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吉林大学 > 招生学院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 简称:吉大
  • 地区: 吉林、河南、山东、重庆、广东、北京
  •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2~3年
  • 学费:¥2.40~10.00万
  •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创建于1959年,前身为吉林大学半导体系。由中国工程院高鼎三院士主持创办。学院现有一个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吉林大学实验区)、六个教学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光电科学与工程系、传感科学与工程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电子信息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两个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微电子与光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五个本科招生专业,即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理学和工学两大门类。学院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目前在其涵盖的所有四个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这些学科获“211”工程和“985”创新平台的重点支持和建设。学院现有教师120人,其中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39人),副教授37人,讲师3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教师总数的92%。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团队,无论是承担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还是在成果产出上均显现了良好的势头。学院一直连续承担着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73”、“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年均50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奖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每年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影响因子3.0以上的论文占1/2以上。近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目前在校本科生2500余人,研究生500余人。学生学术、业余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学生的科技作品连年在校级以上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是学校学生活动先进单位。学院每年有近40%的本科毕业生考取或免试保送到校内和国内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学位。参加分配的毕业生有90%到各大公司及科研院所工作,约有5%到各级政府机关,其他部门工作的有5%。学院注重培养严谨的学风和勤奋求实的学习态度,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中坚和骨干力量,为我国的电子科学技术事业贡献才智。随着我国电子科学与电子工业的发展,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成为我国培养电子信息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吉林大学在东北亚研究方面具有较长的历史。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吉林大学成立了日本问题研究室和朝鲜问题研究室。20世纪70年代以来,吉林大学先后成立了日本研究所、朝鲜研究所(后更名为:朝鲜韩国研究所)、苏联研究所(后更名为:俄罗斯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所、图们江地区开发研究所,对东北亚地区的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蒙古开展研究。东北亚研究院致力于推动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日本、朝鲜、韩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通过互派学者和留学生、开展共同研究、交换资料,共同组织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促进东北亚问题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围绕东北亚地区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对东北亚区域经济、政治、历史与社会发展领域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东北亚研究院逐步成长为以国际问题研究为主、多学科交叉、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专职研究机构。东北亚研究院现有教职工83人,专职科研人员61人,其中教授32人(含博士生导师27人),副教授21人,讲师8人;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专家4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3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2人,吉林大学“匡亚明讲痤教授”3人。目前已经形成了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研究梯队和教师队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吉林大学法学院建院于1948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法学院之一,中国法学著名的“五院四系”成员。其前身是吉林大学法律系,是"十年浩劫"中我国仅存的未停办的两所大学的法律系之一。其办学历史则始于1948年创建的东北行政学院司法系,现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良好声誉、重要地位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吉大法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奋斗,吉林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和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是中国著名的法学院之一,现任院长由蔡立东教授担任。吉林大学法学院系中国法学教育顶尖的王牌院校“五院四系”之一在全国的法学院校中,中国政法大学(原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原西南政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中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原华东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原西北政法学院)被合称为“五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原北京大学法律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原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原吉林大学法律系)和武汉大学法学院(原武汉大学法律系)则被称为“四系”。吉林大学(前身为东北人民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改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奋斗,吉林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和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法学院之一,现任院长由蔡立东教授担任。校全日制本科生约1270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法律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生330人、函授本科和专科生260人,以及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的留学生约20人。现任院长为蔡立东教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于2021年12月由吉林大学原商学院和原管理学院整合组建而成,同时成立吉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中心。中心设有工商管理硕士(MBA)、金融硕士(MF)、图书情报硕士(MLIS)和工程管理硕士(MEM)等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此后招生信息等相关内容将在吉林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中心网站发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是国内著名的公共卫生学院之一,其前身是原白求恩医科大学预防医学院,1958年在原第一军医大学防化防原子、流行病、军队卫生等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成工业卫生系,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更名为环境医学系,1988年更名为预防医学院,2000年6月白求恩医科大学并入新吉林大学,2001年6月正式更现名为“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经过5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已成为融医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一体的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放射医学系、医学信息学系、社会医学与医事法学系及15个教研室。拥有1个一级学科和3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卫生毒理学、放射生物学;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卫生部放射生物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卫生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分子遗传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2个共建实验室:人兽共患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校内相关学院共建),医学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联合实验室(与万方数据研究院共建)。3个中心:吉林大学卫生检测中心、吉林大学人类基因组医学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共建)。三个研究所:预防医学研究所、放射医学研究所、卫生毒理学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9人,其中教师90人,专业技术人员27人,管理人员16人,技术工人6人。教师中教授30人,副教授35人,讲师24人,师资预留博士后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3.3%;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56人。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发展、突出特色、力求创新。目前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分别是放射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授权点9个,分别是卫生毒理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放射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信息学,儿少卫生学与妇幼保健学、医事法学(自主设立);全国首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试点学校之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放射医学)和公共管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院是国家卫计委职业危害评价(辐射防护)甲级资质认证和吉林省职业危害评价(含辐射防护)乙级资质认证单位,在卫生检测、计量认证、健康咨询等对外服务方面拥有较强实力。学院开办的本科专业有:预防医学专业(含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检验、医事法学专业方向)、放射医学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药信息管理)专业。其中,放射医学专业是国家Ⅰ类特色专业,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B类建设专业,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建设专业;预防医学专业是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建设专业,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专业A类建设专业,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吉林省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吉林大学双创实践试验区;现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级精品课5门,吉林大学慕课建设课程5门,双语教学课程6门。学院有3个教学中心:放射医学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医药信息实验教学中心;在北京、上海、长春等地建立20余个本科生教学实习基地。目前学院在校博士生90人,硕士生391人,本科生882人,留学生研究生3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863”、“973”“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869余篇,SCI收录300余篇;专利申请21项,专利授权10项;科研获奖129项(国家级31项,省部级22项),其中科研成果奖40项。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出版学术专著50余部;获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选派教师、研究生出国进修、访问,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已与日本、加拿大、美国、荷兰、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关院所建立双边合作。近年来,学院共有80余人出国留学及访问。学院重本科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工作和团委工作得到学校的认可和表彰,连年获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和校优秀团委。重视本科生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之声”主题座谈关注学生民生工作,积极选树少数民族学生干部,重点做好“经济贫困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的指导和帮扶。此外,积极搭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平台,通过组织开展重走白医路-河北唐县葛公村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长春市中心血站志愿服务等活动,学习弘扬白求恩精神,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知识、长才干、做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创建于1955年,是在原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经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6所高校相关管理学科整合后成立的。学院历史吉林大学是在原吉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基础上经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5所高校相关管理学科整合后成立的。吉林大学管理学院的前身是早在1955年吉林工业大学建校时成立的工程经济专业。管理学院成立于1985年,是吉林大学惟一的文、理、工相结合的学院,是当时教育部较早批准成立的管理学院之一,在国内重点高校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面向外向型经济与管理、面向现代化管理、面向信息时代的管理、面向国际化企业管理,形成了管理学院办学的优势特色。我国管理学界的前辈杨建元、陈焕友、沈景明、周三多、吴洪、陈松年、赵恩武、蒋葆芳、郑大本等学者都曾经在我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工作。学院设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工业工程六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技术经济及管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情报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技术经济及管理、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九个硕士学位授权点。MBA、EMBA、MPAcc、ME(工程硕士)、图书情报、工程管理六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设有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学,物流管理八个本科专业。师资力量学院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较高,以教授、副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并经常聘请外藉专家、教师来院讲学。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教授受聘任教于管理学院,兼任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吉林省省管专家、博士生导师蔡莉教授任学院院长。学院现有教职员工138人,专任教师108人,其中教授50人(含博士生指导教师31人),副教授48人,讲师40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59人。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433人。其中本科生861人,博士研究生191人(其中2001级有29人,2002级有41人,2003级有56人,2004级有65人),硕士研究生363人(其中2002级有82人,2003级有127人,2004级有154人),MBA学员110人,EMBA219人,工程硕士151,外国留学生18人。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管理实验中心、图书资料中心。承办着国家核心期刊《情报科学》,这一切都为教学和科研及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现代化的环境。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管理学院继往开来,正朝着向具有工科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管理学院”目标努力、奋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98万

    ]
  •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的前身政治学系创建于1983年,是我国高等院校在政治学学科恢复以后建立的第一个政治学系,创始人是我国著名政治学家、吉林大学首批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王惠岩先生、原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杜若君先生、朱日耀先生。1993年12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政治学系的基础上成立行政学院。首任院长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周光辉教授,现任院长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张贤明教授。经过30多年的发展,行政学院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好评。学科体系完整。行政学院设有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政治学理论、法律政治学、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行政管理、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六个博士点,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电子政务等六个硕士点,还有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权点,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含电子政务方向)等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是国家重点学科,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均为“985”工程二期和“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吉林省重点学科。师资阵容强大。行政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工71人,在编在岗的专业教师49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28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全国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3人,吉林省学科领军教授2人,吉林省本科教学名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6人,行政学院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一支国内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并获得学界普遍认可的学术团队。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为本”是学院发展坚持的基本方针之一,30多年来一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既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学术精英,也有一批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以及遍布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和中坚。行政学院目前每年的招生规模为本科生140余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0余人、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20余人、博士研究生40余人。办学规模相对稳定、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实力雄厚。行政学院教师承担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学界的好评,多次获得重要奖项。行政学院教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在全国高校同学科中处于前列。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以及SSCI等高层次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大奖项上均榜上有名,如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高校科学研究奖(人文社会科学类)、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等,其中中国高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类)共获13项奖励,自该奖设立以来7届连续获奖。以行政学院为依托的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吉林大学东北亚地缘政治经济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均入选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学院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学术交流活跃。行政学院与国内外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界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行政学院教师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从事学术交流。同时,行政学院邀请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学校多位专家以讲座、学术报告、座谈会等形式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行政学院所举办的“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国际学术会议,已产生品牌效应,打造的“中国政治研究工作坊”、“政治理论与公共事务工作坊”以及“为公论坛”,在学界产生了良好反响。行政学院选派多名学生到芝加哥大学、杜克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访问学习,同时选派多名本科生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学府交流学习,每年都会接受来自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的访问学生,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为学院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注入了活力。行政学院邀请美国专家主讲的全国性政治科学研究方法讲习班深受学界同行特别是青年学子的好评,在推动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术研究科学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行政学院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进行合作,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和功能,先后完成了国家外交部、科技部、中央编译局、国家民委、中国机构编制委员会、国家人口计生委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省纪委等部门委托的研究项目20多项,撰写咨询报告多份,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和高度评价。分别与中国人事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吉林省纪委合作共建多个研究机构,搭建了社会服务的良好平台。其中吉林大学廉政研究与教育中心入选省高校特色智库。行政学院还抓住国家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公务员培训,为提升公务员素质和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行政学院的专家学者还担任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吉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积极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支撑条件优良。行政学院教学科研设备精良、齐全。现设有专业性图书、期刊两个资料室。建有公共管理实验中心,下设电子政务实验室、案例分析实验室、MPA多媒体教室和MPA案例讨论室。行政学院将继续秉持“学科立院、学术兴院、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办院方针,不断提升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坚定不移地走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前身是1939年由白求恩创建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2000年合校后,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护理学院。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6个教研室和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有在编教职工42人,在院研究生60余人,本科生近500人。师资力量截至2013年5月,学院有在编教职工42人,其中教师27人,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人,硕士生指导教师9人。有教育部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力彬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团队(安力彬,2009年)学科建设根据2016年8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在2012年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学科评估中,获全国护理学一级学科排列第八名。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护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护理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50万

    ]
  • 基础医学院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文化教育社区——朝阳区内,东邻同志街,西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一街之隔,北邻美丽的文化广场,南与南湖公园相距不过千米。基础医学院始建于1951年5月,原为白求恩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部,1992年改“部”为“院”,是吉林大学集基础医学教育与科研于一体的重要教学基地。办学规模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吹打,基础医学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学院设有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法医学、药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18个教研室。教育部病理生物学实验室,前列腺疾病研究中心,吉林省法医鉴定中心,卫生部川医学奖学金日语培训中心,电子显微镜实验中心等部、省、校直属研究机构设在基础医学院。全院现有教职工252人,其中教授3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4人),副教授46人,讲师44人,助教29人,实验技术人员75人。全院拥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予点,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七年制学生466人,硕士研究生124人,博士研究生102人,建院以来,已为社会输送大批高层次基础医学教育师资人员,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活跃在国内外基础医学教育与研究的第一线,绝大多数都成为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近年来,依托学校良好的吸引人才政策,学院已吸引了大批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回院任教,进一步提高了基础医学教学师资水平。成就建院五十多年来,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优势,逐渐形成了以基因工程、免疫生物工程、中药开发、药理、边缘系统神经生理、遗传毒理、肿瘤病理、心血管生理病理、生殖病理和病毒学等为主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大量成果。发表文章1100篇,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学院先后被部、省、校评为先进单位。基础医学院以合校为契机,通过“211工程”及“十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已建成为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空间及实验装备,提高了学院自身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正承担着国家教育部、吉林省及企业资助的一批重点课题。在此基础上,学院还以其具有高层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优势,成为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的入口单位,承担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招生、管理及思想教育工作。同时,学院还承担吉林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五年制)、放射医学、预防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管理)、医事法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等各专业学生及多轨道成人教育学生的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进入新世纪,基础医学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一级学科。学院全体教职工将继续发扬白求恩精神,与时俱进,以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为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戮力同心,拼搏进取,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吉林大学交通学院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国内第一个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1992年5月经原机械工业部与交通部批准,在汽车运用工程专业和运输管理工程专业的基础上,成立了吉林工业大学交通学院,2000年6月合校后更名为吉林大学交通学院,是我国高校中成立较早、实力较强的交通学院之一。目前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人,原任和现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5%,拥有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院从1961年开始培养研究生,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已拥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交通环境与安全技术等5个博士点和硕士点,此外还有物流工程硕士点,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和物流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硕士授予权,并于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内第一个公路、铁路、水运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获得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设岗资格,200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还有2个二级学科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交通运输、物流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学院现下设4个系、5个研究所和1个研究中心,即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系、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系和汽车运输工程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交通事故研究所以及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心,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长春汽车运输工程研究所和吉林省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中心站(吉林大学车辆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也设立在本院。学院自建立以来,为我国交通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人数1489人,其中博士生73人、硕士生242人、本科生1174人。此外,在校的工程硕士、成人函授生等600余人。通过“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国家“211工程”的建设,学院的装备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设备总资产近3000万,初步建成了GPS卫星导航定位实验系统、交通监控系统、智能车辆与智能化诊断系统以及交通环境监测系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智能运输系统、智能车辆、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装备的综合节能、车辆检测与诊断、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交通环境评价与治理、道路与桥梁结构设计、路面综合设计、土质土力学、道路灾害防治等领域已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雄厚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学院负责和承担国家和部省级研究项目3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十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0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以及横向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40余项,其中“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设计、方法、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专利60项;出版学术专著、统编教材和其它科技著作6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检索收录300多篇。近十年来,学院注意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先后与10余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校际学术交流频繁,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促进了学院的整体发展。交通学科已成为吉林大学“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经过多年建设,学院科研能力和学科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智能运输系统、载运工具智能化及可持续发展、运输系统规划与物流管理、道路桥梁安全监测与养护等领域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前沿的条件,具有承担国家与行业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能力,通过对智能运输系统关键理论与技术、智能车辆与检测技术、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控制与安全、交通环境与评价、物流管理系统智能化、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桥梁的设计施工等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使学院稳定保持在全国交通领域的整体领先水平。建院以来,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中心工作上层次、上水平。学院党委曾被评为长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团委多次被评为“长春市优秀基层团委”,多个班级和个人受到省、市、校的表彰。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交通运输业将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交通学院将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专门人才需求和科学研究需求,锐意进取,继续发挥学院的高层次交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攻关基地的作用,为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经济学院始建于1985年,是我校第一批成立的学院,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吉林大学前身东北行政学院设置的经济学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经济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已经跨进国内一流经济学院的行列。学院形成从学士到硕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学院现设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金融系和财政系;有三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基地,即”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于成立)、”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建设点”(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于成立);和”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于成立);有一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即”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还成立”中日经济社会共同研究中心”、“知识经济研究中心”、“公共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东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量化投资研究中心”等在全国独具特色的科研机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是吉林大学的直属学院,下设8个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东北亚研究中心、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珠海分实验室)。南方研究院共有在校博士研究生61名,统考硕士研究生13名,单独考试硕士研究生193名。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成立于2006年6月17日,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是一所集综合性、开放性、自主性、研究性、公益性工作为核心,以南方经济政策研究为主,国际化的独立性研究和咨询机构,涵盖文、理、工、农、医多学科,属国家事业单位。宗旨任务其宗旨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服务。它将通过独立的调查研究、严谨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提供研究报告、咨询服务、技术指导、理论支持、信息服务和产业开发、市场开拓建议等。发展前景吉林大学南方研究院是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整体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学校人才培养在珠三角地区的延伸。它将本着在改革中求发展、竞争中求领先的理念,利用珠海特区的地理和政策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科研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吉林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于2001年由教育部和国家计委首批联合批准设立,并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期评估和验收。2011年首批获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5年全国第一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软件工程专业认证,2018年顺利通过第二轮专业认证。学院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体系,设有“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和“软件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于2007年获批吉林省特色专业,2014年又获批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2018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445人,在校研究生317人。学院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数学三个一级学科和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建设,共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学院的各类教育资源。学院拥有1万平方米的办公和实验用房及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授课由校内学术水平高、工程背景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承担,专业任课教师88人(70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7人,讲师26人;部分课程聘请国外著名软件公司专家和国外教授授课。学院已与国内外等多所大学和知名IT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引进课程、聘请专家授课、交换学生,联合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等。学院高水平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成绩突出。近3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吉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项;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在学生培养方面,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使学生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维护和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学院在2018级开始实施“荣誉培养计划”,通过设置多轨道、挑战性、开放式的荣誉课程和荣誉实践环节,扩展优秀课程的覆盖率,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主动开放,由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的个性化培养模式,力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学院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研实践活动,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开展了科技竞赛、文体比赛、创新创业等系列文化活动,在ICPC/CCPC程序设计竞赛等多项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目前软件工程已成为吉林大学就业率和平均薪酬最高的专业之一,毕业生主要去向为攻读研究生或到知名IT公司工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00万

    ]
  • 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55年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农业机械专业和拖拉机专业。从那时起,“为新中国农机事业建功立业”就成为了老一辈农机人不变的初心。1957年起,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1960年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建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博士点,1989年建立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历经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农业机械系、吉林工业大学农机工程学院,于2001年5月,农业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组建了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60年来,学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扎实的院风,积淀起“明志笃行精耕创新”的院训,凝炼出自力更生、厚积薄发的学院精神,为我国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创建,农业工程及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地面-车辆系统力学、高速精密播种、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农业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开拓,仿生理论在农业工程、钻探(井)工程、探月工程中的应用,仿生耦合产品技术开发、保护性耕作技术与设备、农业生物环境调控、粮食储藏等领域的成果转化以及政府决策咨询、服务“三农”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国内农业工程、仿生工程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学院先后设置了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仿生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发酵工程等研究生学科,设置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包装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本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从1988年至今一直是国家重点学科。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在2014年吉林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立项过程中,农业工程被列为高峰学科、仿生科学与工程被列为特色交叉学科。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启动,农业工程和仿生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经教育部批准、吉林大学自主建设的国家一流学科“机械与仿生工程学科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首批试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仿生科学与工程”被列为新兴交叉学科,在国家“新工科”教改项目中成为试点建设的本科专业。学院形成了以任露泉院士为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和中青年博士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38人,有教师85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34人,有博士生导师30人。其中任露泉教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任露泉教授、佟金教授分别为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杨印生教授为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佟金教授、韩志武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佟金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印生教授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6年8月,罗锡文、陈学庚作为吉林大学双聘院士加盟学院。另外,还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唐敖庆特聘(讲座)教授12人。学院建有工程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智能化农业装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基础研究创新基地4个,建有工程仿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吉林省智能农产品生产装备与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应用研究创新基地10个,建有“工程仿生技术与高端装备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吉林大学-诺丁汉大学中英联合仿生实验室等国际合作研究创新基地6个,建有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员单位、全国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等协同创新平台5个。另外还是教育部、财政部农林学科试点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在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建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发起创建了“国际仿生工程学会”,秘书处常设在吉林大学;创办了国际性学术刊物《JournalofBionicEngineering》(SCI、EI收录,2017年度影响因子为2.325);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外10余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关系;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家大型企业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国内合作关系。学院围绕机械仿生理论与技术、农业工程仿生与地面机器系统、农业机械智能设计与机具创新、设施农业环境控制、农产品转化增值与农业信息化工程、农业工程系统分析与管理工程等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如“BZ型综合号播种机”198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高速精密排种器及应用”1993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高速精密播种及播前土壤处理的成套技术与装备”200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2006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仿生耦合多功能表面构建原理与关键技术”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学院一直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篇。我院培养的人才分布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部门,有的已经成为政府机关的主要领导人,有的已经成为著名的企业家,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国外著名或知名大学的教授、国外著名企业的高级研究或管理人员。展望未来,学院将瞄准国家发展目标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农业信息化、智能制造相结合,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仿生提升、农机振兴,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以仿生和农机“双轮驱动”,带动农林经济管理、包装工程等其它学科同步、融合、良性互动发展,坚持学术立院、创新兴院、人才强院、开放活院、文化荣院的学科建设发展战略,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进步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文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现文学院是根据吉林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院系整合的决定,由原文学院、历史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国际交流学院、古籍研究所和其它四个校区的大学语文教研部等单位于2001年5月合并组建的,包含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七个一级学科,设有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目前吉林大学学科涵盖面最宽的院级教学与科研单位。文学院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著名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杨振声、冯文炳(废名)、张松如(公木)、汪馥泉、蒋善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于省吾、金景芳、罗继祖等都曾在这里执教过。文学院现有教职工257人,专任教师219人,其中教授74人(含博士生指导教师60人),副教授52人。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中央和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3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2人,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6人,教育部跨世纪及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文学院包含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四大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学、世界史学、考古学、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学和戏剧与影视学7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均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并都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学院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4个。现有在校本科生1650人,硕士研究生1093人,博士研究生342人,长期留学生482人。文学院有“教育部历史学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考古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新闻传播与广电艺术”和“考古学”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现代文化传播”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文学院教师多年来在鲁迅研究、中日文学关系、西方文学史、中国古代韵文、古代小说理论与古典美学、认知美学、语言对比及应用、古文字学、田野考古学、中国北方及东北亚考古、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辽金历史与民族、高句丽及渤海历史与文化、当代国际关系、区域社会史等研究领域居于国内前沿水平,有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1958年创办的学术期刊《史学集刊》和近年创办的学术集刊《边疆考古研究》和《华夏文化论坛》都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集刊。同时,受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委托,编辑《中国美育年鉴》。文学院教师科研成果获得首届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奖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3项。新世纪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5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中央“马工程”教材编写项目1项、教育部“马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科重点教材编写项目1项、教育部其他项目88项、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9项、其他部委及横向课题90项,发表学术论文36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0余部,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1项。文学院有“紫焰戏剧社”、“新闻学会”、“广告协会”、“播音与主持协会”、“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吉林大学绿色家园协会”、“鹂声青年志愿者服务社”等学生文化社团组织。除学校的奖学金外,文学院还设有“城市晚报新闻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紫荆助学金”、“系友奖学金”、“文学院教工爱心帮困基金”等,奖励品学兼优或特困学生。文学院创办了多种学生报刊:秉承自由与踏实之精神,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踏实钻研、踏实创作的《子衿》、《朔风》,已成为校园发表文学作品的园地;创刊于1992年的《古船》以及陆续出版的《青铜火炬》(论文集),是吉林大学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发行的学生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以“办一份学生自己的报纸”为办刊宗旨的《学声》报,坚持专业路线,内容广泛,报道深刻,见解独特,在校内产生很大影响,受到广泛好评。文学院一贯坚持“鼓励思想个性,保护学术叛逆”的办学理念,以学术空气的自由、开放,学风的踏实、严谨,学生的朴实、刻苦而著称。60年来,几代教师孜孜以求共同营造了一个健康、求实的学术传统,文学院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已遍布海内外,其中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文学与新闻媒体工作者以及部委级以上领导干部和将军。如现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解放军报》社社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京华时报》社社长、《华商报》总社社长、北京三联书店总经理、中央编译出版社社长、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第二炮兵副政委、武警总部副政委、政治部主任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组建于1995年,已成为中国当代哲学研究重镇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学院造就了自己的核心理念:“为人为学其道一也”,沉淀出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和治学风格。此外,哲学社会学院与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主办的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学院创建哲学系是1958年在吉林大学原哲学教研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全系师生在“大跃进”时代背景下,采取“单科独进”、“见缝插针”等办法开展教学。1959年夏季,招收了第一届五年制本科生,开办了哲学研究班,调入、培养、选留了10余名教员充实教师队伍,组建了资料室。刘丹岩教授亲自主持并担任哲学研究班全部课程,采取启发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学,强调重视基础理论、掌握精神实质,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盲从,为哲学系的发展奠定了方向。1961年教职工发展到60多人,建立了哲学、哲学史、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四个教研室,1962年,增加心理学与逻辑学教研室,开出了绝大部分专业课,建立了具有一定实力的教师队伍和比较齐全的课程体系,为哲学系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人才培养哲学社会学院拥有国内外著名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国内学术界有影响的教学科研骨干,孙正聿教授的“哲学通论”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还有三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精品课程。学院现有本科生573人,硕士生344人,博士生247人。学院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行改革,除学校统一发放奖学金外,本学院还根据学院特色设立了“爱智奖学金”。学生学术和业余文化生活活跃,毕业生多分配到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其它企事业单位,在国内外一直保有很高的声誉。学术交流哲学社会学院与国内外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教师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士、荷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世界著名一流高等学府以及国内一些高校进行学术交流,攻读学位、从事研究和讲学,并邀请了一批知名的国内外学者来校讲学,主办的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简称:吉大 地区: 吉林、河南、山东、重庆、广东、北京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10.00万 班型:周末班、网络班 类型:综合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吉林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