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江西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 简称:江西农大
  • 地区: 江西
  • 类型:农林类、公办
  • 学制:3~3年
  • 学费:¥3.60~3.6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敏大道1101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江西农业大学传统优势学院,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始终立足国情、省情,针对畜牧业的现实和长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形成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办学历史:学院前身是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以南昌大学兽医专业为基础,由河南农学院兽医专业、湖南农学院兽医专业、广西农学院兽医专业和1938年创立的江西兽医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西农学院兽医系。1969年,江西农学院兽医系与江西共大总校畜牧兽医系合并为江西共大总校畜牧兽医系。1980年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1992年成立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学院,1996年改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江西兽医专科学校云集了王沚川、盛彤笙、王屡和、藏广田、忻介六、黄异生、谌亚远、沈叔铭、唐启宁、张明善、麦兹等一批名师。在之后的办学历程中,又曾拥有向壔、周正、林启鹏、樊璞、颜若愚、邹峄、王承浩、朱允升等一大批著名学者教授。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江西农学院兽医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和分配,师资力量、仪器设备、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名列全国前茅。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畜牧兽医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的方针,建立了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新体制,开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职业教育先河,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且富有创造性和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秉承传统,锐意进取,培养了一大批以省(部)县领导为代表的行政管理人才,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代表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企业家和生产一线专技人才。人才培养:学院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现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和水产养殖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早在1984年即被批准为江西省重点专业,2000年又均获批为江西省首批100个品牌专业。2007年动物科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动物科学(2012年)、动物医学(2013年)、动物药学(2014年)、水产养殖学(2018年)四个专业分别列入江西省一本批次招生。2019年,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列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动物药学和水产养殖学列入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196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具有硕士研究生授权单位。现有“畜牧学”、“兽医学”2个一级博士点,下设6个二级博士点。有“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水生生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同时还拥有农业硕士畜牧领域、兽医硕士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1个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现有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计1600余人。师资队伍:学院现有在职教工129人(专任教师113人),其中正高35人,副高39人,博士8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1人。学院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50余人次,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人才工程”人选10人,江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江西省级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学校设立“首席教授”、“未来之星”等特聘人才岗位,经选拔,学院现有“首席教授”3人,“未来之星”24人,总量稳居全校前列。学院还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并聘任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或客座教授。教研机构:设有10个教研室,9个教学实验室,1个省级和4个校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生产与疫病防控),8个科研和社会服务实验室(研究所)。其中,主要科研平台有:猪遗传改良与养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种猪改良工程实验室、农业部种猪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饲料科学研究所。动物生物技术、动物营养、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控实验室为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的江西农业大学畜禽疾病防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兽药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蜜蜂研究所及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群发性疾病监测与防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已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学院科研实验用房面积2.5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亿元,有一批大型先进仪器设备,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学科建设:学院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通过不断努力,学科(专业)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现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博士点、4个二级博士点,7个学术型硕士点和2个专业型硕士点。“畜牧学”为江西省首批“双一流”优势学科;“兽医学”为江西省首批高校“双一流”特色专业。“畜牧学”、“兽医学”也是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畜牧学”是江西省高水平建设学科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还是江西省重中之重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是江西省第二批示范性建设硕士点。学院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成绩喜人,有2篇硕士毕业论文分获第二、第三届全国兽医专业学位优秀硕士论文,2010年,博士研究生晏学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实现了江西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零的突破。经过长期培养和凝炼,学院各学科均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由具有很高学术造诣、且在国内同行中享有较高声望的专家教授担任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一、学院简介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中正大学的土壤学和农业化学学科,1997年由原资源与环境系、环保系和土管系合并而成。学院下设党委行政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和资料室等4个服务部门,农业资源与环境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农业水利工程系、土地资源管理系和旅游管理系等5个教学单位,以及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景观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实验室和江西农业大学土地科学研究所等6个教学与科研平台。学院拥有一支初具规模、结构合理且师德严谨、学术优良的师资队伍。截止2017年8月,学院现有教职工83人,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6人,博士4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者2人、“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5名。同时,对外聘请客座和兼职教授8人。学院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省部级及市(厅)级各类课题318项,发表论文346篇,出版著作16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奖励23项,获专利8项,其中一大批科技成果在社会上得以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二、学科专业学院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构筑学科平台,凝练学科方向,拥有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硕士点,土壤学、植物营养、环境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农业资源利用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农林遥感与土地利用二级学科博士点。学科覆盖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4大学科门类,并形成博士、硕士和学士3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科一览表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备注学科名称学位层次博士硕士学士农学林学农林遥感与土地利用★自设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壤学★植物营养★工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农业工程农业水利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农业资源利用★专业学位三、科学研究(一)承担的科研项目近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级各类课题318项,其中纵向课题158项,横向课题160项,累计经费达5614.01万元。通过课题(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学院教师受到了较好的锻炼,提高了科研综合实力。承担的课题(项目)情况如下:纵向课题项目级别项目来源项目数(项)项目经费(万元)国家级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子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312957.12省(部)级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赣鄱英才“555”工程、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90513.37市(厅)级南昌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等3797横向课题土地利用(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1602046.52(二)取得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46篇,出版著作16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奖励23项,获专利8项。取得的科研情况具体如下:论文、论著、奖励及专利数量论文SCI42篇A类刊物86篇中文核心及一般刊物218篇论著16部科研奖励国家级3项省(部)级13项市(厅)级7项专利8项四、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学院努力为学生开辟实践基地,包括:“3S”教学实习基地、绿肥教学实习基地、土壤岩石矿物标本馆校内实训基地、人工湿地教学基地、江西省主要土壤类型整段剖面构建基地及地表水文过程教学示范基地等校内实习基地6个,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实践教学基地、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昌市麦园垃圾填埋场、九岭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9个。五、学生培养情况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110人、本科生1637人。学院坚持育人为中心,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学生社团为载体,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学院现有“绿源协会”、“爱心社”、“外文学社”、“思源社”、“旅游协会”、“职业发展协会”等多个学生社团,中央及地方媒体对其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活动进行了大量报道,并多次荣获国家及省部级表彰。绿源协会曾经获得“丰田环保奖”“全省优秀大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先进营队”等荣誉称号,思源社获得2016年“全省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院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获得较好名次,如王世明同学获得2015年度全国定向比赛团体冠军,李晨同学获得2016年校主持人大赛金话筒奖。近年来,学院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88.16%,其中考取研究生比例占25.1%,就业率在学校名列前茅,多次荣获就业先进单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江西农学院和1958年成立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设立的农业经济系,1984年农经系农经专业恢复招生,1994年6月经原江西省教委批准成立经济贸易学院,2012年3月更名为经济管理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5人(含在读博士9人),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26人。经济管理学院育人体系完备。教学机构设有农经系(下设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会计系(下设会计学教研室、财务管理教研室)、经济贸易系(下设经济学教研室、国际贸易教研室)、工商管理系(下设工商管理教研室、市场营销教研室)、金融系(下设金融学教研室)、统计教研室、实验室管理中心、MPAcc教育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开办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等9个专业,其中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会计学3个专业是江西省高校品牌专业。有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农林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和政治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农业硕士、会计硕士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截止2020年6月,在册本科生2577人,双学位344人,博士生研究生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47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6人。有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56人,校外基地导师80余人。经济管理学院优势学科(专业)特色明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一类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特色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系江西省“十一五”、“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2018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成功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设有农业经济与管理、农林业资源与环境管理、乡村社会与乡村治理三个方向)。该学科拥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特珠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农业经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井冈学者1人,省“双千”计划人才3人(其中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短期双千计划人才2人),江西现代农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经济岗位专家6人,省情研究特聘专家3人,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人选1人。特聘人才岗位:梅岭学者1人、未来之星5人。学校大北农教学精英奖2人。经济管理学院秉持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的院训,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探索办学特色、强化办学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建设了省级精品课程4门。学院实验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银校(江西农业大学与中国工商银行江西省分行)合作“金融与会计研究中心”和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国贸金融实验室和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6个实验平台,与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了15个校外实习基地。经济管理学院学科平台众多。现有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重点建设智库试点单位—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江西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江西省软科学创新基地(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软科学创新基地)以及农村经济研究所、移民研究中心、农村电商研究中心、赣域经济研究与决策咨询中心、农业技术政策创新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学院办学成效显著。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重点项目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含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共计3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30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译著32部,出版教材12部;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1项、省级优秀社科奖12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及教材奖8项。(2020年6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1909年,江西高等农业学堂开设林科,这是江西林业教育历史的起点。林学院源于1910年庐山白鹿洞书院成立的江西高等林业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高等林业学堂迁至南昌办学,与高等农业学堂合并,成立江西高等农林学堂。自此林学学科和林学院一直伴随着江西现代农林教育的发展和变迁,虽一路坎坷,但始终薪火相传。1940年中正大学农学院设立森林系,1958年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设立林学系,1980年江西农业大学设立林学系,1993年更名为林学院,2002年更名为“园林与艺术学院”,2014年恢复“林学院”,同时保留“园林与艺术学院”名称。学院现有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477人(留学博士生、硕士生各1人)和非全日制硕士生19人,有本科生1470人。学院现有教职工139人,其中教授27人(含校聘教授、梅岭学者和青年教授),副教授36人,具博士学位76人。有博导19人,硕导48人,兼职硕导40人。教师队伍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林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校林学类、林业工程类和环境资源类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井冈之星)培养对象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江西省模范教师1人;“梅岭学者”讲座教授2人,首席教授4人,未来之星12人。学院现有林学、园林、林产化工、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环境设计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林学专业为国家一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林学、园林、林产化工专业为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和江西省一流专业,园林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学院有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植物学硕士点、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点、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点。“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教学团队”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并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六届中国侨界贡献(创新团队)奖。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林学一级学科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十三五”江西省一流学科、“十二五”江西省高等学校高水平学科;森林培育学科为“十五”、“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和国家林业局“十一五”重点学科;森林经理学为“十五”、“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风景园林学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学院有江西省竹子种质资源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江西省樟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乡村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木本香料(华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6个,江西九连山和江西庐山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2个,有江西省特色林木资源培育与利用2011协同创新中心,还有园林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研究所、植物天然产物与林产化工研究所、林业生态工程研究中心、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试验站、森林资源检测与评估中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等校级平台7个,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学院建有树木标本馆(JXAU)、昆虫标本馆、林木种子标本室。建设了大港试验林场、气象观测站、园林设计实训基地、现代林木育苗基地、树木园、竹种资源圃等校内教学实习基地。有全国示范性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江西省行业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4个。在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西永丰官山林场、江西思派思香料化工有限公司、江西天香林业开发有限公司、南京日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省金乔园林有限公司、赣南树木园、赣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赣州市城市园林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教学科研基地。近三年来学院承担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林业局等国家级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申请国家专利40多项,获得授权10多项,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国家林木良种和省级林木良种1个。发表论文80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近20部。学院先后与加拿大UBC大学、美国肯塔基州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国内外10余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20/01/08)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办学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农学系,1994年由江西农业大学原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3个学校二级单位合并而成。现有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和植物科技系4个系和1个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769人,硕士研究生253人,博士研究生55人(含外籍留学博士研究生6人)。【师资条件】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教授和研究员27人(二级岗位9人),副高职称人员3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7人,博士生研究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6人。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级人选14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井冈学者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人,江西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3人、岗位专家10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模范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学科建设】现有作物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保护和农业生态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和生态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生态学、动物学、遗传学、果树学、蔬菜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植物病理学和农药学10个学术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农艺与种业、农业管理2个农业硕士招生领域,具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同等学力人员在职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农学、园艺、植物保护、种子科学与工程、茶学、动植物检疫6个本科专业,农学专业为江西省一流专业,园艺、植物保护专业为江西省优势专业。作物学一级学科在江西省一流学科建设中遴选为成长学科,园艺学、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园艺学硕士点为江西省“十二五”示范硕士点;拥有作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双季稻现代化生产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果蔬采后处理关键技术与质量安全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建立了教育部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西省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果蔬保鲜与无损检测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和江西省超级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核心协同单位组建的“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2014年度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近几年投入仪器设备和教学设施建设经费1亿多元,为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才培养与科教支农】贯彻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促进“一懂两爱”农科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四模块三融合双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精品课程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年先后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2019届本科生考研升学率高达42.97%)。始终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在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省农科院等单位,江西现代种业有限公司等公司企业建立校外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实施科教兴农,累计推广科技成果40余项。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万名毕业生,他们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创新及行政管理等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研究】“十二五”以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连续多年每年保持10项以上,2019年立项21项创历史新高。作为第一完成单位主持的“江西双季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800余篇。成功培育出“淦鑫688”“五丰优T025”“泰优871”等国家级超级稻新品种,“赣脐3号”国家级脐橙新品种,“赣猕6号”国家级猕猴桃新品种,以及玉米、豇豆、西瓜等16个作物新品种,观赏油菜花新品系市场需求旺盛。作物遗传育种团队“19年磨一剑培育出超级稻”事迹在新闻媒体引起强烈反响,作物遗传育种团队被评为江西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团队和果蔬保鲜与无损检测创新团队被评为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学生素质】注重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依托团委、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广大用人单位青睐。近5年来在校大学生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一等奖、全国农科学子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三等奖等,涌现出了全国高校示范团支部、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百佳团支书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农学院团委先后被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和“全省高校十佳院系团委”,花卉协会、三农学社多次被评为学校“明星社团”。1994年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多次受到团中央、团省委表彰,连续25年被评为校级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服务队被评为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开展的实践项目被评为全国“千校千项”遴选活动“最具影响好项目、全国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优秀团队金奖。”学生工作屡受学校表彰,多次荣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截止到2019年9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发展历经1959年初创-1994年复系-2002年升院-2011年调整四个时期近60年。学院下设研究生部、管理系、法学系、中文系和音乐系。设有二个教工党支部、一个研究生党支部和二个本科生党支部。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21人(教授7人、副教授14人),硕士生导师19人,博士1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另外还有校内外具有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10余人。学院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70余人,本科生1200余人。学院设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和教育经济与管理3个二级点);开办了管理科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音乐学和音乐表演7个本科专业。学院突出“涉农”社科研究方向,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在课题项目、论文论著和成果获奖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建院以来,全院教师出版著作(教材)70部,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承担了国家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和农业部项目1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20余项,省科委、省高校文科课题30余项。先后获省社科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农业部优秀课题一等奖1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8项。另外,还获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论文评比、教学比赛、教案评比一、二、三等奖多项。学院建有音乐厅、舞蹈训练房、电钢琴模拟教学系统、琴房、模拟法庭、管理模拟实验机房、新闻演播室、多媒体教室等良好的教学实验室。还在大江网、江西日报社、南昌市经开区检察院等多地建立了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搭建实践性教学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软件学院是2003年7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创办,办学层次为二本。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要与软件企业合作办学的指示精神,我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在北京IT企业合作建立了软件专业实训基地。学院在全国近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招收学生,已培养毕业生二千一百余人,现有在校学生二千五百余人。学院现有软件工程专业和物联网工程专业,在软件工程专业框架下开设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方向、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软件工程+英语方向(复合型专业)、软件工程+会计方向(复合型专业)、软件工程+金融方向(复合型专业)等六个专业方向。2008年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被江西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获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我省和我校重点建设专业。学院办学成效显著,办学成绩骄人。学院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硕士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生导师11人;10多名专业带头人和1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各类专业培训,学院有2名教师获得学校“未来之星”人才项目资助,被聘为学校青年教授和青年副教授各1名,在第二届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我院青年教师获理科组二等奖。学院逐年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增加实验室面积和增多实验设备数量,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学院已有百余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并被EI、SCI、ISTP三大检索机构索引;学院已获立项三十余项国家自然基金、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科技厅等科研项目,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教育科学规划二等奖1项。学院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需要。深入全面推行“3+1”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抓手,大力推进学院创新教育,实现促进就业创业并举,以创业带动就业,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进行创业或参与创业人数逐年递增。学院将创新创业工作作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抓手,成立了蓝点、零点、青藤、764、半月等13个个专业工作室,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多次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省级、校级立项。此外,学院坚持每年举办一届软件创新设计大赛,组织开展好科技“月月评”,形成了学生做项目有动力、作品交流有平台、好作品有奖励良好氛围。学院学生累计开发各类应用软件项目超过1000项,近年来,在全国高校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等各级专业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先后获得国家、省级课外科技竞赛奖项400余项、校级科技竞赛奖项700余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办学历史】我校于1993年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创办生物技术专业,招收三年制专科生,1999年开始招收四年制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并于1999年组成立生物工程系,2006年更名为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成立以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近3000人。学院已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156人,硕士研究生126人。【师资平台】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76人。其中具有正副教授职称27人,高级工程师与高级实验师3人,外聘兼职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48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4人。研究生导师27人(含兼职导师)。学院拥有4000m2的实验室和3000m2的现代化教学实训基地,设备总资产近3000万元,其中万元以上仪器设备达267台件,为学院教学与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学院拥有江西省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江西省菌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南昌市发酵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南昌市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以及4个校级重点实验室、校级生物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学科专业】学院设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3个本科专业;生物学、生物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生物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1个,生物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1个。生物工程专业在2015年全省专业综合评价中位列本专业第一、2018年进入“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生物工程和生物学为校“十三五”重点(建设)学科。【教学科研】学院坚持学科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构建与完善教学与科研平台的保障体系,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或副主编教材6部。近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6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在SCI源刊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学生工作】学院学生工作成绩显著:历年考研升学率一直名列全校前茅,保持在30%左右,连续被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获校五四红旗团委、挑战杯优秀组织奖等。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曾指导学生获全国“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冠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江西赛区特等奖、江西省生物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西省越野定向大赛团体第一名、全国农业高校党建论文论坛一等奖、大学生全国品酒大赛优胜奖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近3年里,在“创青春”、“挑战杯”以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校级多项荣誉。(2019年12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办学历史】江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86年创办的农畜产品加工专业,现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专业,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点,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三个二级硕士点和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工程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产品贮藏加工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省发改委“江西省农产品加工与安全控制”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南昌市“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校重点建设专业,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江西省特色专业,并于2008年3月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高等院校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食品科学与工程”是江西省高等学校“十二五”重点学科和“十三五”一流专业。2019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52人,其中正高17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硕士学位16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3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江西农业大学“未来之星”13人,校青年教授5人,副教授1人。【办学规模】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111人,本科生763人,自办学以来,共培养毕业生2000余名。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强,2019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与升学率为87%、32.33%。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去向有考取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以及食品行业及相关企业从业人员等。多数毕业生业已成为食品行业管理人员和食品相关企业生产技术骨干及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办学条件】拥有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实验室,设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发改委产品加工及质量控制重点工程实验室,拥有功能完善的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感官评价实验室,仪器设备价值3000余万元。与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江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机构与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另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和1个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南昌“三康”食品厂占地1000平方米,有乳制品、饮料、肉制品生产线,拥有固定资产200余万元,承担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和专业劳动的教学任务。【科研成果】致力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已形成一支由省级学科带头人为领队、专业领域宽、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成果显著、办学特色明显,团结敬业的教学研究型团队。近5年获得国家级项目30多项,省部级项目103项,各类项目总经费314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12篇,其中SCI180多篇,EI、ISTP收录70多篇。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三等奖7项;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科研成果转让14项。【教学研究】“破围墙、跨界融合”食品+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项目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承担江西省教育厅“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畜产品加工学》、《果蔬加工学》及《食品微生物学》、《现代食品化学》课程为江西省精品课程,获校级CAI课件立项资助。承担省教改项目12项,校级教改项目30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五项。【科技服务】办学的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签订技术成果转让协议十余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数十项,与一批食品工业企业合作,其中江西煌上煌集团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阳光乳业集团、江西青梅果酒业有限公司、江西高山青草奶业公司、吉安三健乳业公司、广西灵山水牛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学术交流】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学院与美国兰斯顿大学(UniversityofLongston)、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ofGuelph)、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ofLeeds)、中国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广东省农科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先后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学院参观、考察或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同时选派多人次出国考察和学术访问,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前身为英语教研室,2001年在原人文社科系外语教研室和英语专业的基础上组建外语系,2008年更名为外国语学院。学院承担了全校公共外语教学任务,同时开设了英语、日语、和商务英语三个本科专业,2017年学科教学(英语)方向教育硕士开始招生。学院现有教职工91人,其中博士11人、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在读博士5人。学院拥有良好的外语学习硬件和软件,外语视听中心软硬件设施齐备,建有同声传译教室、外语网络教学系统、外语教学资源库及多套外语学习和实践软件平台。学院办学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之校训,以“固本强基,突出特色”为宗旨,以“厚德博学,抱朴守真”为育人理念,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应用型的外语人才,同时充分借助学校农林牧学科的优势资源,推进学科专业特色发展。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突出,教学水平得到全国农林院校及省内高校同行的高度评价。曾荣获国家级教学竞赛奖7人/次,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2人/次,另有多位教师获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连续四年获学校教风学风建设前四名(含第一名)。教学之余,学院教师也积极投身教学研究,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省人文社科奖、省优秀教材奖、校教学成果奖等一系列奖项,《英语话农史--华夏篇》、《英语话农史--成语篇》获省级视频公开课程立项及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17年,学院荣获省内高校唯一的“2016年度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学院教师还主持承担了含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当代语言学》、《外国语》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学院学风优良,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和全校举办的演讲赛、辩论赛、文艺汇演等活动中获奖。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院曾连续三年获评校级优秀就业单位。涌现出一批在联合国、国内知名企业就职及国内外创业的优秀校友,同时还有一批优秀校友扎根基层和西部,在教育、服务、贸易等一线耕耘奉献,收获了如“全国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称号。(截止至2020年7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技术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农业大学一个专门培养职教师资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二级学院,办学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服务职教,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高水平职业师范技术类学院,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职教师资高水平培养培训基地。学院设有行政办公室、教学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公室、畜禽生产教育教研室、教育技术学教研室、艺术设计教研室、实训中心办公室和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等科室。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技术学院成立于1991年3月,现位于江西农业大学北区,前身为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系,1992年9月江西农业大学根据国家、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二级学院建制。学院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昌北开发区。在1983年,为解决江西省农村职教师资紧缺问题,江西农业大学对口农村职业中学招生,开设专科师资班,1991年3月江西农业大学成立职业技术教育系,将分散在各系的师资班统一划入职业技术教育系管理。1992年9月职业技术教育系更名为职业师范学院,并开始对口农村职业中学(中专)招收师范类本科生,先后开设了农艺教育、园艺教育、畜禽生产教育、农产品贮运与加工教育、会计学师资、农业经济管理师资、机械设计与制造师资、计算机应用师资、教育技术学和文秘教育等10个师范类本科专业。1999年4月,江西农业大学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设了食品加工技术、设施农业技术、花卉与环境装饰技术、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城镇园林绿化、会计电算化、园艺、园林技术、经济管理、商务英语、动物医疗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中英文秘书、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网络系统管理、可视化程序设计、旅游与酒店管理、应用化工、电脑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与策划等21个高职专业。职业师范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同时,1993年经江西省教委批准成立的“江西省农村职教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和200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挂靠在学院。学院教学、科研、实验设备齐全,有基础实验室、计算机房、应用电了实验室、食品加工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及拥有水田180亩,旱地80余亩的校内教学实验站和德安园艺场、武警农场、蚕桑研究所等校外实验基地。其中实验站的银杏苗圃基地是我省最大的银杏母本园基地之一,学院实验站还将建立特种新型园林花卉繁育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优良果树苗要基地、养殖地等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简称:江西农大 地区: 江西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60~3.6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农林类、公办 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志敏大道1101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江西农业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