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招生学院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 简称:内科大
  • 地区: 内蒙古
  • 类型:综合类、公办
  • 学制:3~3-5年
  • 学费:¥4.50~4.5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阿尔丁大街7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为1982年成立的企业管理教研室,1993年成立经济贸易系,2002年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人数: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校本科生2700人、研究生273人。师资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86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90%以上。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在读博士11人。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教师中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内蒙古自治区“3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名师3人。教学机构:学院设有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信息管理系、公共管理系、实验教学中心九个教学机构。本科专业设置:学院共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八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和金融学为一本招生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设置:学院共有硕士学位授予专业4个,分别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企业管理学科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区域经济学是校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建设: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和质量工程为抓手,带动学院各项工作。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共建有3个科研平台: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业信息化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内蒙古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呼包银榆经济区研究中心”。学院以此为依托,结合已形成的研究方向,学院成立了多个研究室和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团队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培养并造就了一批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并以学科带头人和一批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厚、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学科梯队。学院“资源型企业创新发展与信息化研究团队”被确定为校级培育创新团队。“企业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1项,地市级科研课题46项,企业横向课题81项,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科研成果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9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3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6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15项,包头市首届社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项。教学成果:学院倡导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近年来,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改3项;《生产与运作管理》、《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市场营销学》等六门课程被评为内蒙古高校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学生培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教师为主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思想,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近几年,学生在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方面成绩斐然。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0%以上,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经济与管理人才。学院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从新生入学、学风考风、典型示范等方面大力开展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发展。学院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近三年各类奖助贷补7000多人次。学院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学院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以保证学生工作稳定、有序。学院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面、系统、有规划。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学生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外交流: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来,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有多人赴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大学访问学习,多人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邀请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等国大学的教授来院讲学。学院以学校作为内蒙古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实行教授委员会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理念。学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面向地方和行业、特色鲜明的经济与管理类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土木工程学院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建筑科,后设建筑工程系,2002年4月设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16年9月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学院下设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4个教学系和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力学5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教授(正高)17人,副教授(副高)28人,博士教师比例29.5%。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土木工程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结构力学等8门课程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006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并于2011年、2016年顺利通过复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重点实验室”及“内蒙古自治区建筑结构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学科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16日,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院校包头钢铁学院的马列教研部和基础课部中文教研室。学院学历教育始于1983年,当年面向全国冶金系统招收秘书与行政管理专业干部进修生,1987-1995年面向全国统招秘书与行政管理专科生。2003年后,学院现有学科专业曾经隶属于政法学院、文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目前,学院学科涉及文学、法学和历史学三个门类和中国语言文学、法学、社会学、中国史四个一级学科,设汉语言文学系、秘书学系、法学系、社会学系、中国史系五个教学系,开办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法学、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有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中国史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设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制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等五个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动态规模为20人左右。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正式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2015年正式招生,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为合格,现设政府法务、司法实务、环境资源法务、知识产权法务、医事法务等培养方向,年均招生90人,生源质量较高。2018年,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019年正式招生,年均招生30人左右。截至2020年秋季学期,学院在读学生1307人,其中本科生1034人(新生226人),其中法学383人,汉语言文学367人,社工147人,秘书学137人,硕士研究生274人(延期28人),来自国内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内蒙古地区以外生源比例为52%。学院在岗教师61人,来源于国内12个省、自治区。其中专任教师54人,教学辅助和管理岗位教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4人,在读博士6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人,高学历人才占50%。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4%。25名教师担任硕士生导师。4名教师曾经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名教师先后赴日本神户大学、千叶大学、北海道带广畜产大学、剑桥大学、蒙古国立大学、台湾地区世新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及学术机构高访研修。近5年来,1名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教师被授予“宝钢优秀教师”奖,3名教师被授予内蒙古第一、二、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荣誉称号,1名教师被授予内蒙古“资深法学专家”荣誉称号,1名教师入选“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2名教师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2名教师入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双千计划”,1名教师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2名教师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库专家、中共包头市委法律顾问、包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顾问,1名教师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坛新秀”,4名教师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教师”,2名教师进入包头市“鹿城英才”人才工程。学院有10名教师担任中国社会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回族学会、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中华司法文化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常务理事,20多名教师担任省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或理事,10名教师担任呼和浩特、包头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学院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数字化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现代文秘模拟实验室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30多个各类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主要的日常服务保障机构有综合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心和图书资料情报中心。图书资料情报中心常年订阅82种专业期刊杂志,学院藏有各类文献资料12,000余册。学院现有1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1个立法研究基地——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基地,2个内蒙古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草原丝绸之路民族文学研究中心,2个校级科研机构——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所。直属内蒙古法学会的两个全区性学术团体内蒙古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会、内蒙古知识产权法研究会挂靠我院。社会工作专业代表我校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单位。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14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被遴选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精品课程。2015年《经济法》被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知识产权法》《社区社会工作》被遴选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国际经济法》系首批校级双语示范课程。《古代文学》等9门专业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明确院级教学团队6个。5名教师先后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教学新秀奖和优秀教案奖。2项教学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2011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6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语委科研项目3项。承担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18项,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科研项目15项,包头市社科规划项目、包头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等其他科研项目近100项,累计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目前全院在研科研项目70余项。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教材10部,学术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及CSSCI论文64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题录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得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包头市首届、第二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10项,在全国性学术会议等获奖18项。学院学术交流日趋活跃。近年来主办全国性、地区性学术会议3次,有100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人次参加全国或地区性教学会议,5人次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及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学习,境外考察交流6人次,与国内相关专业学科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工作关系。我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科竞赛并屡获佳绩。2013年,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我院学生创作的作品荣获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内蒙古科技大学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2015年,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的作品获得三等奖。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全区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2个特等奖、2个二等奖。2017年,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的作品获得二等奖,再次蝉联我校最好成绩。2017年,我院学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充分展现了我院本科生突出的探索精神与研究能力。2018年,我院学生代表队获得全国秘书技能大赛二等奖。2019年,我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参加“首届华北五省市区法学研究生法律文书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文法学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13年以来,我院学生还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内蒙古“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等,取得我校参加此类奖项非专业组最好成绩。基于我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校学生重视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考试。2011-2018年,有100多名法学专业在校生通过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在内蒙古高校名列前茅。此外,每年有多名学生考取教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秘书等各类职业资格。学院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生源质量高,就业前景好。就业基本去向为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等。各专业继续深造情况良好。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成立以来,有100多名同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学生为体,学业为上,学术为本,学者为魂”的办学思想,秉承“学问古今、求道文法”院训,历经多年持续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综合实力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前列,已成为在国内部分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居于领先地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近期的发展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重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全面、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筹建中国语言文学、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谋划民族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在相对优势学科群申报内蒙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成若干个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经过不懈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法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千名师生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用人单位来校选聘优秀人才,热忱欢迎各地有识之士来校指导工作,热忱欢迎四海英才相聚北疆热土,成就美好事业,共建美丽家园!(数据更新至2020年11月15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简称:内科大 地区: 内蒙古 学制:3~3-5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4.50~4.5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 地址:内蒙古包头市阿尔丁大街7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内蒙古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为1982年成立的企业管理教研室,1993年成立经济贸易系,2002年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人数: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在校本科生2700人、研究生273人。师资情况: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86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比67%,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90%以上。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1人,在读博士11人。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3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教师中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内蒙古自治区“3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1人,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名师3人。教学机构:学院设有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学系、信息管理系、公共管理系、实验教学中心九个教学机构。本科专业设置:学院共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八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和金融学为一本招生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设置:学院共有硕士学位授予专业4个,分别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管理和会计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其中,企业管理学科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区域经济学是校级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科建设: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和质量工程为抓手,带动学院各项工作。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共建有3个科研平台:内蒙古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产业信息化与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内蒙古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呼包银榆经济区研究中心”。学院以此为依托,结合已形成的研究方向,学院成立了多个研究室和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团队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培养并造就了一批在区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并以学科带头人和一批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学术气氛浓厚、富有活力和凝聚力的学科梯队。学院“资源型企业创新发展与信息化研究团队”被确定为校级培育创新团队。“企业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1项,地市级科研课题46项,企业横向课题81项,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科研成果获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9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3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6项,包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15项,包头市首届社科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1项。教学成果:学院倡导教学与科研和谐发展,近年来,获内蒙古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内蒙古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三等奖2项,国家级教改3项;《生产与运作管理》、《统计学》、《经济法》、《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市场营销学》等六门课程被评为内蒙古高校精品课程;金融学专业被评为自治区级一流专业。学生培养: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教师为主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思想,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近几年,学生在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方面成绩斐然。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0%以上,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经济与管理人才。学院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从新生入学、学风考风、典型示范等方面大力开展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专业素质发展。学院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近三年各类奖助贷补7000多人次。学院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学院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以保证学生工作稳定、有序。学院大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全面、系统、有规划。学院积极开展各种学生活动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对外交流: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近五年来,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有多人赴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等国大学访问学习,多人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次邀请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等国大学的教授来院讲学。学院以学校作为内蒙古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实行教授委员会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体现“民主管理,教授治学”的理念。学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面向地方和行业、特色鲜明的经济与管理类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土木工程学院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建筑科,后设建筑工程系,2002年4月设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16年9月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学院下设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4个教学系和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工程力学5个本科专业。拥有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教授(正高)17人,副教授(副高)28人,博士教师比例29.5%。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先后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土木工程为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结构力学等8门课程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006年土木工程专业通过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并于2011年、2016年顺利通过复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内蒙古自治区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重点实验室”及“内蒙古自治区建筑结构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学科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16日,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院校包头钢铁学院的马列教研部和基础课部中文教研室。学院学历教育始于1983年,当年面向全国冶金系统招收秘书与行政管理专业干部进修生,1987-1995年面向全国统招秘书与行政管理专科生。2003年后,学院现有学科专业曾经隶属于政法学院、文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目前,学院学科涉及文学、法学和历史学三个门类和中国语言文学、法学、社会学、中国史四个一级学科,设汉语言文学系、秘书学系、法学系、社会学系、中国史系五个教学系,开办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法学、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有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中国史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开始招生,设中国社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制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民族史等五个研究方向,在读研究生动态规模为20人左右。2014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我校正式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资格,2015年正式招生,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为合格,现设政府法务、司法实务、环境资源法务、知识产权法务、医事法务等培养方向,年均招生90人,生源质量较高。2018年,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2019年正式招生,年均招生30人左右。截至2020年秋季学期,学院在读学生1307人,其中本科生1034人(新生226人),其中法学383人,汉语言文学367人,社工147人,秘书学137人,硕士研究生274人(延期28人),来自国内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内蒙古地区以外生源比例为52%。学院在岗教师61人,来源于国内12个省、自治区。其中专任教师54人,教学辅助和管理岗位教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4人,在读博士6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人,高学历人才占50%。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44%。25名教师担任硕士生导师。4名教师曾经于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多名教师先后赴日本神户大学、千叶大学、北海道带广畜产大学、剑桥大学、蒙古国立大学、台湾地区世新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及学术机构高访研修。近5年来,1名教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名教师被授予“宝钢优秀教师”奖,3名教师被授予内蒙古第一、二、三届“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荣誉称号,1名教师被授予内蒙古“资深法学专家”荣誉称号,1名教师入选“内蒙古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2名教师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创业人才,2名教师入选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双千计划”,1名教师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2名教师被聘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库专家、中共包头市委法律顾问、包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顾问,1名教师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教坛新秀”,4名教师被评为“包头市优秀教师”,2名教师进入包头市“鹿城英才”人才工程。学院有10名教师担任中国社会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回族学会、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中华司法文化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的理事或常务理事,20多名教师担任省级学术团体常务理事或理事,10名教师担任呼和浩特、包头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学院建有社会工作实验室、数字化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现代文秘模拟实验室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30多个各类校外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主要的日常服务保障机构有综合办公室、教学办公室、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法律硕士教育中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中心和图书资料情报中心。图书资料情报中心常年订阅82种专业期刊杂志,学院藏有各类文献资料12,000余册。学院现有1个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培育)——边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1个立法研究基地——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基地,2个内蒙古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和草原丝绸之路民族文学研究中心,2个校级科研机构——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所。直属内蒙古法学会的两个全区性学术团体内蒙古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会、内蒙古知识产权法研究会挂靠我院。社会工作专业代表我校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单位。学院重视教学质量工程建设。2014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被遴选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精品课程。2015年《经济法》被评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知识产权法》《社区社会工作》被遴选为内蒙古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国际经济法》系首批校级双语示范课程。《古代文学》等9门专业课程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明确院级教学团队6个。5名教师先后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教学新秀奖和优秀教案奖。2项教学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2011年以来,全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6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语委科研项目3项。承担内蒙古社科规划项目18项,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科研项目15项,包头市社科规划项目、包头市软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等其他科研项目近100项,累计科研经费500余万元。目前全院在研科研项目70余项。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教材10部,学术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及CSSCI论文64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题录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得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包头市首届、第二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10项,在全国性学术会议等获奖18项。学院学术交流日趋活跃。近年来主办全国性、地区性学术会议3次,有100余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人次参加全国或地区性教学会议,5人次参加了教育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及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示范培训班学习,境外考察交流6人次,与国内相关专业学科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工作关系。我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科竞赛并屡获佳绩。2013年,在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我院学生创作的作品荣获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内蒙古科技大学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2015年,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的作品获得三等奖。201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全区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获得2个特等奖、2个二等奖。2017年,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学生的作品获得二等奖,再次蝉联我校最好成绩。2017年,我院学生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和铜奖,充分展现了我院本科生突出的探索精神与研究能力。2018年,我院学生代表队获得全国秘书技能大赛二等奖。2019年,我院法律硕士研究生参加“首届华北五省市区法学研究生法律文书大赛”获得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优异成绩,文法学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13年以来,我院学生还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内蒙古“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等,取得我校参加此类奖项非专业组最好成绩。基于我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校学生重视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考试。2011-2018年,有100多名法学专业在校生通过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在内蒙古高校名列前茅。此外,每年有多名学生考取教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秘书等各类职业资格。学院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生源质量高,就业前景好。就业基本去向为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等。各专业继续深造情况良好。据不完全统计,学院成立以来,有100多名同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学生为体,学业为上,学术为本,学者为魂”的办学思想,秉承“学问古今、求道文法”院训,历经多年持续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综合实力位居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前列,已成为在国内部分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在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居于领先地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学院近期的发展目标是:以人才培养为重心,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全面、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筹建中国语言文学、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谋划民族学博士点立项建设,在相对优势学科群申报内蒙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成若干个内蒙古自治区品牌专业、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经过不懈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法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千名师生热忱欢迎全国各地用人单位来校选聘优秀人才,热忱欢迎各地有识之士来校指导工作,热忱欢迎四海英才相聚北疆热土,成就美好事业,共建美丽家园!(数据更新至2020年11月15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