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昆明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 简称:昆工
  • 地区: 云南
  • 类型:综合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2.40~6.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昆明理工大学成立较早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其源于1958年昆明工学院机械系创办的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和1962年冶金系招生的有色合金专业以及1971年冶金系招生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轧钢工艺及设备专业。1981年开始培养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1999年分获材料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获材料加工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系、金属材料学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系、材料实验与测试中心等教学机构。学院现有金属先进凝固成形及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稀贵及有色金属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新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金属凝固成形及控制工程实验室、云南省先进成形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稀贵金属先进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柳百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左铁镛院士专家工作站、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分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学院也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之一。学院现有3个省级学术创新团队、1个省教育厅学术创新团队、8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材料学科ESI于2016年进入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云南省和学校新确立的第一层次发展的重点学科。现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省级一类重点学科及2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及省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专业。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等级分排名第14。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教授34人,副教授3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人;博士生导师50人、硕士生导师10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后备人才8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4人。目前,在册学生1762人,其中本科生1181人,硕士研究生526人,博士研究生55人;留学生7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1人),在站博士后17人。学院现有实验室面积11000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近亿元,具有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近三年完成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百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发表SCI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目前学院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每年科研经费到款2000余万元。主要研究方向:金属材料先进成形制造工程技术、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制备加工技术、稀贵金属新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特种粉体材料制备技术及粉末冶金、功能材料制备新技术及应用研究、先进钢铁材料及制备新技术、材料表面科学与工程、材料循环工程技术。学生就业面向新材料、装备制造、冶金、珠宝玉石等行业,就业前景广阔。学院本科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在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院连续5年获得昆明理工大学“就业工作优秀奖”。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承袭昆工人“坚忍不拔、赤诚报国”的红土精神,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主线,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学院建成在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材料科学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成为国内先进、国际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教学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电力工程学院座落于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学院共设两个系,即电气工程系、水利水电工程系;拥有1个云南省智能电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省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12个实验室,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690人(其中外国留学生21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52人。有一支作风过硬、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实验室人员11人,管理及辅导员12人。在编教职员工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35人具有博士学位。近四十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及学生工作等方面都取得显著的成绩。在教学上,电力工程学院为云南省水利水电及电力行业培养了大批的建设人才。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500余名,1000余名研究生,各层次的培训生3000余名。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全省各地,成为水利、电力等行业中生产、科研、设计、教学、管理的重要骨干力量。在科研上,电力工程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的科研先进集体,学院教师获得过包含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省科技进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奖项。近年来承担的纵、横科研项目约40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一项(在研),在研的国家基金项目23项(其中省部联合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40项(其中省重点项目1项,省攻关项目3项)。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二十余项。学院教师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国际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的有30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286项,授权122项。在国家大力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背景下,电力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拓展研究生教育平台和空间,依托整体实力强、科研条件好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多个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教育始于1994年,其法学院成立于1997年,前身是包含马列、思想政治学科的大法学学院。2006年夏季成为专业法学院,依托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着重发展刑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质量法学等优势学科,同时又不断地充实、提升其他学科。2010年秋季,学院正式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下设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刑法、民商法、经济法、国际法、理论法、宪法行政法学、质量法学(设于质量研究院)等八个硕士点。2014年,又获得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  此外,学院还可以招收挂靠在环境工程学院、国土资源学院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矿产资源保护与法治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学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优化。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省内一流的教师队伍和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截至2019年8月,全院有教职工74人,其中专任教师62人,教授10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64.5%。教师队伍阵容强大、治学严谨,部分教师还在中国法学会、中国环境学会、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国环境法学研究会、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中国警察法学研究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中担任副会长、理事等职务;其中教授团队还担任了中共云南省委决策咨政专家、云南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专家、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昆明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咨询专家、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云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云南省发改委法律顾问、云南省教育厅法律顾问、昆明市公安局法律顾问等重要的社会兼职。此外,学院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云南省人民检察院、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文山州人民检察院、盘龙区人民法院、呈贡区人民法院、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天外天律师事务所、呈贡县公安局联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聘请了数十位地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兄弟院校的专家型领导、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极大提高了研究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也为本科生的培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为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昆明理工大学于2016年11月8日成立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学院的成立是在紧密结合国家公共安全战略发展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需求背景下,立足我省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辐射功能,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与主导下,由昆明理工大学联合云南省应急办等13家省级职能管理部门共建而成。学院下设安全工程系、实验中心2个教学系部,办公室、培训部2个科室;拥有省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1个、省级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中心1个,省级安全生产考试点1个;现为省教育厅安全科学与工程教指委主任单位。学院现有安全工程1个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主要设矿业安全与监测、地质灾害与防治、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3个培养方向;2004年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并开始招生,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2018年安全科学与工程列入云南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培育建设单位。学院顺应社会对安全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面向全国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培训。学院现有由教授、博士组成的学科团队、研究团队多个,有国家级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2人(名誉院长)、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1人、教育部认证评估中心认证专家1人、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云南省政府应急管理专家组专家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师资力量雄厚,理论功底扎实,教研成果丰硕。办学模式以“开放办学、资源整合、包容和合”理念为指引,采用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工程与管理学科软硬兼备、实体学院与社会资源虚实结合的办学模式。学院以昆明理工大学和省应急办为主体,联合省工信委、教育厅、科技厅、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境保护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卫生计生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社科院等部门参与联合共建,省教育厅作为主管部门。办学定位瞄准国际前沿,立足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地区,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基于地矿、冶金、建筑、化工、水利水电等工学和管理学优势,以服务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为宗旨,协调发展安全工程与应急管理国际合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设多领域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平台和云南省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高端智库;成为区位优势突出、学科特色鲜明,能及时为政府提供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政策咨询的高水平学院。人才培养学院以培养具备安全工程技术与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能,具备从事安全工程方面设计、研究、评价、监理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的“软硬兼备”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土木、市政、城建与矿山等多个行业从事安全理论研究、安全工程设计、防灾减灾工程、风险评估、监理与应急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够服务于政府职能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技术机构。近三年,我校安全工程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率稳居高位,用人单位回访反馈良好,其中本科生年终就业率为96.5%,研究生年终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中考研升学率为23.53%,17.64%进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工作,44.41%进入国有企业工作,12.94%进入民营企业工作,1.48%选择了自主创业。1、本科生培养学院坚持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树立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地位和前沿地位,聚焦四个回归,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构建专业目标和结构,全力推进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创新型人才。现已构建了以矿业安全与监测、地质灾害与防治、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三个方向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2、硕士研究生培养学院依托我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主要培养安全科学理论及技术、通风与除尘技术、矿山安全技术、爆破工程与安全技术、山地灾害起动机理与防治、山地灾害风险管控与预警预报、山地灾害监测与环境效应、防震减灾理论与技术、安全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岩土加固理论与技术、岩土体工程特性及其稳定性、边坡工程与治理等方向的研究生和留学生。根据学院学科发展规划,依托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优势学科,今后在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还将设置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向,培养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生和留学生。3、博士研究生培养学院依托我校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地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联合培养矿业安全、灾害风险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应急管理工程等方向博士研究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学院不断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积极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我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已列入云南省2018-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学位授予点培育建设单位。科学研究学院依托学科专业优势,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教研成果丰硕。同时,积极与合作单位联合申报国家重点项目。近年来,我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到校科研经费200多万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发表A类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62项;出版专著10部。面向未来,学院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体制,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在高水平成果、项目、平台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对外合作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社会合作领域、寻求更好的发展途径,学院积极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交流,先后与云南省国防科技工业局研究设计院、云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华泰龙矿业有限公司、广东金泰达安全科技有限公司、昆明联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煤田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台湾宏远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南亚东南亚国际物流研究院、云南盛云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结合学院科研力量及企业基础条件,共同打造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实践平台。社会服务学院围绕云南自然灾害、企业生产、重大民生工程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涉及的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需求,依托我院专业学科优势,积极组建相应学科团队和创新团队,针对性开展创新研究和社会服务,重点解决区域性和地方性问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安全生产与风险评估学科团队致力于企业安全技术与管理、双控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工作,积极开展边坡滑移、坝体沉降和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先后为多家矿业企业、化工企业和公路建设单位完成了安全设施设计、隐患辨识与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的编制等;工程结构与防震减灾学科团队围绕云南省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配合住建厅完成《云南省农村危房修缮加固技术指南》、《云南省农村危房认定指南》等技术文件起草和编制工作,参与了牟定、永仁、双柏、元谋、大关、华坪、丽江古城、剑川县和泸水市等云南省9个州县农危房改造项目建设工作和危房改造工匠培训工作;地质灾害与防治学科团队在地质灾害(矿山灾害)起动机理、风险评价、预警预报及注浆加固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在矿山、公路、铁路、隧道与水利水电等工程防灾减灾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取得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培训工作学院顺应社会对公共安全的关切和对安全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瞄准国际前沿、立足云南、面向全国,以服务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安全生产为目标,充分发挥我校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主要面向全国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方面的培训。经过努力,学院建立了管理部门认可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考试机构。现是云南省安监局评定的“云南省安全生产考试点单位”,有云南省应急办批复成立的“云南省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培训中心”1个。    学院培训中心自成立以来,采取计划培训、委托培训、联合培训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根据受培方要求和我院培训特色设置培训课程体系,坚持“领导讲方向,企业家讲实践,教授讲理论,专家讲技术”的原则进行师资选配,以理论政策与案例分析、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技术与实践相结合方式进行授课。先后承办了青海地质局、广东江门、深圳职业中心经理学院、青岛黄岛区、西藏华泰龙矿业、云南晋宁水务局、云南延发矿业、平方科技、文山等多地多期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为主题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多期注安师考前课程辅导班,参训人员近600人。为提升我国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技术能力做出了应有贡献。学校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长期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共同举办孔子学院。在老挝、泰国、越南设立了国外办学点,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正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抢抓历史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1982年1月8日,经前冶金部批准正式成立了昆明工学院管理工程系,1998年1月,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1985年9月,云南工学院成立管理工程系,1997年9月组建云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1999年7月,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与云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合并为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学院始终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人才培养硕果累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术水平快速提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学术队伍全面成长;以科研开发为动力,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社会服务广获美誉。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07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教授26人,副教授40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25人;35人获得博士学位,55人获得硕士学位;有28位教师分别曾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国家的高校学习、访问;13名教师赴加拿大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BC)开展双语教学进修,20名教师赴香港城市大学培训,绝大多数教师曾到国内著名高校学习交流。学院还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加快了学院师资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呈现职称结构逐步优化,学历结构不断提高,年龄结构整体年轻化,学缘结构趋于合理,学术视野日趋国际化的趋势。学院于1982年起招收两年制干部专科生,为冶金部和云南省各大企事业单位培养管理人才;1985年起招收三年制企业管理专业专科生;1989年起招收本科生;1986年起招收硕士生;2000年起招收博士生;2003年MBA学位点获批;201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经过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一所管理学科门类齐全,各类培养层次全面,与经济学科并行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经教育部批准,自主设立了系统工程和金融工程博士点;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学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可招收会计学、企业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等十三个学科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有MBA办学点,以及全日制、非全日制物流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金融学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学科已完成云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目前是云南省“十二五”博士点建设单位;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三个学科目前被纳入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工商管理是云南省特色专业,作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MBA办学已通过国家教育部MBA教育项目评估,现进入“提质量、树特色、创品牌、扩规模”的新阶段,并致力于实现强势“工”与优势“商”的有机结合,打造具有学校、学院特色的MBA项目。在着力打造特色、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学院致力于提升科研水平,先后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联合成立了“云南-东盟区域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与印度企业发展研究院联合成立“中印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和台北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创新与创业联合研究中心”,建立了“云南省现代化管理与新型工业化研究基地”、“云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所”、“金融工程研究所”、“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信息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和“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旨在促进对外交流,开展科研合作。学院硬件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越,设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系、会计系和市场营销系等五个系;设综合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等八个办公室;建成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会计模拟与电算化实验室、金融模拟实验室、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行为分析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金融工程实验室、项目管理实验室、企业资源计划(ERP)实验室等十个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共十四台服务器,两百余台计算机,安装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世华财讯系统、金融交易模拟系统、会计模拟系统、国际贸易实作模拟系统、电子商务模拟系统、普华P6项目管理系统、Matlab定量分析系统、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Eviews计量经济学分析系统、大型线性/非线性求解系统等先进教学软件;建有先进的Tobii60眼动追踪系统、Racl-Brain和Flexsim物流模拟仿真系统等实验平台;建成了十余个多功能教室,15个博导工作室,约八百平方米的博士实验室;拥有一个电子阅览室,配备维普、万方数据库;拥有纸质图书万余册;此外,学校图书馆还提供了十万余册管经类纸质图书和十七种数据库供学生使用。学院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效果显著,硕果累累。学院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递增,自1998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达326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科技部国际合作和支撑计划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19项,科技厅项目26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0项,教育厅课题70项,其它厅级项目7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131项,科研经费合同金额达到2500万,实到科研经费金额达到2327万;三十年来,学院发表论文共计1535篇,其中获SCIISTPEI三大检索以及CSSCI检索465篇;出版110余部专著、编著和教材;获省部级奖励35项,其中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5项;2006年10月学院被省委宣传部评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先进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肯定了学院为云南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所作的贡献。学院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质量工程成果显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学院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工商管理专业成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管理与经济试验教学中心获批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行为学》、《项目规划》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被列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管理学概论》等六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管理学》等三门课程被列为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工商管理教学团队”、“经管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纳入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应用经济学专业教学团队”、“注册会计师教学团队”成为校级教学团队;拥有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一个,“云南省教学名师”两位,校级教学名师四位,等等。此外,获得国家教育部文科多媒体课件三等奖一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取得了学院省部级教学奖项零的突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以及三等奖一项;完成五十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鼓励教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达二十六门次;开设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行为分析、广告设计、金融模拟等二十八门实验与实训课程。拥有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一个,“云南省教学名师”两位,校级教学名师四位,等等。此外,获得国家教育部文科多媒体课件三等奖一项,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取得了学院省部级教学奖项零的突破;获得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三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三项以及三等奖一项;完成五十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鼓励教师开设双语教学课程达二十六门次;开设物流管理、项目管理、行为分析、广告设计、金融模拟等二十八门实验与实训课程。学院先后培养本专科学生8203人,博士研究生173人,硕士研究生3553人,MBA1562人。为中烟工业云南分公司、云南铜业集团、云南冶金集团、昆钢、云天化、中石化等国内、省内三十余家知名企业开办各类教育培训班40余期,培训3000多人次。这些毕业生为国家、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目前在册学生2654人,其中本科生1401人,硕士留学生28人,学术型硕士194人,全日制专业硕士25人,工程硕士155人,高校教师20人,MBA685人,在站博士后3人,台湾博士37人,博士留学生14人,国内博士生92人。合作交流方面,学院本着“面向东盟、积极开拓”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社会,培育人才,逐步成为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成功主办“中国-东盟管理与经济合作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MBA院长联席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开阔了视野,扩大了影响;与境内外大学和政府机构联合办学,培养台湾博士研究生10余届,共计51人,与老挝国立大学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109名,博士研究生30名;与台湾台北科技大学、淡江大学,泰国朱拉隆功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派出40余名本科生赴国外高校交流访问,12名本科生赴东北大学交换学习,16名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此外,学院出资支持5名硕士毕业生赴泰国清迈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派出3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赴香港城市大学开展助教实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是1954年原昆明工学院建校时最早成立的教学部门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云南省立东陆大学的采矿冶金系。经过60多年发展,现拥有完整的地矿学科体系,集地质、采矿、选矿、测绘地理信息为一体,设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采矿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7个本科专业;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能源与环境工程1个工程博士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2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硕士点,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实力雄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76人,其中专职教师1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4人,教授35人,副教授72人,博导29人(2名兼职院士),硕导139人。学院拥有“本硕博及留学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学生规模为2452人,其中本科生1450人,硕士生900人,博士生76人,留学生26人。学院始终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形成了“科教结合,敬业乐教”的良好教风和“勤奋好学,求真务实”的良好学风,学生多次在全国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赛事中获奖;本科生历年就业率在97%以上,考取研究生和出国学习的比例达20%左右,部分考入中科院系统科研院所、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985、211高校深造。办学至今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两万余名毕业生,多数为工作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国内国际知名专家,还有的成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在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了以下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动力学及隐伏矿预测、地质遗迹及国家地质公园、水文工程地质及地质灾害防治、大型矿集区深部探测集成技术及应用、矿产资源经济;(2)矿物加工工程理论与技术、碎磨节能与增效、复杂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分选及综合利用、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选矿装备及自动化;(3)现代采矿理论与工艺、岩石力学与工程、爆破理论与控制、矿井通风和矿山灾害控制;(4)复杂环境下GNSS定位、重力数据稀少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空地一体化国土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基于遥感技术的高原山区地质环境监测及过程模拟、高海拔有色金属矿区边坡稳定性监测及预测。学院建设有“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优势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云南省复杂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矿物加工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土资源部“第四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云南省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工程实验室”、“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地质学会地学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尾矿资源二次利用工程研究中心”、“中德蓝色采矿与矿井储能创新新平台”、“云南省矿业开发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中心”、“云南省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和科技创新平台。2007-2017年,承担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项目100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发改委重大专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和地区及青年基金项目,及一批校企合作项目等。科研总经费近7亿元。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7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0余项,发表论文25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30余部。一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100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及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学院始终坚持开放办学模式,与国内矿业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集团始终保持常态化的科技合作。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地矿学科群在国际上享有良好的声誉。学院已形成门类层次齐全、工科特色鲜明、理工协调发展、布局科学合理的地矿学科群,为国家高水平地学研究和高素质地矿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展望未来,全院师生员工将继续面向我国和世界绿色矿业开发重大需求,坚持“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立德树人与质量提升结合”的办学理念,遵循“求实、创新、立德、开放”的办学模式,以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组织开展地矿、测绘地理信息开发共性关键技术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创新研究,创建世界一流地矿测学科专业。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1958年建立的昆明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简称“化工系”)。1978年冶金部决定并经原国家教委同意,无机物工学专业改办为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专业,学校将化工系更名为环境工程系。1990年更名为环境工程及化学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2年在国内率先开设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院设有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系和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系。我国实行改革开放40年,给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挑战。至今学院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等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能源与环保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和两个院士工作站;环境工程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云南省一类重点学科和A类高峰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名列B+,位居全国10-20%;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环境科学与工程排第26名,前13%。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正高职27人,副高职26人,讲师2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66人。现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各1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云南省敬业奉献模范、云南省产业领军人才各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2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9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0人;拥有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个。六十年来,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已培养和输送各级各类人才9000余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7项;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00余项,出版论著50余部,发表SCI/EI收录论文500余篇,专利授权1000余项;近五年科研经费规模达2.14亿元。学院拥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中心、冶金及化工行业废气资源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典型行业环境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土壤固碳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保护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昆明)中心、云南省高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环境土壤科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水污染控制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恶臭挥发性有机物控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目前总建筑面积18000余m2,拥有国内领先的环境风洞等科研设施,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超过4000万元。拥有昆明理工大学土壤环境与生态安全、昆明理工大学工业废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昆明理工大学水环境新型污染物防治等省级创新团队3个,云南省高校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科技创新团队1个,校级创新团队6个。学院被列为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环境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云南省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品牌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云南省一流本科专业、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云南省特色专业,入选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已建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环境毒理学”为云南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有环境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废物资源化及综合利用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环境土壤与生态安全创新团队”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工人先锋号”,入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和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院与众多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涵盖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等群体,涉及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多个层次的稳定友好合作关系。学院秉承“环泽天下,学达四境”的院训,抢抓历史机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术立院为宗旨,以科教兴院为目标,以人才强院为战略,朝着建设一流学科、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的奋斗目标稳步前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机电工程学院上溯于1922年云南东陆大学的机械专业,是1954年昆明工学院成立时的三个系之一(采矿系、冶金系、机械系),1954招收本科生,1965年招收硕士生,2003年招收博士生,是昆明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这半个多世纪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机电工程学院从无到有,今天已发展到拥有机械工程、工业工程、包装工程三个系,机原机零、工程图学、金工三个教研室,以及一个实验中心;机械工程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2016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B类),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6个授权硕士点和3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3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现有教职工137人,其中专任教师125人,教授24人,副教授5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2人;欧盟“玛丽居里学者计划”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昆明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后备人才2人。在读博士生60余名,硕士生480余名,工程硕士60余名,本科生1500余名。学院拥有云南省先进装备智能维护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振动与噪声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昆明市有色矿、冶、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设备智能维护重点实验室、有色冶金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电液系统多场相合理论及数值模拟创新团队。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大批由学院培养的学生已在矿山、钢铁、有色冶金、制造等领域担任重要职务或技术骨干,有的还做出突出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或企业家,为云南省、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矿山、钢铁、有色冶金、制造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于1999年12月由原昆明理工大学建力系和原云南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40多年来,学院围绕“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以土木类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科专业群,建立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下设4系1所1院:土木工程系、工程力学系、市政工程系、建筑工程管理系、云南省工程抗震研究所以及与学校共建的昆明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现已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有教职工181人,其中教授26人,副教授5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1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90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1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8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922人,博、硕士研究生400余人。40年来,培养23000余名毕业生。在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同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为云南省建设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院开设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城市地下空间工程7个本科专业。其中,土木工程、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工程力学、土木工程为省级特色和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云南省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省级精品课程3项;省级高等学校双语示范课程1项;省级教学名师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本,省级精品教材1本,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5本,出版了多本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1项;云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项,云南省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建设项目2项;云南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区域特色高水平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1项;云南省卓越土建类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项。学院大力鼓励并积极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近三年来我院学生获得了国家级奖励62项,省级奖励89项。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设有力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力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工程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工程结构、防灾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力学、土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15个(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工程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水工结构工程,工程结构防灾力学,市政工程,供暖、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技术经济管理);专业学位点2个(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拥有云南省抗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先进材料的力学行为与微结构设计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流固耦合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工程力学和土木工程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力学为云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土木工程为云南省博士点培育学科。近年来,学院每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项;省(部)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年科研经费超过1000万元。学院实验用房约1万平方米,包括建材实验室、结构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市政实验室,力学实验室。拥有4m*4m地震模拟振动台、动三轴试验系统、电液伺服压剪试验机、扫描电镜高温疲劳试验机、曙光500高性能计算机、流场流速测试分析仪、1500吨伺服压力试验机等大型实验设备,设备总资产5000余万元。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均为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多年的积累,学院目前已经形成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结构减隔震技术与实验研究、BIM技术与应用、水机电耦合振动、先进材料力学行为与微结构设计、钢结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深基坑支护与监测、大跨桥梁健康检测与评估等。学院先后与云南省建投集团、官房集团、昆钢钢构、华昆造价咨询公司、希尔顿管业有限公司、云南欣城防水有限公司、昆明广基瑞特房地产公司、建研地基云南公司、昆明市设计院、云南景皓消防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包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咨询、岗位培训等。具有云南省建设厅颁发的建设工程质量检验机构资质证书和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证证书,批准的计量认证范围有124项共840个参数。能为建筑、交通、水电、机械、化工、军工等行业提供材料、构件及工程结构等方面的各种测试。学院十分重视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设有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的培训基地和考点;4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土木类专业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成立于2013年6月,由昆明理工大学原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系和城乡规划系组建而成,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我国西部较早开始建筑教育的学校之一。云南省最早通过了全国“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拥有建筑学学士、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院下设3系2所1会:建筑学系、城乡规划系和风景园林系;绿色乡土建筑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所;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建筑堪舆文化专业委员会云南省分会;与清华同衡合作成立“云南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成立“国际生土研究中心”,开展“一专一村”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与昆明理工泛亚设计集团合作成立“昆工泛亚联合设计研创中心”,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学院现有教职工96人,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职称的教师12人。柔性引进“国家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特聘专家”一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2人,国家注册规划师6人。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730人,硕士研究生近290人。学院拥有较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目前,学院已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一个省级博士后流动站:建筑学;3个学术型学位硕士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专业型学位硕士点: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4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园林,组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建筑学”,也是云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专业。城乡规划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发展历史1983年,云南工学院开始招收建筑学专业本科生;1986年,建筑学系获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办“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生班;1987年,建筑学系开始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同年开办“城市规划”专业本科4年制师资班;1988年,组建成立建筑学系;朱良文教授任第一届系主任。一批热心于建筑学教育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云南工学院任教和参与创业工作;1994年,第一次院校合并,成为云南工业大学建筑学系;同年,建筑学专业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生;1996年,建筑学被列为云南省“九五”省级重点学科;1999年,第二次院校合并,成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2000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学被列为省院省校共建建筑学科(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和云南省省级重点专业;同年,建筑学系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本科生,获得“建筑历史及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首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同年,开始招收“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建筑学系获得“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建筑工程学院其它学科共同获得“建筑与土木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包含有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方向);2003年,建筑学系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5年,建筑学系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4个二级学科);同年5月,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第二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复评估;建筑学省级重点专业挂牌;2007年,建筑学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教育首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2009年,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第三次通过复评估、“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同年获得“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建筑学系开始招收“景观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和“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建筑学”获得云南省特色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城市规划”专业被评为云南省省级特色专业;同年,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调整评估中,建筑学系所申请的“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均获得评估通过,并组建成立城乡规划系;2012年,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教育第二次通过复评估、“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同年获得“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第四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第二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复评估;建筑学本科专业获得省级“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招收一个“卓越班”进行培养。2013年,正式组建成立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云南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获得学校的培育建设;成立风景园林系并开始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年,学院决定不再招收“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归入“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中进行招生。同年,现代农业工程学院“园林”专业调整到我院,保留其农业学科门类、学位名称、学制以及学位授予。团队平台建设学院现有校级学科方向团队2个,分别是“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城乡聚落与旅游区景观规划”。2016年,学院根据科研工作需要,对原有团队平台进行从新组建,设立10个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分别是:1、地区性建筑设计与理论创新团队+设计研究中心2、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团队+遗产保护研究中心3、民族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创新团队+民族建筑研究所4、南亚东南亚建筑设计与理论创新团队+南亚东南亚建筑研究中心5、绿色人居创新团队+绿色乡土建筑技术研究所6、城市与乡村设计创新团队+人居环境研究所7、城乡规划与管理创新团队+城乡规划与管理研究所8、城乡景观与旅游规划创新团队+景观与旅游规划研究所9、园林植物与生态设计创新团队+乡土园林植物研究所10、视觉设计创新团队+视觉设计研究中心4个创新平台,分别是:1、云南建筑人类学博物馆2、互联网+建筑教育实验室3、云南生土建筑研究中心4、人居环境VR实验室3个教育服务实验室,分别是:1、建筑物理实验室2、模型建构实验室3、数字设计实验室学院坚持立足云南,服务西南,面向全国及东南亚,以西南地区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为先导来发展教师队伍,提升学科水平以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突出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总体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发展为导向,突出地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专业教育特色,坚持开放式办学思想,力图建立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整体化、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近几年来,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及学术活动,完成或在研主要科研项目49项,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发表美术作品20余幅;获专利授权近30项;完成了80余项建筑规划设计项目,其中有2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在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学科、专业建设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积极探索科学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重视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办学,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与云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形成自己的办学倾向和特色,有效弥补西部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质量工程;逐步形成“坚持地域特色,强调学科交叉,融科研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三十年来,昆明理工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培养了近3000名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交通工程学院创建于1974年,学院前身为原云南工学院汽车系。学院在新迎校区奠基,在白龙校区成长,在呈贡校区壮大。学院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车辆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动力机械及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具备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资格。在本科生培养方面,学院现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车辆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和物流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交通工程专业于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车辆工程专业于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实践与探索项目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物流工程专业是云南省重点产业引领品牌专业、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是云南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9人,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22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岭高端外国专家1人,云岭青年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5人,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智库1个,校级创新团队4个,学科方向团队5个,校级学术青蓝1人。学院拥有交通综合楼、内燃机实验楼、交通实验楼和汽车检测线等多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学院拥有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新能源汽车生产力促进中心、云南省汽车连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科研平台,昆明市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昆明市高效清洁内燃机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昆明市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市级科研平台。拥有云南省交通运输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道路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设有交通规划、道路工程、物流工程、车辆工程实验中心以及汽车电子等专业实验室,拥有较完备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在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方面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由学生自主设计、制造赛车参与的全国大学生F1方程式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挑战杯”大赛等活动多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近5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务院亚洲区域合作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332项,总到账经费规模达6598万元,年均到帐经费1320万元,年人均科研经费30.7万元。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社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469篇,其中SCI/EI收录158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7件、实用新型专利124件,软件著作权47项,出版专著14部。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坚持学生为本、科研为基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事业发展,致力于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和车辆工程学科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学院坚持走产学研教结合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区域、行业发展紧密联系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在校本科生1129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6人。办学以来,所培养的8000多名毕业生在车辆、物流和交通运输行业以及国防、政府和其它相关行业和部门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建校伊始就设立的教学部门,曾名为社科部、马列部、社科学院。2006年11月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作为独立的二级教学部门单列,名称为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2016年2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学院。2017年11月学院被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委高校工委遴选为云南省首批重点马院。按照重点马院建设要求,2018年3月学校决定马克思主义学院单列,不再保留社会科学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中共党员69人,正高级职称13人、副高级职称41人,博士33人,博导2人、硕导53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云岭楷模”王展飞教授,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得者、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有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省委宣讲团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岭名师”、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骨干教师。近年来先后有30余名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行中长期访学研修。学院自1999年至2003年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共计毕业5届本科学生300余人。从2004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现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技哲学、伦理学、美学、经济哲学七个二级学科;2007年开始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8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现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四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列为校重点建设一流学科、被云南省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培育学科。自200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共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760余人,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高校、企事业单位、部队等;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280余人。近年来招收培养留学硕士研究生5名,先后有12名研究生到国内外交流学习,有20余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每年获准立项各级各类研究课题近3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科研成果奖10余项。马克思主义学院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教学研究中心、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五个教学科研机构。行政管理和教辅部门主要包括综合办、教务办、研教办、科研办、资料室等。学院有心理咨询与研究中心、师德培训中心、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有“全国师德建设实践与创新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省名师工作室、省级教研中心以及校级创新团队、学科方向团队等;与空军部队、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白药集团、杨善州林场、红河书院、石龙坝水电站、晋宁县鲁黑村等多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与省内外多家兄弟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87人,承担全校本、硕、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学生数量居全省首位。思政课教学长期保持省内领先水平,是云南省共建思政课“手拉手”的组长单位。先后获得云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建设评估优秀学校、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五个一”竞赛活动最佳组织奖,2次荣获云南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有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研究生百门核心课程4门。学院教师承担各类教研课题近30项,获省、部、厅级教研奖励60余项。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要求,学院积极探索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集体备课制度,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教学展示,为认真上好每一堂思政课奠定坚实基础,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主渠道、主课堂作用。认真组织开展实践教学,连续多年汇编形成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学院突出科研反哺教学,助推党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强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安全、青少年德育、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统一战线理论等领域逐渐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进入新世纪以来,学院科研项目立项共3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5项;发表期刊论文1182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36篇;出版著作195部;获得教学、科研奖203项,其中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0项,位居省内第一。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为夯实教学基础、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院先后承办第六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术研讨会、连续两届承办统战理论研究与实践专题学术研讨会、承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专题研讨会、承办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主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全国理论研讨会”、全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集体备课会暨“形势与政策”课分教指委2019年会;每月不间断地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定期组织开展院内的教学展示、学术论坛、学术活动月等活动,具有浓厚的教研和学术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秉承“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初心和使命,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心,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推进学院的改革发展建设稳步迈向新的台阶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航空学院成立于2016年6月,民航学院成立于2017年3月。2019年3月,原航空学院和民航学院合并组建昆明理工大学民航与航空学院。学院现开设飞行技术、交通运输(签派方向)、通信工程(电子系统与机载设备方向)、物流工程(航空物流方向)、机械工程(机务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国际空乘方向)6个本科专业。学院紧紧围绕国家和云南省对民用航空领域各专业人才的需求,坚持“需求第一、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以“建设高质量民航人才培养基地、打造高水平高原航空学科平台”为发展目标,培养飞行技术、机务维修、运行保障、民航服务等相关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撑云南“民航强省”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学校与民航领域密切相关的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等十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师资力量雄厚。学校有较完备的理工类基础实验教学平台,现有物理、电工电子、工程训练、交通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14个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国家级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为培养高素质民航领域各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办学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培养民航人才的合作平台。学校与中国民航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航空类院校达成了师资培训、教师进修、学生交流等联合培养民航类人才的协议或意向;与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签署了“2+2联合培养本科航空相关专业双学位合作协议”;与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昆明航空、瑞丽航空、湖北蔚蓝航校、青岛九天航校、珠海中航飞行学校、东方时尚、铂骏集团、翔澳航空技术、江西科骏实业、昆明飞安、睿滨航空科技、鑫普莱克斯航空设备技术等企业洽谈或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7年,隶属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是昆明理工大学研究型高水平学院。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立德树人,积极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被评为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云南省五四红旗团委。学院及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在职教职工10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39人、副高级职称36人,博士生导师27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云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荣誉称号3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3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3人,云岭学者2人,云岭青年人才2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3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6人。学院及灵长类研究院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云南省重大专项等共计30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累计41,660余万元,人均在研项目及经费位居全校第一,发表包括CNS论文在内的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业农村部以及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研究平台及一批云南省创新团队。学院设有生物工程和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生物工程专业是云南省特色专业,2017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入选省级“双万计划”。制药工程专业为云南省八大产业品牌专业,2014年、2017年分别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初次认证和复认证,2019年入选国家级“双万计划”。学院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生物与制药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国家级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本、硕、博培养及博士后流动站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涵盖生物学、药学、医学、工学领域,并与生物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互形成学科交叉融合。学院是云南省首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在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的数十个奖励。学院与云南沃森共建“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建有“云南省制药工程仿真实践中心”、以及“生物工程发酵实训中心”、“制药工程实训中心”、“啤酒发酵生产线”等学生工程实训实验室,与华润圣火、沃森、盘龙云海、理想药业等多家省内外制药及生物制造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建有20余个校外企业实习实践基地。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国内外一批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有长期良好合作,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国际合作与交流频繁学院以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和云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设人才为目的,结合云南丰富生物资源优势,开展人类健康及相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可追溯到1954年昆明理工大学创校时的原昆明工学院外语教研室,与学校一同发展已有65年。1979年开始培养英语专业本科,是全国最早开设英语专业的理工类院校之一,也是云南省最早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之一。学院1985年招收英语研究生班,到1992年共培养了5届研究生;2014年开始培养翻译专业本科生;2014年获得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授予权,2015年开始招生。学院现设有英语系、大学外语教学一部、大学外语教学二部、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部、外语应用能力拓展中心、翻译硕士(MTI)教育中心共六个教学单位。学院拥有优良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员工143人,专任教师12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4人,博士18人,12人在读博士。常年聘请4-7名英语外教承担英语口语等教学任务。学院有美国研究中心和环印度洋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研究中心,已经围绕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四个方向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师资队伍和研究团队。学院语言实验室中心有模拟国际会议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和写作训练实验室、卫星接收系统英语语言学习平台,和29间数字化语言实验室、14间语言自主学习室。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是昆明理工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有自动化系、计算机系、通信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电子电工中心及云南省计算机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356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750人,工程硕士生438人,博士生近10人。学院拥有一批理论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223人,其中教师200人,管理人员23人。教职员工中,有教授(含研究员)35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副研究员)7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人,硕士学位的教师100多人,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万人计划”1人、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云南省中青年技术创新人才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人、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博士生导师6人。学院具有冶金控制工程和微机电系统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软件工程、医疗信息技术、冶金控制工程、微机电系统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控制工程、仪器仪表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及电子与通信工程5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被遴选为十二五培育的博士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云南省计算机技术应用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昆明理工大学智能信息处理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普适与可信计算创新团队,具有4个校级创新团队和8个校级学科方向团队,具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及团队。近五年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354项,科研规模达到1.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57项,经费2855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经费1746万元;省部级项目41项,经费1282万元;横向开发项目134项,经费3549万元;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17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云南省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获国家专利140余项,软件著作权600余项,专著14部。很多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是昆明理工大学办学实力最强、办学水平最高、办学特色最为突出的学院之一。2009年,学校进行了学科调整,以原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的冶金工程专业与原电力工程学院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基础,组建了新的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目前,学院下设冶金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和实验教学中心4个基层教学单位;现有冶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4个本科专业;拥有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能源与环保专业博士授权点;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动力工程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冶金工程、动力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院拥有有色金属冶金国家重点学科1个,冶金工程云南省重点学科1个,冶金物理化学省院省校共建重点学科1个,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云南省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1个;2013年冶金工程本科专业率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冶金工程学科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4位,2014年荣膺中国校友会中国五星级学科专业美誉,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学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400余人,在校研究生500余人,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我国输送本科毕业生10000余名、硕士毕业生1000余名、博士毕业生300余名和博士后50余名,涌现出了以徐祖耀、殷之文、张国成、戴永年、彭金辉5位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界杰出人才及省、市、校级领导和企业家。先后荣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1项、提名奖2项。近年来,本科生及研究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学院现有教职工147人(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人,教授(正高)44人,副教授(副高)43人,具有博士学位96人,比例达82%;博导45人,硕导89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何梁何利奖获得者、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中国真空学会真空科技成就奖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获得者、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等各类优秀人才60余人次。基本形成了以院士、万人、长江、百千万人才等学术带头人,以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人才为骨干的比较合理的队伍结构。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及品牌专业;实施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拥有国家级课程教学团队及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云南省创新人才示范基地、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以及云南省教学名师工作室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真空冶金、非常规冶金、冶金过程强化与节能减排、离子液体冶金、冶金熔体(溶液)物理化学、湿法冶金、冶金新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制备、能源高效利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创新团队5个、校级创新团队11个、校级学科方向团队10个;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合作研究室)等20余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科研用房面积3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8000余万元。学院先后承担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90余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改革成果奖励30余项;其中,“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冶金与材料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于2014年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等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近五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40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100项,到校科研经费2.5亿元;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9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80余部;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200余件;发表SCI、EI检索论文1300余篇;其中,李梦庚教授发明的螺旋结晶铅锡分离技术被西方冶金界称为“二十世纪锡冶金最伟大的发明”,与戴永年院士发明的焊锡真空分离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现代火法锡精炼技术,已推广到全球所有炼锡厂使用。一系列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此外,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十余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长期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面向未来,学院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加强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高素质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是在原文学院艺术系、文化传播系和机电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的基础上筹建。学院现有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工业设计系、新闻传播系、美术系5个专业教学部门和一个专业实验展示中心。学院有教职工94人,其中既有享誉海内外的知名艺术家,又有治学严谨的博士、教授,全院教师平均年龄约37.8岁,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75%,学院目前有近3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队伍充满创造力和朝气。学院现有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绘画、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10个本科专业,其中工业设计是云南省重点建设专业,在校本科生1100余人;学院有设计艺术学、艺术学理论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少数民族艺术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MFA和工业设计工程两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校研究生近400人。艺术传媒学院拥有单独的集教学、实验、实践、科研于一体的近2万平方米的教学楼。学院已建或在建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基础造型实验室、虚拟设计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装修构造实验室、陶艺实验室、印染实验室、雕塑实验室、产品模型制作实验室、二维动画室、三维动画室、600平方米标准演播厅、小剧场、影视观摩厅、导播室、录音棚、化妆间、摄影棚、洗印工作室、拉片室、苹果工作室、网络艺术室、非线性编辑室、线性编辑室、透绘教室、美术教室、广播级摄录编系统、专业级摄录编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和各种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设备。各类实验设备价值近千万元。同时设有硕士生导师教授工作室、动画创作工作室、数码艺术设工计作室等。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藏有相关专业图书及期刊,多种贵重专业工具书和艺术设计资料,还拥有许多高品质音像资料。根据专业培养的特点,学院积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目前已经有20余家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和数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大力加强人才引进,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实践平台建设为基础,立足地方,放眼全球,紧跟前沿,巩固特色,凸显优势,力争成为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教学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简称:昆工 地区: 云南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6.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昆明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