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企业管理 > 招生学校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 地区: 北京、四川、江苏等
  •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 学制:1~8个月年
  • 学费:¥1.00~16.80万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坐落在首都北京朝阳区。学校校园规划精致,环境优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学校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创建于1951年,受中央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2年,中央贸易部撤销,学校划归对外贸易部,受对外贸易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195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由教育部委托对外贸易部领导。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对外贸易专业并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以北京对外贸易专科学校为基础成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1984年,学校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与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2010年12月,教育部与商务部正式签署协议,共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蒋庆哲,校长王稼琼。历经几代师生员工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经、管、法、文、理、工等门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国际经济法)、金融学、工商管理、外语(商务外语)等优势专业为学科特色的多科性财经外语类大学。目前,学校下设研究生院及17个学院,并设有体育部和文化艺术教学部;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战略与规划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7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本科专业46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学校还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及外国专家。这是一处群英荟萃之地,老教授中名家耀眼,中青年教师里新秀辈出。大批获得政府特殊津贴、受聘担任政府学术机构成员的专家学者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在国外留学或进修过,教学科研水平高,许多人被评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入选国家优秀人才培养工程。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6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300余人,研究生5200余人,来华留学学历生2500余人。学校培养的学生一直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外贸、金融、三资等行业领域及国家机关、中国驻外商务机构,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贸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的学术研究在我国对外经贸科研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设有110余个研究单位,其中中国WTO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图书馆文献总量180余万册(件)。学校主办并公开发行多种学术刊物,其中《国际贸易问题》、《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日语学习与研究》、《JournalofWTOandChina》(WTO与中国)等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学校出版社每年出书百余种,在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学校也是国家培训高级经济管理干部的基地之一,设有政府委托或与外国合办的多个高级在职培训机构。学校于1989年11月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校董会。李岚清为首任校董会主席,荣毅仁、霍英东等任名誉主席,吴仪为第二任校董会主席。2011年9月,校董会第三届会议选举施建军为第三任校董会主席,石广生、刘鸿儒、陈元为荣誉主席。校董会的建立,对于学校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和支持:政府机构、企业家、财团、大公司等纷纷向学校捐资设立基金或奖学金,许多国际著名的跨国企业成为学校的赞助团体。目前,社会力量在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奖教金等20余项,院系级基金则更多。学校与美、英、法、德、日、俄、意、澳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250余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不断开展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面向世界办学的特色更加鲜明。面对新时期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学校倡导追求卓越、创造精品的理念,坚持办精品大学、控制办学规模,办特色大学,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化建设,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建设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的国际知名有特色一流大学作为长期愿景和历史使命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20万

    ]
  •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05人,研究生6768人(其中博士885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675人,学历留学生318人。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3。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09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入选专家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 “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9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18亿元,获专利授权483项,鉴定成果7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三权”改革。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14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学校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于2017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已经与30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学生总数601人。学校持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2017年度,学校派出教职工158团组/286人次临时出国(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63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16名。2017年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来自43所中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共100余人参加论坛,参会的21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北化宣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8.30%。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80万

    ]
  •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是一所以法学为特色和优势,兼有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和“111计划”(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于国家教育部,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现有海淀区学院路和昌平区府学路两个校区。学校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组合而成的北京政法学院,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4年,学校迁址至学院路。1960年成为国家确定的全国重点高校。文革中学校停办,1978年复办。1983年,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成立中国政法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学校形成一校及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进修生院三院办学格局。1985年,学校开辟昌平校区。进修生院后更名为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单独办学,2000年,复又合并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校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20余万人。学校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参与了自建校以来几乎国家的所有立法活动,引领着国家法学教育的创新、法学理论的革新和法律思想的更新,代表着国家对外进行法学学术和法治文化交流。同时,学校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人文社会科学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学校现有在校生16736人,其中本科生9319人,研究生6612人,留学生805人;教师968人,教学科研岗教师中教授307人,博士生导师201人、硕士生导师613人,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比例达89.25%。学校现有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学院、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中欧法学院、法律硕士学院、国际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港澳台教育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科学技术教学部/法治信息管理学院、体育教学部共18个教学单位。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学校科研发展与智库建设的总平台;设有诉讼法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法律史学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证据科学研究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法治政府研究院/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基地)、人权研究院(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比较法学研究院、法与经济学研究院、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法学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质量评估中心、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公司法与投资保护研究所等11个在编科研机构;设有资本金融研究院、仲裁研究院、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制度学研究院、国家监察研究院、网络法学研究院、法治经济研究院、国家法律援助研究院、国际法治研究院等10个新型研究机构;设有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人权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政府协同创新中心7个协同创新中心。其中,由中国政法大学牵头组建的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是首批经教育部、财政部认定的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参与组建的“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成为第二批获得认定的2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牵头组建的“马克思主义与全面依法治国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学校设有法学、侦查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国际商务、金融工程、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社会工作、应用心理学、英语、德语、翻译、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治信息管理)共24个本科专业,其中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校拥有3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其中,法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9个一级学科参评并全部上榜,其中法学进入A+档,并列全国第一,政治学排名全国第八,社会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取得较好成绩。学校先后与50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通过各类合作交流项目派出千余名师生赴境外交流学习,聘请三百余名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讲学。2008年建立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是中国政府和欧盟在法学教育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学校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在英国、罗马尼亚、巴巴多斯建成3所孔子学院。学校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学校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规律,弘扬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办成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68万

    ]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3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近60年来,学校已发展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六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首经贸校本部位于丰台区花乡,以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红庙校区位于朝阳区红庙,以留学生和成人教育为主。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教育设43个专业。学校共设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劳动经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信息学院、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财政税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华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体育部、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教学单位。学校劳动经济学获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入选教育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应用经济学、统计学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分列88所参评高校的第12位、第15位,均列财经类高校第5位。企业管理、会计学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政治经济学等7个学科获批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经济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社会保障学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财务会计、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获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教学团队、经济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学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会计学院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走进管理的世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学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目前,学校在籍学生17,948人,其中本科生9,908,专科生221,硕士研究生2,797,博士研究生351,留学生1,016人,成人教育学生3,655人。近年来,学校本科招生录取分数始终在市属市管高校中名列前茅;毕业生考研和出国比例不断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教职工1,471人,其中各类专职教师81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7%,其中教授等正高职专业技术人员172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专业技术人员301人。博士生导师68人,硕士生导师418人。学校在职教师中,入选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中国“千人计划”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8人,北京市海聚项目7人。学校从2006年起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OTA(教师促进中心),是北京市最早开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职业促进的教师自治组织,学校“非行政化运行模式的教师促进中心(OTA)建设与发展”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为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拥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等市级研究机构,以及人口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研究所等30个校级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研究》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核心期刊。《人口与经济》是我国最早创刊的人口学类期刊之一,是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200个重要期刊之一。学校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大学、研究机构、社会团体等有学术交流与合作往来。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现已发展形成多层次、多科性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类别包含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语言生和各类短期生等。学校于2007年开办全英文授课的硕士班,2011年开办全英文授课的博士班。目前有来自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2016年达1,016人。学校将继续坚持“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秉承“崇德尚能,经世济民”的校训,以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宽、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朝着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多科性、有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财经大学”的目标开拓奋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6万

    ]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邓小平、叶剑英亲自批准设立的直属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从招生录取到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学位授予等一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制机制,建立起了适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点的“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领导下,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师资源,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事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已经成为一所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健全、拥有6个教学研究部、40个教学院系的现代化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616人,硕士生导师989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我国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设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截至2017年底,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1个(含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含自主设置硕士学位授权点21个),还有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设第八个专业学位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并通过整合自身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成立了工商学院、文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三个学院。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5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多方发展对外教育和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从1985年开始招收海外进修生,1997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年开始招收港澳台地区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来,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以自身为基础,正式组建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92人,高考北京地区提档线文科613分,理科626分。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4100余人,其中港澳台地区研究生61人和外国留学研究生28人。截止2017年底,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5149人,硕士学位6393人,硕士专业学位4569人。还培养出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这些高级专门人才学成后分赴各条战线,并迅速成长为推动经济建设、深化理论探索、促进学术研究、带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任院长为周扬、温济泽、胡绳、江流、浦山、方克立、李铁映、武寅、刘迎秋,现任院长为黄晓勇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是一所世界知名、国内顶尖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2个,附属医院16家(其中5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4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3361人,研究生19903人,留学生3486人。在校教学科研人员2936人。两院院士(含双聘)46人,文科杰出教授1人,文科资深教授1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本校申报入选)163人(其中含青年千人10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校申报入选)9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本校申报入选)115人。复旦大学学术影响力进入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数17个,位列国内高校第3名,其中,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进入全球1‰。U.S.News世界学科排名中,有4个学科跻身世界前20,数量在国内并列第二。在QS世界学科排名中,复旦有20个学科位列世界前100,总量在国内排名第三。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5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4个;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中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在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40位,在U.S.News全球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121位,均列国内高校第3位。复旦大学与境外2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本科生境外访学人数占年级人数比例超50%,居全国高校领先地位。2016年全年学生海外交流3574人次。学校有四个校区,形成“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即以邯郸校区、江湾新校区为一体,以枫林校区、张江校区为两翼。占地面积244.9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98.22万平方米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6.80万

    ]
  •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建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7年,列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7年的368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截至2017年12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339人,硕士研究生14883人,博士研究生4940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23人。拥有专任教师272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8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9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8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入选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满怀豪情,扎根中国大地,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8.80万

    ]
  •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2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确立“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麻省理工”。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经历西迁与分设,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委和第六机械工业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锐意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近20年来,通过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已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逾3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严隽琪、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截至2017年12月,学校共有29个学院/直属系,24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6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221人、研究生(国内)30895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532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7236人),学位留学生2722,其中研究生学位留学生1427人;有专任教师3014名,其中教授98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1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3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9名,“青年千人”173名,青年拔尖人才20名,长江青年学者29名,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1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47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1项独立完成);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6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6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7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73门,上海市重点课程154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6门。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立学生创新中心,入选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学在交大”正在成为新时期上海交通大学的鲜亮名片。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3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3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6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智库,4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正在建设面向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机构,如李政道研究所、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中国海洋装备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集中受理期经费数连续八年全国第一。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6年度SCI收录两类文献(Article, Review)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215篇,其中国际卓越论文2912篇。国内论文被引34098次,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国际合著论文1436篇,上升到全国高校第二;十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43847篇、449474次;国际会议论文1454篇,位居全国高校第三。1篇论文入选“2016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取得了“暗物质探索研究”“捕获马约拉纳费米子”“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量子信息存储”“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面源污染入湖河道流域治理成套技术”“4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研制”“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加工”“纳米材料全新力学现象”“合成光学活性无机材料”“DNA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组图谱破译”“肾上腺肿瘤致病基因”“肾上腺和胰腺内分泌肿瘤医学基因组学”“胃癌发生机制”“生态系统镁研究”“生长素调控植物气孔发育”“水稻花器官发育”“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寻找潜在新靶点”“治疗帕金森症天然产物”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10万

    ]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是国家财经类大学之一,主校区坐落于上海历史文化发祥地松江区。学校创办于1960年,57年来学校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发展休戚与共,学校秉持“诚信、宽容、博学、务实”的校训,坚持特色发展道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为学校迈向新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5大学科门类,设有国际经贸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金融管理学院、法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会展与旅游学院、统计与信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贸易谈判学院等学院。目前学校共有32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本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金融学、物流管理、工商管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和国际贸易实务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分析和商业物流学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工商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高级职务教师400余名,研究生、本科学生10000余名,各类留学生2000余名。学校是我国对外经贸人才的摇篮,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提升学生国际交往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的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对外经贸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跨国公司或涉外企业的精英骨干,在世界经贸舞台发挥才干。建校以来,历届毕业生创业后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已经超过了历届学生总人数。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专业赛事中多次夺魁。学校坚持科研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方向,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百项。学校在我国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工作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发起成立了“关贸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议中心”、“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中心”等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首批教席院校之一。学校获准建立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战略研究院等研究平台,学校专家被批准“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工作室”的首席专家和领军人物,系统开展国际贸易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服务于上海和国家的对外经贸事业。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境外伙伴缔结合作交流协议,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或交换生项目。建有3所孔子学院,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以及上海市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看今朝鲲鹏正举,新征程铿锵前行。学校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加强依法治校、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发展成为一所高水平、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应用研究型大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50万

    ]
  • 西北师范大学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17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4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个。学校现设27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729亩、生态实训基地约1300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27.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1052.3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9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3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001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8113人,博士研究生392人,硕士研究生6141人,留学生330人,继续教育学生5035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78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07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9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86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3人。其中专任教师1272人,教授280人,副教授519人。博士生导师123人,硕士生导师898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导人才2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2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23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博士二级授权专业,3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4个硕士二级授权专业,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6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9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95项,省敦煌文艺奖35项。【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附属办学】西北师范大学现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社会服务】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着力提升质量,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着力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二是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着力服务政府规划决策和示范区建设。三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着力夯实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四是艺术体育区域知名,着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产学研用紧密关联,着力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办学定位】学校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坚持立德树人,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传承特色与创新改革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夯实德智体美基础学科的根基,强化应用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美化育人环境,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特色之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和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8万

    ]
  • 西安邮电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工、管、理、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信息产业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始创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陕西和甘肃两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及随后的西安邮电学校。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安邮电学院,是国家在西北地区布局的唯一邮电通信类普通高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邮电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邮电部和信息产业部,2000年划转到陕西省,由陕西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学校是陕西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全国首批试办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高校、西北地区唯一承担亚太电信组织和东盟培训任务的高校。被教育部授予“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称号,被西安市人民政府授予“园林式单位”称号。校党委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省委高教工委授予“陕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称号。学校坐落在西安市南郊文化区,占地1500余亩,设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现有在校学生180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84亿元,图书馆藏书167余万册。设有研究生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代邮政学院(物流学院)、理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人文素质教育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8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以及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2016年7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邮政局签约,共建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邮政研究院。学校现有46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者560余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二三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等人才项目和荣誉获得者60余人次。有双聘院士4人,客座教授130余人。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截至2019年3月,获批国家级教学立项项目13项,教育部2018年第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项43项,省级教改立项4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8项,省级教学名师14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和省级教学团队13个。学校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西邮模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2017年获批陕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双创发展办公室“中国创业创新典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功入选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国家科技部“众创空间”、获批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联盟首批“百城千校”试点院校(全国共有17所,省属院校仅6所),入选省委高教工委首批“陕西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省科技厅首批“陕西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入选团省委“全省第二批省级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获批省人社厅“全省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省中小企业局“首批陕西省中小企业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信息产业方向)”,在省内具有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深度融合、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360网络空间安全特长班”“物流管理顺丰班”等产学协同、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以信息科学技术学科为主干,将高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作为研究重点,在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移动通信、图像处理、信息安全和信息产业经济等研究方向形成特色和优势。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虎符TePA”成为在信息安全基础共性技术领域我国提交并获通过的第一个国际标准。研发的GPU芯片已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列为陕西省“十三五”重大产业化项目。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0余项;全校教职工共发表论文15000余篇,其中,被SCI、EI 收录论文300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及软件著作权600余项,出版教材、著作等400余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校企合作。获教育部批准,2015年开始开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陕西省教育厅批准,2019年会计专业“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实验班开始招生。学校与德国、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十多个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40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美、英、德、法、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多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协议。与国际电信联盟ITU、亚太电信组织APT等国际学术机构,美国IBM、英特尔、美国思科公司、红帽公司、优科无线公司、国家仪器、德州仪器、阿尔特拉、甲骨文、德国西门子、印度塔塔公司,和国内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烽火通信、中国通信服务、京东等邮政、通信信息领域的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校60多年来,学校人才辈出,遍及华夏,为国家培养了9万多名优秀人才。毕业生大多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邮政、华为、中兴、大唐、爱立信、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企业和党政机关、高校、研究机构工作,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国防生毕业生成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信息化人才。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以及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学校办学成就。学校在“爱国、求是、奋进”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西邮精神引领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邮电大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70万

    ]
  •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地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素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有光华、柳林两校区,总占地2300余亩。光华铁树穿越年轮时光感受历史缅怀先贤,巍巍钟楼傲然屹立感受青春与未来对话,这里古今融通、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实乃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立的光华大学。1938年,因抗战西迁建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1953年汇聚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这是建国初期国家按大区布局的四所本科财经院校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高等财经学府;1960年后历经分设、合并、更名等,于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逐渐形成了学校独特的金融行业背景和出色的金融学科优势;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7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管理,2011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90余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文化传统、精神内涵和社会声誉。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学校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命运,格致诚正,兴学报国;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经世济民,励精图强,在国家经济腾飞中写下了隽永篇章。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依法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财经领域的卓越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2600余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800余人,硕士研究生5800人,博士研究生900余人,长期留学生70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16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金融人才库”。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教育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及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科研机构;学校主办的《经济学家》《财经科学》分别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创办国内首本金融英文学术期刊《Financial Innovation》;图书馆馆藏文献200余万册,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设有西南地区唯一的货币金融博物馆。学校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学科生态体系,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金融学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33个本科专业,108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18个硕士专业学位),57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坚持人才为本、学术为魂,在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中,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现有专任教师1380余人,其中,教授250余人、副教授490余人,博士生导师260余人,全职海归博士220余名,特聘海外院长9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万人计划”3人、“千人计划”5人、“杰青”“优青”4人、“长江学者”13人。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协同创新,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国家、行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依托学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主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勇担大学社会责任;加强中国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以及西财智库等科研机构建设,拓宽智库成果报送渠道,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着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层次与水平,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招收培养留学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国际教育文化交流。目前已与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知名大学、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建有2所孔子学院。品牌项目Discover SWUFE暑期学校影响力不断增强。光华讲坛影响力提升,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先后作客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一所大学的发展,悠远而漫长。90余年的历史长卷,展现的是厚重的文化,思想的光芒;是英才辈出,群贤荟萃;是艰难求索,成就斐然。鉴往知来,登高临远,全体西财人信心满满,永葆大学理想,秉持“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必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强定力、更优作风,携手共进,砥砺前行,抓住“双一流”建设这个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实现学校“十三五”规划任务,着力在特色化、高水平、研究型上下功夫,加快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及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是四川省举办本科师范教育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二个校区。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学校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合并私立川北文学院,组成公立川北大学,迁址四川省南充市,改称川北大学。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3年,原重庆师范学院部分系科师生进入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四川师范学院本科专业迁到成都狮子山。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四川师范学院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整体并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第十批博士授权单位,举办有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建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2个本科专业,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国别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0个,建有四川省省级大学科技园。师资力量雄厚。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教师先后获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6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0人,“四川省千人计划”10人,“天府万人计划”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2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28人,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四川省师德标兵等共39人次。另外,学校还特聘了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等20余位高层次人才。育人成效显著。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及省级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创办有1所具有33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建有“质量工程”国家级项目90项、省级项目429项,其中,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人文社科普及基地各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9部,学生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35项,学校获近三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2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96项(其中一等奖31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6篇,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技能大赛近三年获得奖项49 项(其中一等奖及以上10项)。办学71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郭鸿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科研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0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重大研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省部级项目700多项。实际到校科研经费2.5亿余元,学术论文发表数量1.1万余篇,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SCI/SSCI一区等高级别论文近400篇,授权发明专利155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1000多项。2018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省内第2,省属高校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第13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省内第1,全国师范类院校并列第3。对外交流广泛。学校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和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在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了2所孔子学院,与巴基斯坦佩德罗中学共建孔子学堂。建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与韩国延世大学合办“成都世宗学堂”。社会服务有力。学校是“国务院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长期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尤其是教育事业发展,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全国首家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培训基地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长期对口帮扶甘孜州理塘县、凉山州普格县、广元市苍溪县、广安市武胜县等贫困县。2017年,学校牵头成立C5教育精准扶贫联盟,先后在南充市仪陇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广元市苍溪县、达州市达川区、巴中市恩阳区、凉山州普格县、甘孜州理塘县建立“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助力精准脱贫,振兴乡村发展。四川师范大学扎根巴蜀大地办大学,服务治蜀兴川新战略。新时代,全体师大人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致力于把学校发展成为人民教育家诞生的摇篮、优秀校长成长的基地、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转化的平台、国家和四川省教育的高端智库, 认真履行四川师大引领区域教师教育,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传承创新中华文明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的能力。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44万

    ]
  •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是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改革开放后,学校快速发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11年4月,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签署共建暨南大学协议。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3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暨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目前,学校学科齐全,文理工医兼备,设有37个学院和研究生院,有62个系,十余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9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种;有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近年来,在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学科建设和实力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1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4个。学校的工程学、化学、临床医学、药理与毒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2013年1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我校7个一级学科上榜,其中应用经济学、新闻传播学、中药学并列全国第五,中国语言文学、统计学并列全国第八,基础医学列第十一,光学工程列第十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有专任教师225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15人,“千人计划”专家15人,“杰青”获得者18人,“珠江学者”36人,教授673人,副教授848人,博士生导师623人,硕士生导师1270人。学校的办学影响日益扩大,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经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8个,“卓越教育”国家级培养项目3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9项,国家级精品类课程20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截至2018年3月,在校各类学生55899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5862人,研究生926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78人、硕士研究生8183人)。来自11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校华侨、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11745人,高居全国第一。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运会等多种国内外文体艺等赛事中屡创佳绩,暨南健儿苏炳添、陈艾森等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令国人振奋。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毕业生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现设有国家部省级科研平台83个。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学校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SCI等权威索引收录的国际论文数量持续增长;2011-2017年,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0项,第七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8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11篇。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335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66个国家设立106个招生报名点,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获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2017年正式开学,在校外国留学生2732人,其中本科生1752人,研究生264人。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门等地较为集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陈镇和(华侨)、符保卢、符克(华侨),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石牌。校园占地总面积212.1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7.37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0.17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346万册。学校设有22所附属医院,其中三甲医院10所。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的暨南大学更加任重道远。在新的世纪,全体暨南人将继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弘扬“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经贸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兼有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的多学科财经类大学。学校由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至今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学校位于滹沱河畔,地处石家庄市西部生态区滨水景观带,占地2950余亩,绿化面积达40%以上,被誉为“花园式”校园。学校分北、南、西三个校区办学,校本部设在北校区,主要举办本科、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南、西校区为独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校实行二级管理,现有15个本科学院、4个教学部(中心)以及研究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独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中东欧国际商务研修学院。学校设有经济研究所、社会管理德治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道德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雄安开发研究院等46个实体和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谋大事、抓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办学能力、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学校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河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教职工1964人,其中专任教师1110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14人,博士和在读博士407人,占专任教师的36.7%,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省管优秀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等137人次。学校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其中“产业经济学”为河北省优秀重点学科;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0个本科专业。在河北省“双一流”建设中,学校被纳入一流大学第二层次建设序列,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3个一级学科被纳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学校面向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1600余名(含独立学院学生10160名),继续教育学员29600余名。学校招生就业工作态势良好,招生、就业率均名列省内前茅。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建立了3-6年弹性学制、双学位制、荣誉学位制和专业主辅修制,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科教融合,产教结合,创建了“校企合作,协同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构建了专、学硕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推行“创新学分”“执(职)业资格证书置换学分”制度。研究生招生机制、培养机制、奖助机制以及导师评聘机制的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果,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等国家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0余项,省级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30余项。近年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多项。建立了“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大学生科技竞赛支持体系,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奖数量在全省高校名列前茅。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自然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项目58项,其它各类课题1500余项,科研经费达到8800万元,科研立项成果在数量、质量和层次上逐年稳步提高。学校主动以科研创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围绕“京津冀一体化”和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关重大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68项成果得到俞正声、张高丽等国家领导人和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及其他省部级领导的批示。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等4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其他教育机构长期保持合作与交流关系。中外合作办学进展顺利,学校自2013年开始,与美国芝加哥康考迪亚大学先后合作举办了人力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2个合作办学专业招生情况良好,毕业生得到美方和社会各方认可。学校在传播中国文化、推广汉语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与加德满都大学、赞比亚大学共同创办了2所“孔子学院”。其中,赞比亚孔子学院荣获“先进孔子学院”和“全球示范孔子学院”称号。学校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及孔子学院奖学金培养工作单位之一。我校现有来自40多个国家留学生近200人。中东欧国际商务研修学院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与中东欧国家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00万

    ]
  •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年,1960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44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7个。11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524人,其中教授2062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137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双聘院士33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49人,“万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3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5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5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人选93人。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3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71920人,其中博士生7955人,硕士生18094人,本科生41953人,专科生1614人,留学生2304人。学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经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8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39所,前200的57所。学校与11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32个中外合作平台。学校坚持“统筹谋划、规范管理、科学运营”的指导方针,积极深化校办产业改革。坚持“校企分开,放管结合”,打造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吉大控股-投资企业”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机制。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借助政府、企业等资金支持,创办科技创新型企业,推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吉大正元、吉大▪小天鹅、吉大机电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吉大通信设计院成功上市。学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学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757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学校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为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接近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高起点国际交流合作、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到建校100周年时,把吉林大学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吉林大学将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是国家“双一流”计划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江西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是江西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学校地处“英雄城”南昌市,拥有前湖、青山湖、东湖、鄱阳湖和抚州5个校区,其中前湖主校区占地面积4520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开创了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党和国家领导人、教育部和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2008年10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学校时深情寄语“南昌大学前景无限”。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学校视察,就高校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发表重要讲话,并勉励学校走创新发展之路,希望当代大学生珍惜韶华,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学校现设有人文社科学部、理工学部和医学部,拥有12个学科门类的100多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4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和2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其中工程硕士有20个领域),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5所附属医院,共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5‰。在全国第四轮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第3名。学校本部现有教职工4481人(其中专任教师2597人,正副教授1429人),其中“双聘”院士4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入选者5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2人,国家科技部领军人才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2人。学校涌现了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邹德凤、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江风益等一批崇尚师德、爱岗敬业的典型。学校本部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35660人,各类研究生14864人,国(境)外学生963人。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成立了“际銮书院”,推行跨学科、跨学院培养人才的改革。2014年,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40多万优秀人才,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是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顺利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具备扎实的办学基础。现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种“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4个本科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学校是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江西主节点单位,是江西唯一参与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的高校。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国际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9个江西省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73项,直接经费首次突破1亿元,立项数位列全国第22位,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4项,其中一次性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立项数并列全国高校第26位。学校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有特色的科研成果。江风益教授团队“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摘得2015年度唯一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这是自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首次由地方高校获得的一等奖,正助推江西打造“南昌光谷”。学校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先后在Science、Nature子刊和Cell Stem Cell上发表。学校还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印尼哈山努丁大学和西班牙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学建有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学校与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合作共建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进入新时代,南昌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奋力开启新时代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征程,努力提升办学治校、服务国家地方新境界,开创“育人为本、创新驱动、实干兴校、拼争一流”新局面,书写创建高水平大学实现百年辉煌的奋进之笔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20万

    ]
  •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71年,国家决定将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以及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并入上海铁道学院,更名为华东交通大学,迁往江西。1978年,华东交通大学与上海铁道学院各自继续办学。学校原隶属铁道部,2000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江西省重点加强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坐落在“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南昌。校园临江怀湖、依山傍水,校内百鸟齐鸣、百花争艳、百树竞发,是宜教、宜学、宜居的山水学园。占地面积2816亩,各类建筑面积7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7亿元。图书馆收藏纸质图书226万册,电子文献233万册,为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检索一级咨询站。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工商管理、工程(含12个领域)等9个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为硕士学位研究生推免工作单位。共有18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文、理、法、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其中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是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西)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500余人,教职工193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500多人。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杰青”、“万人计划”、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高端人才60余位。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基层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立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良性互动、供需对接,成为了全省唯一一家获得“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3项殊荣的高校。2015年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10余年来稳居江西省高校前列,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在全国25个省份实行本科一批次录取。培养出了以江西首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徐钢、“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海龙、“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欧阳自立、CCTV《我爱国防》全国总冠军邢戎、“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张海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生。学校始终追求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新境界。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平台34个。获得了以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江西省首个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三年来,获得了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4项,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以上项目69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800余篇,其中,1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获发明专利89项、实用新型专利252项;出版论著教材300部。学校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共建。获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江西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连续14年)。全省高校心理素质拓展及实训中心、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先后落户学校。率先在全省高校开办的孔目湖讲坛,获誉校园版的“百家讲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运动协调发展、成绩斐然,网球队、田径队、武术队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中摘金夺冠。学校重视国际化办学。与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法国雷恩高商学院、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交通大学等亚洲、欧洲、美洲的40多所大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学分转换及师生交流交换项目,合作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学校按照《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的时代为实现“百年交大梦”开启新的征程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万

    ]
  • 东华理工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简称东华理工,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教、艺兼备的多科性大学,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111计划”入选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是中国人民海军士官选拔培训基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民族利益至上的宗旨,牢记服务国防军工的历史使命,坚持“为核成立、因核成名、以核成势”的发展思路,高擎“核学”“地学”两杆大旗,加速内涵发展、强化学科特色,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我国核大国地位的确立、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和“世界原子能事业的宝贵财富”,为国防军工事业和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23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部门领导、商界精英、科技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学校现有南昌、抚州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500余亩。设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测绘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抚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研究生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防科技学院(核能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0余个教学单位。学校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现有72个本科专业,其中5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具有来华留学生招收资格。拥有“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 “十三五”江西省高校一流学科3个,化学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5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本科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环境工程在内的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9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50余人,教授、副教授650余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双千计划”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井冈学者”,江西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学校聘请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总统顾问等20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学校现有在校学生2.3万余人。拥有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高水平教学资源和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获批硕士、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领域(专业)国家级10个。近年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国际国内各类赛事中,争金夺银,成绩斐然,相继涌现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被授予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荣誉。学校形成了核燃料循环系统9个特色优势学科群,核地学及涉核相关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完备;拥有国家核资源与环境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目前唯一一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质谱科学与仪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以及“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技术应用”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参比实验室在内的2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高水平科研平台;拥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6个。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年均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先后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点项目、联合基金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重大项目。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0多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巴西、智利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交流和学术联系。积极参与“一带一路” 建设、“金砖国家”创新行动计划,承办了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孔子学院,与俄罗斯联邦卫生部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成立了 “质谱科学与仪器俄罗斯研发中心”。积极开展科技援外项目,与柬埔寨农业部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境外转化。先后承担了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学校积极引进外国高端专家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吸引港澳台青年学者前来工作,获批科技部“发展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国际杰青)计划、江西省首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先后有3位外国专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生培养工作,来华留学生教育覆盖本、硕、博三个教育层次,同时学校接受外籍博士后进站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学校是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合作项目(TC)承担单位和咨询专家派出单位,承担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会议以及铀矿地质技术人员培训任务,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首届玛丽·斯科洛多夫斯卡·居里奖学金,为世界和平利用核能做出积极的贡献。学校是花园式校园,先后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江西省园林化单位”。学校面向全国招生与就业,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多次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进入新时代,东华理工人将秉承“敦本务实、崇义奉公”的校训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坚持内涵提升、创新发展,为早日建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军民融合、行业领先、区域一流”的特色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努力!(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是一所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法、工、文、理、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财经学府。2008年2月6日,温家宝总理与江西财大师生共度除夕,发表了重要讲话,并称赞说:“你们学校是所很好的学校”,激励着学校永葆奋斗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办学历史:江西财经大学的前身为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1958年成立江西财经学院,文革期间几经更名并遭停办,1978年复校,1980年成为财政部部属院校,1996年更名为江西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财政部主管转变为由江西省主管,2012年成为财政部、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办学特色:办学以来,学校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法德治校,形成了在红土地上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模式,走出了在欠发达地区办人民满意高校的路子,正努力朝着“基础厚实、特色鲜明、人民满意、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发展目标,实现“百年名校”江财梦迈进。3、办学条件:学校坐落英雄城南昌,东临赣江碧水,西接梅岭烟霞,北吸锦绣庐山之灵气,南纳雄伟井冈之精神。现有蛟桥园、麦庐园、枫林园、青山园四个校区。占地面积共2200余亩,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馆藏各类图书643.6万册(含电子图书280万册)。校园幽香雅静,错落有致,层重叠翠,湖光潋滟,是全国绿化300佳单位之一。4、机构设置: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信息管理学院、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用友软件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国防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共16个教学学院,EMBA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创业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4个管理型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设有《当代财经》杂志社、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财政大数据分析中心、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金融管理国际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9个独立设置科研机构;有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法治江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有规制与竞争研究中心、会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中心、产业集群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江西法治政府研究中心、江西省应用统计研究中心等7个省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鄱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财税研究中心、江西省经济预测与决策研究中心等3个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中澳亚太资本市场、现代商务研究中心、创新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心、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等与学院合署或挂靠学院的科研机构。5、学科专业:学校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艺术等学科门类;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共5个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统计学、法学、马克思主义原理共7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2个本科专业;1998年获批江西省首家MBA办学权,2009年获批江西省首家EMBA办学权;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产业经济学)、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财政学、法学),有3个江西省“十二五”高水平学科、7个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6、教学工作:2002年和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次均获“优秀”等次。2001年、2009年和2014年三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教学课程3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法律卓越人才培养计划1个,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大学生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和教育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33项。拥有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4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8个。学校于1994年(全国较早)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选修双专业(学位)。2007年学校获得普通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2008年学校获得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资格。7、科研工作:学校在2017年取得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2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9项,青年项目2项,立项数居江西省首位,全国财经类院校第2位。近年来,10余项研究成果编入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并送中央领导决策参考,百余篇研究成果、调研报告获中央及省部领导批示。立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00余项,在国际一流刊物及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00余篇,获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0余项。学校现有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主办的《当代财经》(月刊)入选“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和“新闻出版署百强优秀期刊”,“理论经济”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双月刊)入选“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两刊均为CSSCI来源期刊。学校依托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紧密联系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江西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与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管理部门提供具有重大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相关论文成果多次获得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充分发挥了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智囊团”与“决策库”的作用。8、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79人,专任教师1294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5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4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690人;博士生导师124人;硕士生导师642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7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全国“百千万工程”人才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人,全国专业学位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7人,江西省高校骨干教师44人,江西省教学名师2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梓坤、何祚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等担任我校顾问;国内外330余名著名学者、专家和企业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9、招生就业: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补充的办学格局。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其中在28个省份一本招生,近年来在江西省招生投档线和录取平均分均为全省高校第一。现有各类在籍学生4万余人,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全日制本科生有2.2万人,各类研究生近5千人。就业工作保持良好态势,2016年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初次就业率居江西省第一,其他层次均居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获2013-2015年度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优秀等级”等荣誉,2010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2年获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2016年江财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2017年学校获批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学校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10、国际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南特高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芬兰奥卢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96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1998年开始,学校先后获批中美合作培养MBA、中澳合作培养MBA等研究生项目。2010年正式成为国际交换生组织(ISEP)中国大陆首家成员大学。学校加盟了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组织(IASSW)和国际商学院联盟(NIBS),获批为全国托福考点、GRE考点、GMAT考点、ACCA考点。学校2002年成立国际学院,开办本科教学试验班,设有会计学(国际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金融学(国际金融)、金融学(注册金融分析师)四个专业方向,长期聘任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知名高校的教师授课,现有在校生2000多人。学校还在相关学院开设了会计学(ACCA方向)、会计学(CIMA)、金融风险管理(FRM)、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教学方式和资源与国际接轨,目前初步形成了“教学相长、中西合璧、外引内联、高位嫁接”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自2003年以来,有2000余名学生在校期间分赴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芬兰、荷兰等国高校交换或交流学习,400余名学生毕业后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排名世界前100名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我校自1999年招收第一批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的留学生,目前学校面向来华留学本科生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商务专业,面向来华留学硕、博士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贸易学、金融、会计、统计等四个专业。201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363人,生源来自40余个国家。2016年5月学校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运行。学校于2013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资格,获批“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11项。11、党建团学工作:学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掌握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权,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学校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学校扎实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完善“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的人才培养机制;“国旗日日升、好事月月评、红歌年年唱”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品牌。学生获得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名、全球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课程统考全球第一名和大陆第一名、“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特等奖、“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一等奖、博创杯大学生嵌入式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一等奖、全国包装设计大赛学生最高奖、“世华杯”全国股王争霸赛冠军、香港AIA国际双语求职王语文大赛冠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等荣誉,学生社团绿派社获全国“百佳学生社团”、团中央“保护母亲河”项目等荣誉,学生自强社获全国“优秀百强社”,大学生网球队获评为国家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渠道、以勤工助学为手段、以奖、助学金为主导、以社会资助为补充、以困难补助为保障、以学校“奖、免、补、缓”等各项资助为特色的“六位一体”多元化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和长效机制,年发放各类助学金5000多万元。学校设立各类奖学金18项,年奖励总金额320万余元,单项奖学金最高8000元/年。12、社会声誉:学校连续19年被评为“暑期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先进单位”,先后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军训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大学生思政工作先进高校、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综治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公共机构节能先进单位、江西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江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西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办学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0余万人,多数学生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中坚力量,甚至成为商界、政界、学界的精英。毕业生中涌现出了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科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跃文,上海建桥集团董事长周星增等大批知名企业家;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广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危朝安,江西省政协副主席谢茹、省人大副主任龚建华、省政协副主席胡幼桃,黑龙江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甘荣坤,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李荣灿,云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陆俊华,河北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董仚生,国家税务总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任荣发,财政部部长助理许宏才等优秀党政干部;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著名会计审计学家、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秦荣生,著名会计学家、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樊启淼等知名学者。据资料显示,学校排名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第7名、中国CFO大学排行榜第5名、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第16名、中国高管校友大学排行榜第30名、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47名、中国大学生创业竞争力排行榜第59名、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校友榜第60名、高考生最喜爱的百强大学榜第71名、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第86名、中国大学杰出校友排行榜第89位、全国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江西省第1名。近三年,《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众多中央和地方媒体对学校进行了近千次的报道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设有18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300余人、博士研究生1800余人。教职工3405人,其中专任教师1683人,博士生导师45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著名作家王蒙担任学校顾问、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受聘学校顾问、海洋发展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钱致榕受聘学校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等12位知名作家受聘为学校“驻校作家”。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国际视野和合作竞争意识、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造就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为特殊使命。学校遵循“通识为体,专业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实行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度和学业识别与毕业专业识别确认制度,努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中已有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先后担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一半以上是学校毕业生。学校拥有教学和科学考察船舶3艘,包括3500吨级的“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300吨级的“天使1”号科考交通补给船、2600吨级的“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与企业合作共建共管),另有一艘在建的5000吨级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号,形成了自近岸、近海至深远海并辐射到极地的海上综合流动实验室系统,具备了一流的海上现场观测能力。学校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主持其中“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2个功能实验室的工作,作为骨干力量参与其他6个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学校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个学科(领域)名列美国ESI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十二五”以来,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110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34项、人文社科奖励51项,被 SCI、EI、ISTP等三大收录系统收录论文170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704项,授权发明专利918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26项。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20万

    ]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重点立项建设单位,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学校建校于1948年。现有文北校区、文南校区和郑东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10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教学实验室,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1009万册(种),其中纸质文献249万册,电子资源760万种。教学、科研、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齐全。校园四季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兼有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哲学等学科门类。现有65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城乡规划学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另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审计、新闻与传播、社会工作、工程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入选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哲学、法学、地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城乡规划学10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中国古代文学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级创新人才、全国模范教师和省级教学名师等优秀人才。全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0000人。学校建设有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省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近三年,学生在全国性学科竞赛、创新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近1300项。学校设有本科生导师制,以本科生为主力撰写的《退休行为及退休年龄研究》、《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等专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多年来,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获得“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人才网毕业生求职信息注册全国就业推荐单位及河南省确立的“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财经政法类分市场”和“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机构,涌现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学校现有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案例研究基地、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河南经济研究中心等省级智库、研究基地18个。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研究项目近200项,省部级项目近千项,出版学术著作500余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0多项。杨承训、李小建等专家学者向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多次受到领导批示。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修订工作,担任地方国家机关法律咨询专家,每年为社会办理百余起法律援助案件。《经济经纬》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中原经济区开发开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印度等国家的大学及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开展多模式、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入优质境外教育资源,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平台,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学校实施骨干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加大访问学者的派出力度,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十大领军高校”、“河南公众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新中国成立70周年河南高等教育十大杰出贡献单位”、“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等称号;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目前,全校师生秉承“博洽通达、弘毅致远”的校训,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学术兴校、特色名校、制度治校、文化厚校”的战略,正在为建成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2020年5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40万

    ]
  •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校区位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享有"千年学府,百年名校"之誉。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蒋昌忠教授,校长段献忠教授。学校办学起源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创建的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始终保持着文化教育的连续性。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学,1937年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李达为新中国第一任湖南大学校长,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学校曾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起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积淀了以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博学、睿思、勤勉、致知"为核心的湖大精神,形成了"基础扎实、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成长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师生中先后有34人当选为学部委员和"两院"院士。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0000余人,研究生15000余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居在湘高校第一,并稳居部属高校第一方阵。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3个学院,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建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2 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7个学科进入ESI前1%,7个学科入选国防特色学科,化学、机械工程学科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教职工近4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950余人,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院士7人,"千人计划"38人,"万人计划"学者2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3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4人,湖南省"百人计划"学者53人,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8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8个,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1个。学校设有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化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教学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卓越计划"国家级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五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1门。学校设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个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湖南省工程实验室、4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17个湖南省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湖南省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全国性学会科普基地、1个湖南省科普基地。学校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牵头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学校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在长沙高新区麓谷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了56个高水平校地企产学研平台,与32 个省(市,自治区)和上千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运营管理的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是国家设立的第三家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已为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事业等近数百家用户单位提供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及大数据处理服务。目前,学校已与世界上1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达300多人次,全年招收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以及港澳台学生1000余人,建立学生海外实习基地。近年来,近2000名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院校交流学习或联合培养。学校与韩国湖南大学、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成立了孔子学院,成为湖南省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高校。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3.196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4.593万平方米。拥有藏书690余万册,其中中外文数据库128个。全网支持下一代互联网IPV6,万兆骨干地面有线和无线网已覆盖所有的教学楼、办公楼和学生公寓,校园网联网终端达4万多台,互联网出口带宽7.2G,结合移动技术实现多渠道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刘少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温家宝、李克强等领导同志来到学校视察,留下了"湘楚人才的摇篮""惟楚有才,今斯更盛""千年学府,百年名校"等赞誉。"麓山巍巍,湘水泱泱,宏开学府,济济沧沧;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历经千年沧桑的湖南大学,将继承和发扬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和文化传统,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重点突破,整体提升,改革创新,强化特色,为创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
地区: 北京、四川、江苏等 学制:1~8个月年 学费:¥1.00~16.80万
招生方式 同等学力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企业管理 > 招生学校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