织奖(制作奖1项)、江苏省微课制作大赛二等奖1项。学院立足于高起点内涵式发展,重视科学研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向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迈进。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5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22项、应急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0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4项,以及国际合作和省部级项目等各类项目9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每年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实行“宽口径、厚基础”、按专业招生,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创新教育,认真实施研究生创新培养工程,不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无锡药明康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地建有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大学生“挑战传奇”团队入选全国首批百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本科生科技创新作品在第六至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先后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巨龙最佳制作奖1项。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40%以上、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获省优秀本科生论文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日本、新加坡、苏丹、埃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合作研究,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韩国江原大学签订了科学研究合作协议,与英国基尔大学签订3+1+1人才培养协议,与英国赫尔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洽谈。学院每年都资助一批本科生、研究生赴境外高校学习。学院坚持“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学院承办学校“创新实践班”,以“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培养模式,畅通国内外继续深造的渠道。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导生制”和研本“1+1”引领计划,注重全程培养,全员参与,全面引导,全体受益。学院打造“一院一品”工作,每年组织“生命科技文化节”和班团风采展示,增强学生凝聚力和归属感。学院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目标,涵养了一批优秀学子和时代先锋,涌现出了众多德育典型,其中有捡拾废品资助藏童的志愿先锋“麻袋哥”陈晟,用奖学金带父母游全国的孝心典型张露,义务赴尼泊尔高原支教的奉献典型肖玉涵,勇于扶起跌倒老人的见义勇为典型曹鸢飞等。上述同学的德育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多次报道,在社会弘扬了“正能量”。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多行业的杰出校友,如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家波、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许卫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陈赛华、扬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张荣、扬州市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瑶等,他们在学界、政界、商界等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关工委创新创业辅导站等多个实体平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双创”类社团。目前,学院有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创新创业工作位于学校前列。(2020年4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比较医学研究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朔到1902年由我国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建的通海农学堂,1952年在扬州组建而成苏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追溯历史,已经历了近120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在扬州办学也有近70年。1992年,江苏农学院等驻扬7所院校合并成立了扬州大学,该系更名为扬州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94年该系分设成动物科学系和动物医学系,1998年扬州大学依据学科群将动物科学系和动物医学系两系从农学院中划出,组建为扬州大学畜牧兽医学院,2003年12月扬州大学进行机构改革和院系调整,将畜牧兽医学院分设成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兽医学院,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正式成立。扬州大学比较医学研究院于2016年4月成立,挂靠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153人,其中专任教师113人。在专任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1人,国家“杰青”获得者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授41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45人、硕士生导师118人。有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青年教师中有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学院现有在校生1406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5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40人,在站博士后45名,本科生712人。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100%。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典、荷兰、爱尔兰、挪威、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尼日利亚、孟加拉、坦桑尼亚等国家。多年来,学院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动物医学专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学者,有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有业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企业家和省、市、县的党政领导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我国兽医行业的中坚力量。学院现有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生物信息学、人兽共患病学、兽医公共卫生、实验动物学与比较医学等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动物学、微生物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兽医公共卫生、人兽共患病学、兽医生物信息学、实验动物学与比较医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兽医博士、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预防兽医学为国家、农业部重点学科,兽医学为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覆盖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个二级学科)、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建设学科,微生物学和动物学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拥有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学科被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表彰为“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集体”,预防兽医学学科被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动物疫病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预防兽医学创新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学院设有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禽类预防医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新型兽用疫苗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实验动物种子供应站。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实验室被农业部确定为4个全国新兽药特殊毒性试验单位之一,学院被农业部确定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机构。2000年基础实验室通过省级评估,2001年动物医学专业实验室也以优良成绩通过学校的评估。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院兽医学科与华南农业大学并列第三,进入A类;在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中国大学农学顶尖专业排行榜》中,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入选中国7星级专业,跻身中国顶尖专业名单。学院设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和实验动物学等三个本科专业,面向江苏省及全国多个省市招生。动物医学专业2005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一批品牌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并于2012年通过验收,201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2014年获批教育部、农业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拔尖创新型),2015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019年动物医学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长期以来,动物医学及动植物检疫专业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建有完整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体系,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科研成果,《动物传染病学》、《兽医微生物学》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并入选国家一流课程。动物医学专业、兽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列为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学院重视科研工作。学院拥有江苏高校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有100余项成果分获国家、部、省、厅级奖励。在世界上率先发现小鹅瘟、兔瘟等病毒,并研制出疫苗;与中科院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中等毒力活疫苗(NF8株)的研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苗”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组新城疫病毒(A-Ⅶ株)灭活疫苗获国家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有多篇学位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国兽医专业学位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目前,我院教师承担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成果重点推广计划、中科院创新基金、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技术研究、省应用基础研究、省“十五”攻关以及横向合作研究等科研课题,年到账经费约5000万元。学院畜禽重要疫病流行规律和防控新技术、动物疫病病原体致病与免疫机理、人兽共患病与食品安全、动物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防控新技术、动物转基因制药与比较医学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研究方向,并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关系。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学院附设扬州大学动物医院、江苏省实验动物种子供应站和江苏省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长期以来,我院始终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开发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自已故方定一教授在国际上第一个发现并分离出“小鹅瘟病毒”(比匈牙利早6年),研制成疫苗在全国推广应用之后;又先后发现“兔瘟和鹅副粘病毒病”、“重组新城疫病毒(A-Ⅶ株)灭活疫苗”等,并研制成疫苗在生产实际中推广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来学院有多项成果获得新兽药证书。多年来,学院以“建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办一流学院”为己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办学层次,提高人才质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振兴祖国的兽医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全国百强省属高校建设计划支持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时期相继在扬建立或迁来扬州办学。1992年,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学科门类齐全。设有29个二级学院和1个独立学院,124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65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33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7个,博士后流动站20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7个,省“十三五”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培育)学科3个,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7个学科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9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和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1项。学校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学校混合教学改革案例入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学习白皮书》,连续六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500多人,医护人员19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3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1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入选者1人、教学名师入选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备案名单)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4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基地)3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3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8.2亿多元,共有1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十二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6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获奖类别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续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智库建设,1项提案获批全国政协重点提案,获得700万元资助的《扬州通史》启动编撰。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校企联盟90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00多个,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国家和部省级表彰。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盟、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56个国家(地区)的28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获得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个,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4个,获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35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海外学生2400多人,生源国68个,2所孔子学院、1所孔子课堂4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建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获评“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连续被评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合并办学2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校园占地面积4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63.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亿元,图书馆藏书490.52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等荣誉。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州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和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对学校提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力聚焦一流,全面深化改革,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2020年6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坐落于扬州古运河畔的江阳路南校区,校区钟灵毓秀、环境优美,校园文化底蕴深厚。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0年在南京创立的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淮河水利专科学校,1958年设河川枢纽与水电站、机电排灌、农田水利3个本科专业,1960年迁校扬州办学。迄今已有近7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设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4个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专业通过了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水泵及水泵站”国家级教学团队,“水泵及水泵站”国家精品课程。水利工程学科为1981年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水利工程、农业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水利工程、农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招收土木水利领域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水利工程同等学力攻读硕士学位;水利工程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116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18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30人、硕士生导师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获得者2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3人、第三层次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1人获得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资助。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着力培养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宽、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大赛中多次荣获特等奖。近年来,毕业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30%以上,学生就业率保持100%,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多人,在校各类博士、硕士研究生480多人。学院拥有江苏省水利动力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水土资源高效安全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机电排灌工程研究所、江苏水利工程研究所和扬州大学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研究所、扬州大学农业水土环境与生态研究所等2个校级科研机构;挂靠有“扬州大学现代农村水利研究院”。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多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并获得江苏省、教育部、大禹水利科技进步奖近30项。学院高度重视社会合作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地方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为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水利现代化、农田水利规划、水环境治理、大中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体育学院成立于1998年8月,由原扬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和原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医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省水利专科学校、江苏省商业专科学校的公共体育教研室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专业办学历史始于1972年,已为国家培养了体育界首位“长江学者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季浏博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陈爱国博士,奥运会乒乓球冠军陈玘,体育实业家张耀辉先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吴键博士,原国家女篮主教练马跃南,现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杨国庆,"全国百名优秀园丁”张德余,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见义勇为好青年许虎山、仲磊等一大批高素质体育人才。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学校体育先进单位和江苏省体育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校长杯”,并被江苏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团省委表彰为“突出贡献单位”。学院设立体育教育专业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部、公共体育部以及体育科学实验中心、运动训练管理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建有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所、学校体育研究所、体育教育训练研究所、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运动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拥有江苏省学生心理健康运动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江苏省武术散打训练基地、江苏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单元,并系江苏省教师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体育教育专业指导分会、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与健康学科组、江苏省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学院已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设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二级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等4个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方向)以及体育专业硕士学位点。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体育学类为江苏省普通高校重点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为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都可招收海外留学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63人、本科生642人。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22人,专任教师94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4人;博士18人,国际级裁判4人、国家级裁判9人。兼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曾宪梓师范教师奖1人,全国高校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体育教师12人。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和部省级课题20余项,厅局级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0余篇。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10余项。3篇科研论文获得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已举办的五届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体育教育专业组)中,我院学生四次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中,我院学生获得3枚金牌;在全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上,获2枚金牌;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得2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并打破一项大运会记录;在全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我院学子先后获得丙组女子团体冠军、甲组男子团体冠军、男子单打冠军、男子双打冠军、女子双打冠军。在全国第十三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荣获2枚金牌。在2015年中国·五莲大青山第三届国际太极拳大赛中,我院学子获得传统杨式太极拳、42太极剑和太极推手3个项目的冠军。学院目前使用管理的运动场馆总面积为219897平方米,拥有现代化大型体育馆4座、标准化田径场5片、标准化游泳馆2座。室外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合计达83片,综合健身区8片。学院建有体育教育实验教学中心1个,分设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心理学等6个实验室,面积为2532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730台(套)。院资料室藏有专业图书5000余册,中外文期刊195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外语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传统,始设于1959年,至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是江苏省外语人才主要培养基地之一。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为扬州师范学院外语科。1959年,扬州师范学院为适应形势需要,设立外语教研室。1960年,在外语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外语科,设俄语、英语两个专业,招收首批学生76人。1965年和1970年,为扬州地区举办了两期中学英语师资培训班,1972年建立外语系,外语专业恢复招生,1972年至1976年连续招收5届共180名大学普通班学员,前三届学制两年半,后两届学制三年。1977年开始招收英语师范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1985年招收首批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1992年,驻扬6所省属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1998年学校按学科群调整院系结构,以原师范学院外语系为主体,与其他五所学校外语教研室合并组建外国语学院。学院设有英语(师范)、翻译、商务英语、日语、朝鲜语、法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8个本科专业。“十一五”期间,英语专业获批为省特色专业;“十二五”期间,英语、商务英语、日语和朝鲜语四个专业获批为省外国语言文学类重点专业;“十三五”期间,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和日语专业入选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品牌化建设和提升工程,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英语专业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并于2019年经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是全国首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先后被遴选为首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在全国率先推行“基于计算机网络和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学院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中外语言文化比较与会通”二级学科博士点,依托“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点的优势,建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教育硕士”设有英语学科教学领域,在“课程与教学论”学位点设有英语课程与教学论方向,基本形成了综合性大学框架下学术学位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分类发展、协同发展、持续发展和互相支撑、各具特色的外语类研究生培养体系。2016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培育)学科;2017年,该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迈入B类行列;2018年,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80人,其中专任教师164人。常年聘用外籍教师10余人。拥有教授及讲座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人,专兼职博硕士生导师66人,96%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研修经历。近年来,学院持续推进“博士化”“国际化”和“团队化”工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学院连续选派150多人次教师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交流、培训、访学;有1名教师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部分优秀教师被遴选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学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校“新世纪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在江苏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中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近年来,学院连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译著百余部;发表SSCI、A&HCI、CSS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400多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社科联优秀成果奖、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10余项。学院高度重视文科基地建设,为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搭建重要平台。现建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备案)“苏丹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研发基地、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培育基地“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以及一批校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学院创办《翻译论坛》杂志,聚焦中国译论和翻译实践,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学院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1140人、在籍硕士研究生614人;在籍成人学历教育本科生800多人。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本科生的参赛作品《“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提升路径探究——一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苏留学生教育的调查》荣获特等奖;在“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21世纪——联想杯全国英语征文大赛”等全国性学科赛事中取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近年来,先后有9篇论文获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篇论文获全国教育硕士优秀学位论文,5篇论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8名研究生获省科研创新计划、9名研究生获省实践创新计划立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提高,连续多年被评为校“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一贯坚持以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设有江苏省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教育厅出国预备人员英语培训基地、江苏省口语/口译考试考点及培训基地、教育部“阳光留学”教育实验基地等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单位,以及托福(TOEFL)、GRE、雅思(IELTS)、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JLPT)、韩国语水平考试(TOPIK)、剑桥商务英语(BEC)和上海市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SIA)等考点。学院设有外语教学电台、数字语言实验室、“语音—听觉—认知”科学实验室,建有同声传译室、录播教室、外语体验中心和图书资料室,有效支撑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学院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学院党委被表彰为“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基层党组织)”,2项主题党日活动受到省委教育工委表彰;1名教师被江苏省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立足新起点,学院将继续秉持“厚德尚学、笃行致远”的院训,坚持走“学科专业立院、教学科研强院、特色创新兴院”的发展之路,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专业,造就一流人才,不忘初心,锐意改革,赓续奋斗,为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文学院前身为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建系于1952年。一代词曲学大师任中敏(半塘)先生开创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审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现为一级学科博士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秘书学、汉语国际教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江苏高校首批重点建设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回顾历史,文学院涌现了一批学养深厚、诲人不倦的知名教授,如任中敏、徐沁君、李廷先、蒋逸雪、谭佛雏、王善业、李人鉴、江树峰、孙龙父、顾黄初、曾华鹏等,他们薪火相传、泽被后学,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60多年的积淀与传承,学院现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0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28人,副教授36人,50岁以下教师的博士化率为100%。教师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砥砺学问,奋力开拓出学院人才培养的崭新局面。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俗文学研究中心、扬州文化研究中心、《尚书》学研究中心、审美文化研究所、毕飞宇研究中心、王干小说研究所、扬州大学中国诗歌创研院、儒家经典诠释与东亚传播研究中心、国际《尚书》学会秘书处、《外国美学》集刊编辑部、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等科研工作机构。2016年以来,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等CSSCI、A&H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全文摘载;出版中英文著作90余部。学院科研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中国国家图书奖”2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1项。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1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师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青年社科英才”。3名教师担任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百家讲坛”“光明讲坛”主讲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3名,江苏省教学名师1名,2018-2022教育部中文教指委委员1名。多人次担任国家级学会正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外审专家、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专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学术刊物,多次推介我院的重要学术成果,学院教师与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韩国、越南、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目前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重点项目4项,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1项,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承担中宣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解读1部。1人担任《昆曲艺术大典-文学剧目典》主编。近年来,依托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两大平台,逐步形成了“雅俗结合,顶天立地”的科研格局,多元化的学术研究为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文学概论》《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文学概论》为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语文教育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等课程为省级一类优秀课程。教材《文学理论》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秘书写作》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教学技能全程训练新编》为“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文本写作教程》为“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60多年来,文学院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其中有享誉海内外的学者,如汪晖、高建平、丁帆、蒋寅、吴义勤、季国平、华学诚、戴伟华、周建忠等,又有如毕飞宇、王干等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有杨晓堂、傅华、施绍祥、周顺生、祭彦加、潘春林、赵永贤、戴元湖、芮鸿岩等政府和高教行政管理工作者,更有众多奋斗在高校和中学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家和教学名师,如洪宗礼、袁振国、肖瑞峰、杨九俊、黄厚江等。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聚焦核心素养,加强分类指导,培养一流人才”的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实践技能水平。近三年来,本科生获得国省级科技创新项目23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1人,全国高校秘书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2人、团体一等奖1项,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个人综合一等奖1人、专项事务处理项目一等奖1人、团体一等奖1项,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特等奖1项,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人,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甲组特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新闻报道100多篇,在《钟山》《雨花》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长篇小说《沉浮轩》出版并举办作品专题研讨会。积极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参与孔子学院的建设及教学工作,先后输送汉语文化推广志愿者65人。学生一次就业率保持95%以上,考研率达50%,用人单位的满意率达100%。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学院将继续坚持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优化人才成长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社会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服务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卓越人才。(2021年5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位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扬州瘦西湖畔,前身为原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52年为理化科,1960年建物理系,2002年改系建院。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硕士、博士生及成建制国际留学生1000余人,非全日制本科、硕士生200余人。学院学科质态优良。现有三个本科专业:物理学(师范)、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其中物理学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类建设专业。学院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硕士(光学工程领域)等专业学位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97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0人。教师中正高职称20人,副高职称32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国家“杰青”、长江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优青”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3人,校杰出人才1人,校领军人才2人,校拔尖人才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3人。学院科研实力强,拥有引力与宇宙学研究中心、凝聚态物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8个。近5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项目、面上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总经费超过40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期刊收录的论文5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0多项。学院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坚持“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和“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注重与新技术、新产业以及地方经济相结合,学院已与省内外三十多家知名光电子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实习就业等协议,在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毕业生能够在微电子工艺、集成电路IC设计、半导体照明、光电子等企业充分就业,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为98%以上,学院获得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近三年来,我院研究生报考率、录取率稳定,近两年研究生录取率近40%,其中70%左右的毕业生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985、211学校录取。学院具有优良学风,近三年来有200余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多个班集体获评“江苏省先进班集体”称号。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和科技创新活动,从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教授科研、实验室,大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全国光电设计竞赛、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以及江苏省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国省级创新创业类竞赛,每年获奖80余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立项项目近30项。学院秉承“坚苦自立”的校训,坚持“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校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努力把学院建设成高水平有特色的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新闻与传媒学院是扬州大学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于2006年组建的学院。学院组建以来,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发展本科教育,稳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提升学科专业内涵,不断推进文、理、艺三个学科并存与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集新闻传媒、影视艺术、教育技术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教职工51名,其中,专任教师38名,博士生导师3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在读博士4人。近五年入选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扬州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扬州大学高端人才支持计划拔尖人才2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5项,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项,省“十三五”教育规划项目3项,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2项,沪苏浙皖“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大问题研究”专项重点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17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及在线开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民政部项目1项,校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7项,扬州市“绿杨金凤计划”项目1项。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得全国电视星光奖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金鹰奖4项、飞天奖1项。第96届苏格兰国际摄影沙龙比赛彩色类金牌奖1项,获得民政部慈善文化传播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第五届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发表CSSCI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9部,译著6部,教材和编著8部。学院现有广播电视学、教育技术学、摄影、数字媒体艺术4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广播电视方向的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设有扬州大学传媒文化研究所、扬州大学数字媒体应用研究所、中国大运河研究院运河文化品牌传播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应用文科实验教学平台和省级新闻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学院面向全国培养戏剧与影视学、教育技术学、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学、摄影、数字媒体艺术等领域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港澳台侨学生和留学生。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640人,全日制研究生116人,留学生5人。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首位,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学院获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省优秀专业学位硕士论文1篇,省级优秀论文(毕业设计)奖4项;获省研究生创新项目14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1项。学生在国内外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得奖项400余项:其中国家级竞赛获奖248项;省级专业竞赛获奖135项。在校学生共发表学术论文219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累计31篇。学院与海外多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近五年先后选派47名本科生、26名研究生赴海外交流学习,并接收8名学生到我院交流学习。同时,学院经常性邀请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来院讲学,学术交流的国际化步伐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胸怀远大,脚踏实地,精通技艺,传播真理”是学院一贯秉承的办学理念。展望未来,学院将以扬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为依托,以党的十九大和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将学院建设成江苏省传媒教育领域特色鲜明的新闻传媒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位于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所属相关学科专业已有60多年办学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类建设专业;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被列入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商务厅、财政厅等部门批准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软件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江苏省地方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单位。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软件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信息计算科学、农业信息化技术、兽医生物信息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教育)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智能芯片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工智能、控制工程、工程管理、项目管理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计算机科学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榜”前200名。学院拥有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及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汽车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研究机构。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0余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49人,博、硕士生导师84人,具有博士学位78人。拥有特聘教授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4人。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每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论文数居学校前列。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600多人,博、硕士研究生400多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600多人。学院坚持以生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近几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以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奖300多项次,获奖学生600多人次;每年获得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项目50多项。学院学生除享受学校各类奖助学金外,社会各界人士还为学院学生设立了郭画奖学金、东华测试奖助学金、美嘉奖助学金等。近年来,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20%以上,全院毕业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互派学者访问进行合作研究、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创建于1993年原扬州师范学院的艺术系,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14年6月,为进一步推进音乐学科“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成立扬州大学音乐学院。学院设有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两个本科专业,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音乐)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拥有古筝、古琴、器乐、合唱指挥、舞蹈、电脑音乐等实训室以及“美声之林”声乐艺术中心和扬州民间音乐研究所的实训楼“美声楼”;汇集行政办公、教师琴房、导师工作室的教学办公空间“美育楼”;学生琴房、电钢琴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的聚集区“美乐楼”;集学术报告、教学录播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报告厅“美学堂”;翘角飞檐、琉璃青瓦,具有小型音乐厅功能,承载着音乐学院历史的古老建筑“鸣乐厅”。音乐学院师资结构合理,学院共有教职工50名,专职教师42名,其中硕士生导师18名,正副教授17名。学院教学及科研成果显著,综合实力较强。学院有全国著名的歌唱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们在艺术教育的园地里勤耕不辍,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勇于追寻探索。2014年江苏省委宣传部打造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由我院博士生导师张美林教授担纲主演,并携学院师生在第二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及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近五年来,学院《声乐作品赏析与演唱》入选2018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音乐与舞蹈学在2019年中国软科最好学科排名中列全国第25名;新增国家社科基金2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5项,出版专著10部,获得专利10余项。音乐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新时代新形象,一个善于发现美、塑造美、传播美的崭新音乐学院欢迎您的到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组建于2006年9月,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通海农学堂。1971年开始开办植物保护、果树、蔬菜等本科专业,1982年在全国高校中最早将果树、蔬菜专业合并,开设园艺本科专业,1987年增设观赏园艺本科专业,2016年新增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5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100余人(含校外),45岁以下专任教师中95%以上有博士学位。现有植物保护、生态学、园艺、园林、风景园林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植物保护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园艺专业是省级品牌专业,园艺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是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园艺、园林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学院面向全国10余省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近400人,有外国留学生数名,成教生400多人。学院拥有植物保护、园艺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蔬菜学”、“果树学”、“观赏园艺学”等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有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植物保护学科是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植物保护学科、园艺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有植物保护、园艺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建有扬州大学水生蔬菜研究室省级研究机构,有扬州大学应用昆虫研究所、经济林研究所、风景园林设计与旅游规划研究所、城市有害生物防治研究所、花卉研究所等5个校级研究机构,有植物保护、园艺与园林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实验农牧场、智能温室等校内实习场所及中国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学院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院开设的《昆虫学》先后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共享精品资源课建设,《植物病理学》、《昆虫学》2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级一类优秀课程。近年来,新增国家级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00余项,省市级各类项目50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教学科研成果再创佳绩,教师主编、参编出版的学术著作20余部,年均发表SCI、EI、ISTP论文近100篇,获得专利授权40余项,制定行业标准30项,获准新品种审定近20项。主持的一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单位、第6单位各一项),有多项成果分获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市厅级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省级、校级教改课题10余项,先后有30多项成果分获各级教学成果奖。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多篇学生的毕业论文被评为省级、校级优秀论文,学生的作品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三等奖、全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等多项荣誉,学生就业率在98%以上。学院一直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十三五”期间,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与科研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学院,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扬州大学
扬州大学
简称:扬大 地区: 江苏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00~9.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扬州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