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轻工大学 > 招生学院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 简称:轻工大
  • 地区: 湖北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2.20~6.00万
  •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武汉轻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于1998年在原机电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二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3000余名电气信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并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学院设有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为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大学物理”、“电气控制技术”“信号与系统”为省级资源共享课,“物理学欣赏”为省级视频公开课,拥有湖北省大学物理教学团队。2017年获省第四批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地方高校电气信息类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获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学院科学研究特色鲜明。在农产品微弱信号检测、传输与智能控制,农产品计算机自动检测与识别技术、农产品加工集散控制系统等方向上已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优势,“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学术型学位授予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农业信息化领域)。近3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重点计划项目1项,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6项,市级项目30余项,横向项目30余项,荣获省、部级各类奖项4项,3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有100多篇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学院十分注重与国内外学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英国Teesside大学著名电子学专家许东来教授,美国一般系统理论研究国际委员会主席YiLin博士、德国柏林弗朗荷费数学和物理系系统分析与仿真系主任AchimSYDow博士等曾来我院讲学。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和美国普度印第安纳分校等国外高校开展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82人,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37人,博士41人,硕士32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名,校级教学名师3人。师资队伍建设正朝着年龄合理、结构优化、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迈进,中青年教师正逐步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学院组织机构健全,办学条件良好。拥有湖北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北省机械与电子工程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实验室面积8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3000多台(件),总值1200多万元(单价800元以上),院资料室藏书5600册。校外实习科研基地20个。学院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严格教学管理,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发表学术论文84余篇,其中EI收录2篇,科研立项72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42项,在全国、地区及省级各种竞赛中共获奖52项(其中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14项,国家三等奖12项,省特等奖2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学生科研奖5项(其中国家二等奖1项)。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700余人。学生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肯钻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列。学院在全校范围开展“学国学,品经典,树仪规”传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通过新生成人礼仪式、国学读书分享会、端午话剧祭屈原、端午情—爱国志朗诵、中秋诗会等形式,带领学生“读书、评书、演书”,传习仁义、诚信、友善的品行礼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2017年全省精品思政项目重点扶持。学院积极响应“2016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拨云寻梦队”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本次实践活动得到云梦县文体新局大力支持和配合,受到云梦网专题报道,活动实践成果经由湖北日报网青春网报道。本项目获评团中央“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奖。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是武汉轻工大学的特色优势学院,组建于1984年,经历了从粮食化学系、饲料科学系到动物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发展历程。现设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和动物药学3个本科专业,及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科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和“湖北省品牌专业”,并入选湖北省“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动物药学专业是“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业”,学院3个本科专业首批获“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学院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专任教师中有侯永清教授、刘玉兰教授、邱银生教授、王春维教授、丁斌鹰教授、吴灵英教授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此外,学院还聘任陈焕春院士为学院名誉院长,聘任印遇龙院士为特聘教授。这些外聘院士和专家每年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授课讲学,举办学术讲座,保证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学院坚持“农工相融”的办学理念,突出学校工科优势,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以动物营养和饲料工程为特色,在兼顾专业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动物药学专业以生物制药为特色,培养学生的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超过6000万元的教学实验仪器,6000平方米的实验面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科研工作,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在全国动物生产类大学生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学院每年暑期还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通过经费支持,资助学生到英国剑桥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游学,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拥有教育部农副产品蛋白质饲料资源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饲料资源与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等4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140多篇,出版论(译)著12部,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学院畜牧学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学科,2014年在全国排名第22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蛋、奶和水产品的消费数量不断增加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升,为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为毕业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多年来学院毕业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5%左右,名列学校前茅,这些学生多数被中国科学院、985或211高校录取,成长为专家教授,如美国田纳西大学的钟启新教授、中南大学王建武教授、上海海洋大学李名友教授、贵州大学何腊平教授,特别是我院刘玉兰教授等,都是学院培养的优秀毕业生。部分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就自己一番事业,成为知名企业家,如唐人神集团董事长陶一山、铁骑力士集团董事长雷文勇、华农恒青董事长李旭荣和浙江艾杰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宏涛等。大批到企业就业的学生,很快成为现代化饲料企业的高管和技术骨干,如上海新农执行总裁胡杰、饲料事业部总经理顿涛,深圳金新农董事长秘书翟卫兵、副总经理陈华山、生产厂长范光辉、技术副总监肖华丽,华农恒青技术研发总监廖细古、生产部副总经理熊保新,圣农集团上海食品研究院负责人罗铭,丰尚集团智能科技公司王海良总经理等。近些年学院毕业生供需比保持在1:3,毕业生在毕业前一年的10至11月就被多家单位争相签约,世界500强企业正大集团、中国500强企业唐人神集团、新希望集团、正邦集团、牧羊集团、上市公司金新农和大北农等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学院与正大集团、唐人神集团和金新农等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在学院设立奖学金总额超过20万,部分学生每年获得的奖助学金总额超过万元。有3家企业在学院设立了“校企合作班”,早日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展望未来,学院将坚持“农工相融”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育人水平,为现代化饲料工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经济与管理学院建于1984年,现有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4%;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600余人。教授14人,副教授43人,讲师27人,助教1人。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7个本科专业,其中,物流管理是湖北省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物流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还被列为荆楚卓越人才计划专业。学院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能力强”和“具有国际化视野”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两大特色,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育人、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三大人才培养机制。拥有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会计学原理)。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2018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设立“大数据金融拔尖人才基地班”,依托经济管理类专业及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群优势,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与大数据技术及其他专业融合发展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2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商管理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食品科学与安全学科群的支撑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学院还拥有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管理领域是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会计硕士授权点;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个(武汉食品加工区研究生工作站、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有4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粮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学院也是湖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市场分析实验室、战略分析实验室、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与金融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商务礼仪实训室、科研情报室等10个实验室。学院与澳门城市大学已签订学生互换、教师交流、免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合作协议。与湖北省黄冈市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规模化基地,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百世物流合作建立物流管理实习基地,与武汉食品加工区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近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参与国家级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十三五”规划多项,在《管理世界》等权威和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余部,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获国家粮食局软科学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学院实行“一专一品”学科竞赛育人机制,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英语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奖励100余项。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海内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签订了研究生合作办学协议。学院广聚社会资源。学院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黄冈市、中粮集团、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武汉烟草、武汉食品加工区、万豪国际集团等政府(部门)及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咨询、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友总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0余省市成立了校友分会,各地校友分会成为经管学子的“温馨家园”。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化学(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始建于1999年的生物与化学工程系,2005年独立设置化学与环境工程系,2009年1月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轻化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5个方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另有化学工程、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2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5年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品牌立项建设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设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环境工程专业被纳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为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及“楚天学者”特聘岗位学科,应用化学学科被批准为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目前,全院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1200余人,教职工83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5人,副教授3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硕士生导师36人。学院下设化学工程与轻化工程、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化学课部等5个系部,拥有湖北省大学化学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农作物秸秆能源与原料化工程技术中心、武汉市农副资源循环利用与新产品开发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教学、科研平台,其中,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实验室建筑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拥有完善、高水准的人才培养条件。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科研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建有省级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建设了湖北省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1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20多个、各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活动平台10余个。学生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挑战杯”和“互联网+”比赛中、在全国化工和全省化学技能等学科竞赛中,取得可喜成绩。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万名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多家知名公司和大型企业与我院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并签订了长期的用人协议,学院本科生考研率30%以上,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学院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在食品科学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传统优势和特色,结合学院的专业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学、化工、环境和材料科学的技术手段,围绕农副资源开展全产业链的全质化、高值化利用和新产品开发,形成了农副资源化学、化工与利用方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等较为完整的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全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企业委托开发研究项目7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达1500多万元。学院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收录近140篇。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学院全体师生将共同携手,坚持立德树人,秉承“绿色创新、追求卓越”的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竞争力强、影响力广、具有化工和环境优势和鲜明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流学院”的目标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潜心科研重创新,优势引领促共赢。学院拥有湖北省粮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食品包装装备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水产加工装备工程技术中心和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粮机设备及工艺研发推广中心等四个学科科研平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创新设计省级创新团队和机械创新设计省级教学团队等两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在粮油加工装备创新设计与先进制造、粮油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粮油储运与包装装备技术与系统、数字材料与新型特殊材料制备与运用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工作。近五年来,承担了多项具有显示度的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获得了3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通过科技鉴定项目20余项,完成了各类横向科研课题60余项,取得了258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2项,发表了各类研究论文350余篇,被三大索引收录80余篇。人才强院筑基础,躬耕力行育英才。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0人,其中专任教师60名。专任教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29人;博士导师5人,硕士导师27人;博士学位教师35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国贴专家”1人,“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人选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人,“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拥有“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等国家及省级学术社会兼职的共6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近1600名,研究生七十多名。立德树人拓素质,桃李芬芳香满径。按照“基于共性知识、突出领域特色、面向工程应用”的办学思路,历三十多年辛勤耕耘,学院向社会输送了六千多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受到了来自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学院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于机器人工作站、数控实训基地、机械学院第二课堂中心和校级众创空间,学生在近几届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2项;其它各种比赛的国赛、省赛一、二、三等奖等则多达上百项,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有2名本科生先后获得“长江学子”创新奖荣誉称号;学院十分重视校友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友活动,并与许多大型知名公司达成了长期的用人协议,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联盟。近年来,学院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6%以上,考研上线人数在22%左右。每年向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输送应届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其中已有60多名学生取得了博士学位。轻工扬帆正当时,机械乘势梦飞扬。学院愿携手社会各界,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以创新发展为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办学思路,发扬“明德积学砺志笃行”的优良校风,向着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学院的目标前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2021年,由1984年成立的原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类学科专业为主体组建,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学两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国内本科及研究生760人。经济学院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留学生硕士和本科生项目,国际留学生50余人。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省级一流专业。学院设立“大数据金融拔尖人才基地班”,依托经济类专业及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群优势,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与大数据技术及其他专业融合发展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战略需求,聚焦“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中的共性问题,构建基于“德性关怀-研教赋能-专业提质—理实一体”的多维度协同育人模式,在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升了人才核心素质养成的目标达成度、条件保障度、社会适应度、质量有效度和结果合意度。学院坚持“以德为本、学生中心”的内涵式素质养成理念,把道德素养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学生获得湖北省金牌团支部、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湖北省优秀共青团员等省级称号10多项。近几年在“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全国各类大赛共获得8项一等奖的佳绩,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eritoriousWinner奖、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一等奖、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和“美期荣耀”杯全国高校期货模拟大赛比赛赛区总决赛冠军等好成绩,学生获得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银奖等多项奖励。学院注重“创新为体、持续改进”的特色式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学院与招商证券、长江证券、国元证券、中国人寿、湖北省古城公益慈善基金会、汉口北进出口服务有限公司、金士达(武汉)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康元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中国金融交易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湖北黄冈等地区建立有实习基地。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继续深造率保持在20%以上,学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超过80%,毕业后工作稳定率维持在75%左右,就业质量指数超过87%。近年来大量优秀毕业生考取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名校的研究生,部分学生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高校深造。学院坚持“素养为基、产出导向”的精准式经济学人才素质养成指向。学生课外活动被中国青年网、湖北电视台、中国网、湖北高校思政网、中青网、武汉晚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学院涌现湖北省“荆楚百优”宣传思想文化青年人才、民进中央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先进个人等优秀教师。学院在学科发展上,聚焦粮食和农业特色,获得包括一等奖在内的湖北省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软科学课题研究成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湖北省优秀调研成果奖等多种科研奖多项。学院有应用经济学学术性硕士、金融专业硕士、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等三个硕士授予权,现有在校研究生50名。学院是湖北省粮食经济学会理事长单位,拥有湖北省粮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两个省级人文社科平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海内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国际校际合作关系,与澳门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等高校签订了研究生合作办学协议。学院广聚社会资源,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粮集团、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食品加工区等政府(部门)及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咨询、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将继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加大博士教师和国内外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学科的提质进位。新阶段,新征程,新作为。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聚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促进“双一流”建设。学院热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学院学习、研究和工作,学院感谢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对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鼎力支持,让我们携手共创经济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经济与管理学院建于1984年,现有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占6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4%;在校研究生、本科生2600余人。教授14人,副教授43人,讲师27人,助教1人。学院现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7个本科专业,其中,物流管理是湖北省战略性支柱(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物流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管理专业还被列为荆楚卓越人才计划专业。学院坚持“成果导向教育(OBE)”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创新创业能力强”和“具有国际化视野”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两大特色,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育人、创新创业与实践育人”三大人才培养机制。拥有湖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会计学原理)。学院“管理科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2018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学院设立“大数据金融拔尖人才基地班”,依托经济管理类专业及计算机科学相互交叉的学科群优势,突出金融学科发展中与大数据技术及其他专业融合发展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为能适应现代金融企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学院拥有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2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商管理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食品科学与安全学科群的支撑学科,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学院还拥有农业硕士农业管理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管理领域是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会计硕士授权点;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个(武汉食品加工区研究生工作站、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有4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粮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食品安全研究中心)。学院也是湖北省粮食经济学会秘书处挂靠单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市场分析实验室、战略分析实验室、会计及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与金融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旅游管理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商务礼仪实训室、科研情报室等10个实验室。学院与澳门城市大学已签订学生互换、教师交流、免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合作协议。与湖北省黄冈市政府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规模化基地,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百世物流合作建立物流管理实习基地,与武汉食品加工区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近五年来,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0余项,参与国家级规划和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十三五”规划多项,在《管理世界》等权威和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余部,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获国家粮食局软科学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学院实行“一专一品”学科竞赛育人机制,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学创杯”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全国英语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奖励100余项。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海内外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签订了研究生合作办学协议。学院广聚社会资源。学院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黄冈市、中粮集团、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百世物流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武汉烟草、武汉食品加工区、万豪国际集团等政府(部门)及企业签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咨询、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校友总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0余省市成立了校友分会,各地校友分会成为经管学子的“温馨家园”。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生物学、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药学、生物与医药二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制药工程、生物信息学5个本科招生专业,生物学为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是省一流建设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97人,专任教师80名,其中教授10名,副教授2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A类学科带头人和楚天学子等人才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教师占教师比例达95%以上,其中海外境外博士9人。学院主要针对生物产业、营养健康产业、生物制药、生物安全、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展开研究,目前已在生物营养与健康、生物发酵、环境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药用天然化合物挖掘、生物安全、植物保护等方面形成了学科专业特色。近三年来共主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科研项目51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4项,科技成果鉴定13项;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79篇,出版包括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在内的教材和专著10余部。在校学生获得国家及省级学科竞赛奖23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德国、英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的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学院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知识与技能,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去向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地区的药企、生物制品公司、生物技术类高新企业以及有关科研机构等,每年来校招聘企业提供岗位数均达到学生毕业人数的3倍以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简称“生工学院”)是集生物学、药学等相关专业学科为一体的院系,是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农业特色优势学科群的重要构成部分。现有"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啤酒酿造”7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生物学”和“药学”2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设有“药学”专业硕士点。学院现有“生物学”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共设有“湖北省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山区特色果蔬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高等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食药兼用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轻工大学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武汉轻工大学营养生物学研究所”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学院现有教职工68名,其中专任教师50名。教师中教授9名,副教授17名,教师中博士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88%。学院下设生物工程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制药工程系3个系部,1个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和2个管理科室(综合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现有在校本科生1391名,硕士研究生120名。多年来,学院紧紧依托学校农产品加工与转化的特色优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手段重点对天然产物、农产品等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在生物制药、食药资源利用、食品营养机理研究、生物发酵、食品安全等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抓质量,上水平,创特色”,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受到了社会的欢迎。近3年我院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5项,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1篇,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分别达到了98%,在学校名列前茅;有一批稳定的用人单位,就业去向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和武汉地区的药企、生物制品公司、生物高新企业以及有关科研机构等,成为了生物、制药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全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教授16人、副教授28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62人。学院有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5人,“楚天学者”岗位教授10人,“楚天学子”8人,其中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省(部)级专家3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6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北省教学名师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2人。学院现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三个本科专业。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食品工厂设计》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食品化学》课程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粮油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湖北省优势学科、湖北省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学科、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二级学科为湖北省高校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以及湖北省博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学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30多年来,学院共培养本硕毕业生近万人。2014年学院被人社部、教育部联合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院拥有大宗粮油精加工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粮食局粮油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粮油标准研究验证测试中心、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与转化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稻谷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小麦加工工程技术中心、湖北省肽类物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生鲜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多个学科专业平台。近五年来,学院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66项,总经费1.2亿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教学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近1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近30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试点学院”,按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一制三化”的模式选拔优秀人才进行培养。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学科竞赛等为依托,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在“挑战杯”、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组织的专业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学生以“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鲜明特色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下面简称“数计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物联网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以及“软件工程”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还在计算机技术、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等两个专业硕士授权领域招收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600余人。数计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水平较高、创新意识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3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有突出贡献部级专家1人,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校教学名师2人,高级职称教师50余人,硕士生导师近20人,专业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达70%以上。另外,学院还聘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讲座教授”4人,校“常青学者”1人。数计学院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其中省级、校级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各1个,校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实验室面积7000余平方米;省、校、院三级研究生工作站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室”、“应用数学研究室”等院级科研平台12个。数计学院还承担了省属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项目1个。另外,学院还和多家校外知名IT企业联合共建了10余个校外“产学研”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近年来,数计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的考研率不断增长,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蓝桥杯”等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100余项;考取研究生的同学中,60%以上被浙大、南开、武大、华科、北邮、北航等全国重点高校录取;部分毕业生被华为、中兴、IBM、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聘用。近年来,数计学院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上,先后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3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3项;承担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3项。科研上,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等项目10余项,其它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200余篇、ESI论文多篇;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200余项;正式出版教材30余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1.基本情况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始建于1999年,原名为土木工程系,2009年1月,经校党委批准更名为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院20余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具有完善的土建类专业本科生培养体系。现设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中美合作2+2办学项目)、建筑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2个专业为“湖北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同时,学院建有完善的土建类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设有“土木工程”与“建筑学”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以及“土木与水利”专业硕士点。学院现有在校生185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约100人。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土木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结构工程、建筑材料、力学、测量、土工、建筑物理、CAD与数值仿真、渗流力学等8个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总值约2000万元,实验室面积3500平方米。建成的结构实验室在省内高校中处于一流水平。2.师资队伍学院下设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和市政工程5个教学系部,现已基本形成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2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5人、硕士学位的21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8人;具有土木建筑类企业工程经验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如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筑师等)占36%;具有海外学习研修背景的教师占30%。另外,依托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学院常年聘请国家“高端外专”、湖北省“百人计划”教授、“楚天学者”特聘学者等来院工作与合作。3.人才培养建院20余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土建类卓越人才培养为己任,共培养5000余名毕业生,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学术领军人物、企业英才等,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学院高度注重大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及国际视野的培养。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紧紧围绕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国内知名企业广泛合作联合培养学生,先后建立了2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基地,合作的知名企业包括武汉建工集团、深圳广田集团、悉地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CCDI)、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碧桂园集团建筑板块)等。在校企深化合作办学方面,先后办有“广田实验班”、“深装集团工程实验班”等,为本行业领军企业定向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学院非常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全国(湖北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周培源力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多层次创新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近三年来,我院大学生先后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励共20余项,包括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二等奖二次;学院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年来,每年约有20%左右毕业生考取国内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其中2019届研究生李发平荣获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4.学科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已逐步形成了土木工程新材料、岩土渗流理论及应用、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混凝土结构理论及应用、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路面结构设计与维护等几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和研发团队。学院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内外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建有湖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二个省部级平台,共有20余人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学会(ICE)等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本学科是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与美、英、日、加等国9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常年聘任世界著名大学教授引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日本静岡大学中山显教授为国家外专局“高端外专”、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戴黎明教授为“湖北省高端外专”。本学科多次承办或协办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如“第十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暨渗流力学及应用国际论坛”。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共发表SCI、EI、ISTP收录论文300余篇。2020年学院的土木工程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排名前40%,名列湖北省属高校土木工程最好学科排名第一。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21年4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医学与健康学院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起源为交通部长江航运卫生学校,主要为长江沿线港航医院、沿海远洋航运公司医院培养医生、护士及药学、检验等医疗人员。2000年3月国家政策调整,学校划归属地湖北省管辖后,学校整体并入武汉轻工大学,成立医护学院,同年开始招收医、护、药、检等大专层次学生,其后按湖北省整体部署,学校定位本科层次后,陆续停办所有大专,2002年起开始创办护理学本科,2005年在湖北省率先开办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2019年新增药学本科专业,2020年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700多人。办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多年,现有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药学(与学校生工学院联合开办)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及2019年开办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目前在校研究生100余人。学院享有学校丰富的思政课程、人文及计算机等公共课程教学资源,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师队伍。医学与健康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拥有富裕的人体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程教师,及内、外、妇、儿科学等专业课程教师。学院内部专门教学人员37人,另聘请有常青学者特聘教授2人,分别为康养、健康管理方向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近些年引进的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80%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师资学缘构成好,结构梯队合理。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湖北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康复治疗学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学院有院内医学基础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康复实验室及药学实验室,设施齐全。校外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资源丰富,有直属附属医院1所,为孝感市中心医院,该院为国家“三级甲等”大型综合医院,始建于1862年,医院核定床位2000张,目前开放床位1850张,设有59个临床科室、10个医技科室、29个行政职能科室。拥有呼吸内科等9个省级重点专科及普外科等35个市级重点专科。现有员工2032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55人,卫生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0人;医学硕士、博士近400名。2014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拥有300多名带教能力较强、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有200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中心,具有20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历史。附属长江航运总医院,与学院同根同源,具有60多年的临床医疗、卫生防疫及医学教育的历史,在职职工800余人,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三级优秀医院,是湖北省认定的第一家脑科医院,有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开放病床800余张。学院还拥有大型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武钢总医院等附属医院。以及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等10余所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学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院校建立有合作交流机制,师生出国交流机会较多。学院始终围绕培养“能吃苦、能干事、能创业”的“三能”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注重学生品德行为、文化礼仪、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训练。坚持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相结合为导向,长期组织开展以健康服务、助残敬老、爱心帮扶等为特色的志愿者社会服务活动和以社区卫生服务、护理礼仪和康复护理技能竞赛等为特色的专业技能提升活动。学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来提高核心竞争力,依托多年医学教育和医疗行业的社会影响力、武汉特别是大汉口片区的医疗资源和地域优势、畅通的学生高层次知名三甲医院的专业实习与就业渠道等,帮助学生开阔专业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拓展从业、考研、留学等发展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取得良好成效。学院控制办学规模,注重教学质量,毕业生受到行业和社会一致好评,就业质量高,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艺术设计学院前身是创办于2003年的艺术设计系,2011年与人文科学系合并组建艺术与传媒学院。为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学校进行院系调整,2021年1月成立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艺术设计学院。学院依托学校轻工食品大类优势学科背景,聚焦“大食品、大健康”,将设计教育对接设计产业,用设计实践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设计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为重点,以人文素养与设计理论为支撑,以食物与健康领域设计与创新创业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联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学院位于武汉轻工大学金银湖校区,毗邻风景秀丽的国家级金银湖湿地公园,地铁交通2号线和6号线贯穿横纵,一线直达武汉三镇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著名城市老街文化展现区“汉口里”,世界级园艺博览景区咫尺可达,清新的自然空气加上便捷的交通,为设计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2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具有海外研修经历教师12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13人,36-45岁教师21人,46-55岁教师8人,56岁以上教师1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学历学位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学院还聘请了常青学者和20余位海内外知名的美术与设计学者和业界人士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学科专业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四个本科专业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其中,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学院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三位一体建设,人才培养上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发展格局,扎实开展专业建设。获批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各1个;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被评为四星级专业。平台建设学院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大力推进平台建设。配备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陶瓷艺术设计实验室、木工工艺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快速成型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数字艺术创意实验室、交互设计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虚拟演播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机房等综合实验室17个;建有大学生双创空间及多个研究生工作室,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设计实践与创作的条件。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平台在现代产业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课程建设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改革体系化、立体化建设,积极开展一流课程和金课建设,并以此为龙头,带动专业依据人才培养方向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实施信息时代下的核心课程群建设规划。以一流专业为目标,通过一流课程建设,加强一流教学团队建设。积累的课程资源已建立艺术设计学院超星线上优秀课程库,形成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分级建设规划。截止目前,学院教师获批省级一流课程5门,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个。人才培养学院突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成果导向。毕业生人文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且富有一定创新能力,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学院师生荣获IF设计奖、红点设计奖、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各类国际国内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公开发表或出版学术论文、文艺作品100多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踏实好学、勇于创新,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科学研究学院围绕学校聚焦“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优势,凝练学科发展特色,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艺术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项、湖北省社科基金1项、其它省厅级研究项目30余项;科研进帐经费累计3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多项成果获省市教学科研奖励。社会服务学院以文化创意、食品及健康设计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深挖湖北特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湖北经济文化项目建设。高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动成果转化,近年来签订横向项目20余项,合同经费212万,项目区域涵盖湖北、湖南、陕西、北京、广州、广西等地区。先后承担了《名家论坛》项目、华浓梦酒品牌包装、中铁11局江汉特大桥施工预演三维虚拟演示验证项目、解放军某部指挥训练系统、指挥作业及训练考核软件、上海安翰医疗辅助阅片流程动画项目、消防系统仿真模型、火灾应急处理模型、防火防爆决策软件、电力模拟训练装备发展研究等多个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和地方人文景观设计;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6个,在课程中对接学校定点扶贫乡村,积极为振兴乡村献策出力,为加快实现教学成果转化、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国际交流学院为进一步推进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积极与美国南犹他大学、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英国提赛德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推进优势学科合作,建立本硕交流计划以及联合培养硕士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培训;支持教师积极参加知名国际学术会议,扩大骨干教师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积极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授课及举办国际会议等,共同搭建国际学术活动平台,提升学院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学科建设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于2011年7月,由原艺术设计系与人文科学系合并而成。是一个拥有艺术学、文学、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科学院。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动画、行政管理、广告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等八个本科专业、以及“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设计学”和“农村发展”两个专业硕士点。艺术与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专任教师66人。其中,教授5人,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36人,占教师总数54.5%;博士及在读博士21人,占教师总数的32%;具有硕士学历学位的教师达97%,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与学历学位结构比较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历来重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配备有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陶瓷艺术设计实验室、木工工艺实验室、丝网印刷实验室、快速成型实验室、视觉传达设计实验室、数字艺术创意实验室、交互设计实验室、数字影像实验室、艺术与传媒实验教学中心-机房等综合实验室10个;另有视觉文化艺术中心以及传媒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教学中,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全国或湖北省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奖200余项;公开发表或出版学术论文、文艺作品100多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近年来,学院围绕学科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科研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几年,先后主持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项、湖北省社科基金4项、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3项、其它省厅级研究项目近40项,科研进帐经费累计达12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有多项成果获省市教学科研奖励。学院秉持学校“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管理创新为手段,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力争抓住契机,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自身的本科教育特色和优势,实现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武汉轻工大学
武汉轻工大学
简称:轻工大 地区: 湖北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20~6.00万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常青花园学府南路68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武汉轻工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