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招生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简称:南航
  • 地区: 江苏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2.5~2.5年
  • 学费:¥3.60~16.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1985年,南京航空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整合机械工程系504教研室和基础部化学教研室等,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九系)。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更名为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六院)。三十多年的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南航材料学院已经逐步成长为有鲜明特色、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基础与应用结合的研究型学院,为我国航空、航天及国防工业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学院现设4个系:材料加工工程系、材料科学系、应用化学系、核科学与技术系。学院拥有一支以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高被引科学家为代表的优秀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140余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50人。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核技术与材料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核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工程”、“化学工程”、“能源动力”3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应用化学、核工程与核技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5个本科专业,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10项。2007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入选工信部国防特色紧缺学科、核技术专业获批工信部国防特色紧缺专业;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重点专业;2013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核能安全与材料工程学科入选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2016年核技术及应用学科入选工信部国防特色学科;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材料学科、化学学科相继进入该领域ESI全球前1%行列。学院先后获批江苏省核能装备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高校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面向苛刻环境的材料制备与防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效电化学储能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性能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工程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获批江苏省材料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核能技术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高水平教学实践平台;荣获国防科学技术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余项;获批973/863国家重点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防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0余项;累积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00余项。学院以培养高质量的材料、化学、核科学与工程领域专业人才为主要任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与提高,努力适应和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院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达两千余名。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广、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素质高、事业心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广阔,就业率达96%以上,其中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工作,多人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部分还担任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工作。每年约有50%的毕业生考取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本校的研究生,研究生中有近20%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1960年2月根据国家发展需要成立的南京航空学院无线电系,2000年10月调整为学院。50多年来,学院机构历经调整,不断发展,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学院已经成为国内享有盛誉的电子信息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下设两个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五个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通信工程研究所、电子工程研究所、射频技术与微波工程研究所、光电子工程研究所)以及雷达探测与信号处理实验室等15个学科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学院学科覆盖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工学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工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工信部新兴交叉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4个本科专业(方向)。校内联合建设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1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1人。其中院士2人,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4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4人,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奋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教学名师2名,10余名教师先后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学院每年承担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预研项目、航空基金、博士点基金以及省部委下达项目和民用重大科技攻关研究任务几十项。十二五期间科研经费过亿元,每年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百篇,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目前,学院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特色、在国内同行中享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领域。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每年选派教师出国学术交流和进修,邀请外国专家、教授来校讲学,多次主办、协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关系,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基础。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外国留学生近2000人。自2003年以来,我院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中,共获得大奖50余项。五十多年来,学院为我国航空航天和电子信息等领域输送了逾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学术精英和执政骨干,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1世纪,学院正乘风扬帆,朝着建设在电子信息领域有广泛影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的目标而奋勇前进!(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9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的前身是飞机系,创建于1952年。目前学院下设直升机系、飞行器系、振动工程研究所、结构与强度研究所、微纳器件系统研究所、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系、航空航天交叉研究院等11个系、所,并建有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1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航空学院秉承负重奋进、志在超越的南航精神,以创建世界一流航空学院为目标,以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牵引,以实施业绩导向的制度创新为抓手,统筹推进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党建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办学活力显著迸发,发展成果竞相涌现,书写了学院发展的新辉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航天学院成立于2006年,目前学院下设航天系统工程系、航天光电信息系、航天控制工程系和教学科研实验中心,涵盖了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设有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2人,其他专技岗10人,包含教授及研究员16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35人,教师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2人次、省级人才工程20人次,现任院长为“嫦娥之父”叶培建院士。学院成立至今,已培养本科生1400余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余人,培养的学生就业于国防工业系统(航天、航空等领域)、世界五百强企业。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乌克兰国立航空航天大学、美国莱斯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项目百余项,各类省部级项目数百项。参与了我国小行星和火星探测工程的前期论证工作,并承担了火星探测器信标系统的研制任务。在“嫦娥”探月工程、小行星探测器、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载人登月和空间站建设等多项国家重大专项中承担相关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20余篇,EI收录29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天巡一号”微小卫星。学院与航天五院508研究所签署了“航天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共建协议,拥有“深空星表探测机构技术”、“空间光电探测与感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卫星通信与导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并与航天五院508研究所建立了“智能感知与无损着陆技术联合实验室”,与航天八院803研究所建立了“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技术联合实验室”,为学校航天特色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航天学院已走过最初的“创业”阶段。前路迢迢,玉汝于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航天学院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扎实推进学院“双一流”建设,高起点、高水平、高速度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机电学院的发展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身是1952年9月成立的航空机械加工专业。1957年2月,成立航空机械工程系,编号一系,学制5年,云铎为首任系主任。在机械学科领域享有盛誉、从海外回国的学者余承业、张幼桢和程宝蕖等,开展了面向国防需求的特种加工、切/磨削加工、飞机装配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学院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学院面向航空航天制造的特色已经形成,1981年机械学科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上世纪九十年代,机械学科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拓展,开展了数字化、智能化等方向的研究与应用。本世纪以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交叉集成的“两翼一体”的特色和优势,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学院在读本科生190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1500余人。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265名,其中专任教师231名,教授77名,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82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4名,入选其他国家、省部级人才工程120余名。学院设有机械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工业设计、机器人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A类项目;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国防重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专业;工业设计专业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机器人工程专业是新工科专业,2020年首次招生。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以及4个省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验基地。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Robocon大赛、中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科创赛事中屡创佳绩。学院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以及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4个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工业设计);其中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内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先进制造技术是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建有3个国家级和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2000年以来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00余项,已授权发明专利800余项,发表SCI、EI、CP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共5000余篇。学院具有良好的国际化基础,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数十所著名高校、研究所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培训、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和国际化专业试点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建有教育部“可持续制造关键技术”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教育部航空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电学院与南航共同成长,与祖国航空航天民航事业共同发展,与中国制造业的创新创造共同繁荣。学院将紧紧围绕建成特色鲜明的国际一流学院的目标,广泛吸收海内外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营造有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学术研究、高效率管理服务”的良好氛围,共同创建“卓越、融合、创新、开放、活力”的机电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10年11月,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9年设立的“解算装置”专业,是全国最早设立的计算机专业之一。2018年7月南航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署办公。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网络空间安全3个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软件工程”为工信部重点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军用软件”为国防特色学科。设有“高安全系统的软件开发与验证技术”、“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入围工信部重点专业,物联网技术与安全被评为工信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学院下设“五所一中心”,暨“模式分析与智能计算研究所”、“软件研究所”、“数据管理与知识工程研究所”、“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网格与云计算研究所”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一体化培养和研究体系。目前学院共有学生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百余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十余人,副教授50余人。学院现有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7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优青1人。教师中还有多人次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优秀教师”、“863”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等称号,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梯队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称号,Elsevier高被引学者4人。学院年均承担国家863、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项目、航空基金等各类项目100余项。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000余篇。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突出,近年来共有百余人次获各类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学院本科生组成的ACM队入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并获奖,实现了江苏省内高校在该级别赛事上零的突破;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获得微软Imaginecup软件设计大赛(中国区)第五名,比尔·盖茨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此外,学生还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一等奖、欧洲OW2开源软件竞赛银奖等一批国家级以上奖励。学院注重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近年来先后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为师生举办学术报告100余场。学院还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多所知名高校在研究生双学位联合培养、本硕连贯培养、交换留学生计划以及教师交流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每年都有一批师生出国学习交流或继续深造。学院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过硬,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本科毕业生每年有30%以上读研或出国,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100%,毕业生薪酬是全校最好的学院之一。60年来,学院共为社会培养了5400余名本科生和2000余名研究生,他们中有的已成为省部级领导、著名学者、国防科技精英、著名企业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梅宏,原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杨国庆,原神舟飞船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新的阶段,新的起点,全院上下将凝心聚力、开放进取、努力拼搏、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地开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新征程。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1980年,为适应航空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在原机械工程系基础上成立了管理工程教研室,1984年,学校独立设置管理工程系,1989年,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管理系,1993年,管理系与社会科学系合并,正式成立工商学院,副校长许棠出任首任院长,工商学院是学校第一家以学院命名的教学研究机构。2000年,工商学院更名为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年,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济系整体划转到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学院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系3个系,设有江苏省能源软科学研究中心、江苏省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后评价研究中心、江苏省人力资源发展研究基地、江苏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人才研究中心6个省级研究基地,能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所、灰色系统研究所、工业工程研究所等一批在业内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机构。建有复杂系统研究平台、工业工程创新梦工厂、IBM实验室和人机工程、物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经营管理决策模拟、金融工程等一批专业实验室。学院设有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8个本科专业;开办了“国际商务”专业留学生班;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统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复杂装备研制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招生专业涵盖19个二级学科;具有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会计学、金融学、工程管理、软件工程等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目前在校学生近2182人,其中研究生474人,本科生1594人,留学生114人。学院坚持人才立院,围绕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良的教学科研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135人,专任教师119人,其中教授43人,副教授48人,博士生导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8%。专任教师中有41人次进入国家和省、部人才计划,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管理科学与工程”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灰色系统理论”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能源环境经济与政策”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大数据环境下数字人才服务平台”被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工业与系统工程”被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学院坚持育人为本,优质教学资源与平台建设成绩斐然,1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1门课程为教育部来华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课程为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3门课程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4门课程为江苏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六年来,学院出版教材与专著80余本,有11本英文著作在斯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等著名出版社出版,其中1种教材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10种教材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和优秀研究生教材、江苏省重点教材,13种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3种教材入选工信部“十二五”规划教材,承担国家、省等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1项,“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被列入教育部、财政部建设项目,“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坚持科研强院,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做到既“顶天”又“立地”。近六年来,学院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等在内的研究项目共148项,获得了近20项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奖励,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共发表论文3000多篇,其中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年均20余篇。通过35年的发展,学院形成了以特色优势学科为牵引、经济与管理学科有序发展的学科格局,学科、专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经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再度攀升,进入全国A-档行列,排位全国前5.3%,进入前10;工商管理学科进入全国B档行列,排位全国前20%,进入前50;系统工程被列为国防特色学科重点建设;工业工程专业被列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和工信部重点专业,工业工程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类),工商管理、会计学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80万

    ]
  • 为满足中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对民航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1993年,原中国民航总局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联合创建成立民航学院;2002年,为适应民航事业对飞行人才的需求,学校成立飞行学院;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特色学科专业。学院实行董事会管理机制,董事会由中国民航局空管局、7大地区管理局、7大地区空管局、机场集团、航空公司以及民航研究所等30家民航企事业单位组成。学院下设空中交通系、交通运输系、民航工程系、飞行技术系、土木与机场工程系。学院坚持人才强院,实行引培并举,着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1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57人,博士生导师2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国务院、中央军委空管委专家组成员2人,交通运输部专家组成员2人,民航局特聘专家2人,国家空管委空域评估特聘专家2人。江苏省“优青”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4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6人次,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4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10人次,入选民航局科技创新拔尖人才6人次;获批民航科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获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团队”1个。此外,学院注重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引聘,现有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1人,国家外专高端计划2人,江苏省外专百人计划3人,交通运输领域的海外知名高校教授10人,外籍教师3人。学院现有江苏省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1个,土木工程一级硕士点学科1个,包括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等5个二级博士点学科和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4个二级硕士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国防重点学科1个、航空器适航技术国防特色学科1个、适航技术与管理国防紧缺专业1个;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工程、AMBA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设有交通运输、飞行技术、飞行器适航技术以及土木工程4个本科大类专业。交通运输和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目前共有在读全日制本科生3428人,在读研究生564人。学院建有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飞机健康监测与智能维护重点实验室、民航局机务维修工程科研基地、民航协同空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民航工程中心、工信部空管育人示范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平台近10个。“十二五”以来,学院承担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课题/子课题80余项、省部级科技项目70余项、民航类科技服务项目8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700余篇,其中SCI、EI、CPCI收录1000余篇,出版著作59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中国民航事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基地,建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完备的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和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体系,在一流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教育、科技、体制协同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能源与动力学院前身为建校之初的一专科(活塞式发动机制造)和二专科(喷气式发动机制造)。1956年成立发动机系(二系),1980年更名为航空发动机系,1985年更名为动力工程系,2000年成立能源与动力学院。目前学院拥有内流与叶轮机械系、强度与振动工程系、控制工程系、燃烧传热与热能系、车辆工程系等5个系。学院拥有一支中青年为主、师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6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青年托举人才1人,其他省部级人才35人次。学院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车辆工程3个博/硕士点;设有能源动力、机械工程等领域的工程博/硕士点;设有飞行器动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等博士后流动站。其中,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GF特色学科主干学科;飞行器动力工程为国家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学院是国家航空航天动力、能源、车辆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60余年来培养了12000余名本科生,3000余名研究生,涌现出林左鸣、甘晓华、李中华、严成忠等一批杰出校友。学院现有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生760余名,博士生200余名。学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以来,新增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以及一批省部级人才培养基地;先后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教学仪器设备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航空航天类专业第一届毕业设计大赛团队特等奖1项、全国百篇优博提名1篇、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博1篇、江苏省优博3篇。学生创新实践方面,近年来获得了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全球总冠军、“互联网+”全国金奖、“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等国家和国际级奖项200余项。学院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在动力、能源、车辆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为我国几乎所有航空发动机的型号研制提供了技术服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科研成果奖20余项。设有航空发动机热环境与结构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航空动力系统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科研平台,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个、国家重点型号支撑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2018年科研经费到款过亿元。学院先后与美国普渡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等12个国家及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楠泰尔大学等相继建立了5个联合实验室。2010年以来,多次举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国外著名专家做学术报告逾百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高层次社会科学研究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3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人文学院始终着眼于教育发展的时代诉求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发扬“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办学精神,秉承“厚德弘毅、博学创新”的办学理念,遵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研究型学院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治国理政、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学院设有法律系、公共管理系,设有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三个本科专业,拥有法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拥有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已将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确定为未来3-5年的学科建设目标。目前拥有工信部智库航空产业政策法规研究中心、国家民航局“技术政策及服务智库型科研院所”、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治研究院、国家空管飞行流量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法规研究中心、航空法与空间法研究所、知识产权法研究咨询中心、社会工作教育中心等研究机构。此外,学院还是中国航空学会航空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分会会长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有正高职称教师13人,副高职称教师28人,具有高级职称与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均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0%以上。学院现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1人,中共江苏省委法律专家库成员1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1人,中共秦淮区委法律顾问1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人。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博学精干、视野开阔、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原则,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已陆续成长为政府、司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中坚力量。长期以来,学院教师潜心科学研究,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广泛涉猎,开展了众多课题的研究,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丰富了学校的科研结构。学院师生员工正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机遇,遵循办学规律,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文科学院砥砺奋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为加快学校民航特色发展,促进航空航天民航全面均衡发展,加速推进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于2020年11月正式成立通用航空与飞行学院(简称“通飞学院”)。学院紧密围绕民航强国建设,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求,遵循民航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学院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具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社会栋梁和工程英才。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02年正式成立飞行学院并开设的飞行技术专业,是国家“211”高校中最早设置该专业的高校。经过近20年建设,飞行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江苏省特色专业、国家教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已成为全国优秀飞行人才和民航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院设有飞行技术系、安全工程系和通用航空系,重点建设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交通安全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开设飞行技术、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维修工程)两个专业。未来五年,学院将围绕民航发展战略新增建设交通安全工程和通用航空工程与技术等相关新专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南航外语专业始建于1988年,2005年5月正式成立外国语学院。建院之前经历了基础部公共外语教研室、外国语言系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三个时期。学院现设有两系一部一中心和六个研究所:分别是英语系、日语系、大学外语教学部(含英、俄、法、德等语种)、中西文化对比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英语文学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英语教育研究所、日本语言文学研究所和欧洲语言文化研究所。学院现有英语(国际贸易、民航业务)和日语(国际贸易)两个本科专业。2008年5月,英语专业作为全校第一个接受教育部评估的本科专业,以“优秀”的成绩通过评估;2010年英语(民航业务)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2年“英语”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院校重点专业。学院还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设“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3个硕士点;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授权点和“课程与教学论”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英语80人,日语7人,法、俄、德语4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校教学名师2人。教师中教授8人,副教授39人,讲师4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6人,占教师总数的25%。2008年,大学英语教学部荣获“国防科技工业巾帼文明岗”称号,2011年学院被评为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十二五期间,“大学英语”课程获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获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高校精品教材1部;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2项;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范教材2部。学院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8项、教育部社科基金6项、江苏省社科基金2项,科研经费达300万。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出版专著13部;获江苏省科研成果奖1项。学院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连续多年高于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40-50多个百分点。学院就业率连续多年为100%。学生曾获空中客车2011年全球大学生航空创意竞赛总冠军、第三届亚洲区“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二等奖、全国啦啦操决赛一等奖、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首届江苏省“好青年百人榜”、2012年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海峡两岸口译大赛华东赛区一等奖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10月,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翠屏山东麓将军路校区东区。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科学和艺术都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明显、工管理经文法哲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南航为艺术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科学文化底蕴,艺术学院也凝练出“学立.道通.艺致”的精神。历经十六年的风雨历程和斗转星移,学院在教学、科研、基本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并成为具有南航特色的艺术教育中心、艺术与传媒人才的培养高地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艺术学院现有三个系:美术系、音乐系和新闻传播学系,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音乐表演(歌舞)专业、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环境设计专业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其中广播电视学专业为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设计学和美术学二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音乐学、戏剧戏曲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新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还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的博士后,由此形成了专业建设互融与互补、专业与学科一体化建设的格局。此外,学院拥有“国家文化产业中心”、“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等2个国家级教学与科研平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省民间表演艺术研究所、江苏省舞台美术研究所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的科研发展呈现跨越式发展,仅2017年,学院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3项,其他省部级以上课题近十项。艺术学院现有教学与研究场所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有砚湖书院、创意工场、音乐厅、琴房、舞蹈房、排练厅、实验小剧场、艺术工程综合训练中心(舞美工场)、服装与化妆工作室、灯光工作室、舞美工作室、艺术设计专工作室、美术与设计展厅、各类专业画室、数字交互艺术创意系统平台、数字戏剧影视技术与艺术研究系统平台、数字声音实验系统平台等,并实现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教学研究资源共享。学院还与江苏爱涛集团、江苏广播电视集团建设校企合作育人平台10余个,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建立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合作平台4个。目前,学院教职工71人,专职教师5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人,国家一级演员、一级美术师、一级舞美设计师和一级作曲等4人,副教授21人,讲师19人;学院大部分教师属双师型,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又有高水平的艺术创作能力,教师获国家级奖项和荣誉30多人次,入选江苏省人才工程5人次,获省部级奖项和荣誉40多人次。承担国家级项目10多项,省部级项目20多项。学院现有在籍学生585人,其中本科生478人,硕士研究生107人。学院人才培养以满足我国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明确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建设路径和特色定位,突出“歌舞表演与编创”、“艺术展示与交互设计”、“舞台美术与工程设计”、“媒体艺术与技术”等艺术与技术融合的培养特色。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长期处于同类院校前列,学生就业前景好,就业层次非常高,包括行业系统内各大单位的文化宣传部门、大中专院校、演艺团体、省市级媒体单位等。艺术学院鼓励艺术实践和创新。师生先后参加了全国美展、“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青年普通话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长三角青年声乐比赛、上海国际舞台美术学术会议作品展、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作品展览、室内设计大赛、百度青年学生创意大赛等各级各类实践活动,获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百余次,在各级各类媒体刊播作品1000余篇(部)。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挂靠艺术学院,承担全校艺术教育与活动,形成了艺术素质知识普及与专长辅导训练相结合、艺术素质知识的延伸与互补相结合以及艺术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开放式艺术教育与活动体系,为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艺术素养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生学院,始终以南航人固有的科学精神和大美情怀谋划着自身的发展,蹄疾步稳、铿锵有力。追昔抚今、展望未来,沐浴着文化自信战略春风、承负着学校党委重托的艺术学院,蕴育着新的希望喷薄而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风华正茂!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初期,前身由航空仪表制造、飞机电气设备安装与测试两个专科组成。经历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学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在自动控制、导航制导、电气和电机、测试与仪表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多学科的教学、科研群体。2000年10月,学校进行新的校院系体制改革,成立了自动化学院。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现设四系一所两中心:自动控制系、电气工程系、测试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飞行控制研究所以及电子技术中心、电工技术中心。学院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硕士点。2个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3个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个国防特色专业,3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建设了1个国家级教学基地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构成了本学院学科的强劲支撑,既是传统特色学科,又是当前全球高科技发展的重点学科,同时均为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电气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均为“十二五”江苏省优势学科一期和二期重点建设学科,并列入我校“高峰学科”。近年来,学院坚持党的领导,紧紧围绕“高素质公民和未来开拓者”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打造“三全育人”新局面;把领军人才引培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重点做好人才建设、平台建设、制度建设三件大事。在人才培养方面,近五年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各1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各1名、江苏省特聘教授1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柔性引进特聘教授1人等各项人才工程。在教学方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与东南大学合作申报的《创新课程体系,突出自主研学的电工电子实践课程改革与成效》项目获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科研方面,近五年国家自然基金获批103项,其中2014年在控制领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2015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项、控制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获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批国防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获批工信部重点实验室3个;自2013年以来,科研到款逐年提高,稳定在8000万/年的水平,四年总额达到3.2亿元。在学生培养方面,学院学生自2010年以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和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共获得120多项奖励;先后有3人获得全国优博论文提名奖,1人获得国防科技工业百名优秀博士称号,3人被评为国防科工委优秀博士毕业生,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7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2篇;先后涌现出10个江苏省先进班级、10位江苏省三好学生和10名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2位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等。五年来,学院共培养本科毕业生3576人、硕士毕业生1837人、博士毕业生156人。向国防系统输送毕业生1100余人,一大批自动化学子正在祖国国防战线和“500强”的舞台上建功立业。自动化学院将在全体师生的支持和努力下,坚持以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坚持“特色发展、人才强校、开放办学、制度创新”的发展战略,齐心协力、奋发有为,在新的发展形势面前,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简称:南航 地区: 江苏 学制:2.5~2.5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60~16.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御道街29号/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