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华南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 简称:华南师大
  • 地区: 广东
  •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5.40~18.00万
  • 班型:集中班、周末班
  •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成立于2018年2月7日,是华南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落实广东省建设“新师范”战略的背景下成立的。其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更加有利于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以及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创新型内部管理体制,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激发教师教育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教师教育学科繁荣发展、实现华南师范大学在新时代“教师教育出特色,学科水平上台阶”发展目标。
    教师教育学部是全国首家教师教育学部。顾明远先生称赞为“师范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部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立的创举”。功能定位统筹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统领全校教师教育工作,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学部是教学-科研-管理型单位,兼具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和统筹管理双重职能。业务范围师范类本科生培养、教育硕士培养与管理、其它教师教育领域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各层次人才培养,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和校长、教育干部等各类职后培训以及面向基础教育的研究等。机构设置学部是虚实结合的单位,下设新师范学院、教师发展学院、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等三个二级建制单位,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教师发展评估院、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整体并入教师发展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设教育学系、学前教育系、课程与教学系、特殊教育系、高等教育研究所、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育史研究所、教育管理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教育学公共课教学研究中心共10个系、所、中心。本院是全国现代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广东省教育统计学会会长单位、广东省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广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广东省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广东省幼儿园园长培训省级基地、广东省幼儿园教师培训省级基地以及《现代教育论丛》编辑部亦设在本院。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完整、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已形成了由著名学者带头、知名学者为中坚力量的学术团队。现有在职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64人,教授24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7人。现有教师中有1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首届优秀青年科学家奖”等国家级和部省级奖励。作为华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的“211”项目单位,教育科学学院始终重视学科发展。2000年教育学原理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学院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以及教育领导科学、基础教育学、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等12个二级学科(专业)。学院亦是全国首批教育博士(现设教育领导与管理、学校课程与教学2个研究领域)和教育硕士(现设教育管理、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4个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教育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4个本科专业,其中小学教育和教育学是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科学学院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功能,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高层次科研项目,在《教育研究》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发表和出版高层次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高层次奖励。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1975年华南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1980年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室与学校电教科合并为学校电教中心。1983年学校成立电化教育系,2002年成立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学院原设立教育技术学系、新闻传播系、摄影系等三个系,2015年,经研究决定,新闻传播系与摄影系合并为新闻传播系。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于198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本科专业。2003年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007年评为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2011年评为省级重点专业;1986年获得全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得首批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评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建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后科学研究流动站,具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1989年以来,本学科专业连续七届获得八项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两项,这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是唯一的。学院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交流中心。传播学专业创办于2002年,是我国第一批传播学本科专业,2005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国家级信息传播教学实验示范中心,2009年设立新闻学专业,2013年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摄影专业创办于2003年,是我省第一个摄影专业,建有华南影像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89人,专任教师67人,博士生导师18人,教授19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41人。拥有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各1人,2001-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2006-201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南粤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3人。学院拥有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与培训基地,全国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国家级信息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云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信息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突出“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全体教职员工以“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院训精神为指导,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建设历史悠久,经济学家、翻译家郭大力教授,经济学家汤在新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曾执教于此,广布教泽。经济学科连续三期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项目。学院现设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学等8个学系,设有经济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3个实体研究机构;还拥有MBA教育中心、经济学和管理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过长期的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群。学院目前拥有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硕士(财经职业教育方向)、会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理论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建成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拥有11个本科专业和1个全英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学院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培养的毕业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700余名,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16人,99%以上专职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研究团队注重立足中国特别是先行一步的广东改革发展实践开展研究,在多个专业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在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JournalofRegionalScience、ChinaEconomicReview、EconomicModelling、ContemporaryEconomicPolicy等国际SSCI期刊发表20余篇高质量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并有3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学术声誉不断提升。全院师生目前正以满腔的热情、严谨务实的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积极抓住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努力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学院发展再上新水平。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8.0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是在华南师大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校级教学研究机构,拥有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哲学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始建于1960年代初,1979年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形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广东省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既年轻又悠久,研究院的前身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教学问题,自21世纪初就参与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普通高中统编教材的编写,以及参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创意)大赛的工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历史学是华南师范大学1933年建校之初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在其早期历程中,杜国庠、罗香林、罗倬汉、唐陶华等老一辈学者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关履权、关文发、曾醒时、陈周棠、谢放、李凭、陈长琦等前辈学者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05年,在历史系的基础上,成立历史文化学院。一、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工近60人。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7人;教授2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5人。另有兼职教育硕士导师62人。学院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陈立柱、蒋建农、刘晓东),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陈立柱、蒋建农、刘晓东),青年长江学者1人(刘晓东),长城学者1人(易建平),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陈文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陈文海、刘晓东、渠桂萍),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1人(陈贤波)。学院教师在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中担任职务,其中,陈文海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副会长,陈长琦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蒋建农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史研究会副会长,左双文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在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学院已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重点研究领域,如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明清史、中华民国史、宗教史、地区国别史、华南抗战史等。二、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教育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历史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历史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广东省特色专业。中国史和世界史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三、教研平台
    学院下设历史学系,并设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其中包括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合作成立的“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作成立的“中华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共建的“华南地方史志研究中心”、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建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建的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等。此外,学院还设有华南师范大学校级研究机构“华南宗教研究中心”和“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等。四、科研成果2011-2019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及后期资助项目2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项,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3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哲学研究》、《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重要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有9人次获得11项省部级社科成果奖。五、国际交流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院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与境外多所知名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如巴黎第一大学、巴黎第四大学、里昂第三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伯明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等。学院教师大都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并与国外学者展开实质性的学术合作。目前,学院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美国石溪大学签署正式合作办学协议,其中,与兰卡斯特大学的合作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前往美国、英国、法国、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访学或攻读学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目前,有来自埃及、土耳其、蒙古、越南、柬埔寨、不丹、斯里兰卡、印度等国数十名留学生在我院中国史和世界史各专业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六、社会服务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及优势,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工作,连续多年承担“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置换培训以及地方特色培训等项目,对省内外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广东省方志办以及海南省方志办合作,系统展开地方志干部培训,在华南地方史志人才培养、地方史志研究以及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与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广州市南沙区统战部等单位合作,开展宗教干部专项培训项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现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现设有旅游管理学术型、旅游管理专业型和职业技术教育(旅游服务方向)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现设有三个系、1个省级科研平台——华南师范大学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与文化研究院、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3个校级科研平台和1个校级培训中心。旅游管理学院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22人,硕士生导师19人,客座教授8人,专业硕士外聘业界导师20人。其中,入选国家“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入选国家旅游局中青年专家3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计划”2人。本学院广汇英才,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年轻有朝气,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87%,曾经在日、美、加、英、澳、新等地有留学或访学交流经历的教师比例超过50%。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连续五年科研经费总量和人均科研经费均处于学校人文社科类学院的前列。本学院与国内外多个旅游品牌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建立了百胜餐饮连锁集团、白天鹅酒店集团、广东长隆集团、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开平碉楼等21个各类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多名国际知名酒店、世界遗产地、会展企业、旅游度假区、旅行社等企业高管兼职任教,推崇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操能力强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课外科研、创业训练,通过会展协会(“PEC”会展空间站)、“旅游协会”、党员志愿者协会、青年扬帆志愿者协会、“拓TEAMWORK”培训工作室、在路上工作室、调酒表演队等校内知名社团组织,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深化提供实训平台,保证人才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旅游管理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办学核心,以“以生为本、以师为根、以院为魂”为办学理念、着力塑造“旅游管理,无以伦比”的形象,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年来有多名本科毕业生被国内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名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以及到美国普渡大学、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伦敦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深造。自2004年以来,本学院学生就业率每年都是100%。专业简介旅游管理专业:本专业为满足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旅游强省建设对于各类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开设,培养具有旅游管理国际化视野及专业知识、能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开设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旅游学概论、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实务、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选)修课程。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规划与策划机构、旅游地产、旅游商务、旅游广告与营销策划、旅游度假区、世界遗产地、主题公园、旅行社等企业工作,或继续攻读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学位,或出国深造。酒店管理专业:本专业为满足华南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高星级酒店业快速发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开设,培养具有国际酒店接待业服务理念和专业知识、能胜任国际酒店接待业服务、运营及管理的专业人才。开设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旅游学概论、国际酒店经营管理、国际酒店管理信息系统、高星级酒店房务管理、高星级酒店餐饮管理、酒店与餐饮英语、国际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国际酒店财务管理、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酒店营销策划与市场推广、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选)修课程。毕业生能够胜任国际连锁酒店集团及高星级酒店管理公司各项服务、运营及管理工作,也可以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策划及规划咨询公司、各类旅游度假区、国际连锁餐饮企业等工作,或继续攻读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生学位,或出国深造。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专业为满足华南地区特别是珠三角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于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开设,培养具有熟悉国际会展业运营规则、擅长各类会展及节事活动策划与组织、能胜任会展经营管理工作的策划师、营销师、项目经理等专业人才。开设管理学原理、西方经济学、会计学、会展概论、会展英语、会展策划与营销、节事庆典策划与组织、场馆管理与服务、会展展示设计、会展项目管理、会展信息管理系统等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选)修课程。毕业生能够胜任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专业组织、会展服务公司、会展场馆、会议中心、演艺公司、节庆礼仪公司、会展物流公司等从事会展策划、公关、设计、制作、现场运营管理工作,亦可在各类企业机构的市场推广、营销传播、活动策划等部门工作,部分学生可从事与事件、会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或继续攻读旅游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学位,或出国深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8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成立于1999年12月,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9月的华南师范学院体育系,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体育系之一。1963年合并到广州体育学院,1968年合并回华南师范学院(当时为广东师范学院)。1975年广州体育学院复办,华师大体育系再次合并。1982年华师大体育系再次复办。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科于1997年进入国家“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行列,并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连续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是国内唯一连续三期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体育学科。体育学科现有正式在编教职员工121名,专任教师97名,教授31名,副教授38名,博士生导师21名(包括外聘4名),硕士生导师54名(包括外聘4名)。其中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师德标兵、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由广东省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发展至今,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前身为1946年8月创办的广东省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2000年,外语系与大学英语部合并,组建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翻译系和大学英语部,开设有英语、日语和俄语3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英语师范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英语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名单。建设成果外文学院研究生教育坚持前沿性、拓展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思想,已形成“英语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语言学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及“文学、文化与翻译研究”等三个稳定的发展方向。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还是广东省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广东兵库日语教育中心所在地。学术交流外文学院非常重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学术交流,除派出代表外出交流学习外、还经常邀请在外国语言文化的研究方面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到学院来讲学,作报告。近几年,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知名学府的外语专家、教授,如束定芳、黄国文、王蔷、桂诗春、钱冠莲、何自然、王处明、徐盛桓、孙宪辉等都曾到该院讲学。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本院系有教职员工145人,其中专任教师129人,为外文学院在校学生授课的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专任教师共53人。现有三位博士生导师:语料库语言学博士何安平教授、认知心理学博士周榕教授以及长期从事句法学、语义学研究的梁锦祥教授。省级先进教师2人和重点培养教师2人。何广铿教授于2001年和2002年被全国学位与研究生经验发展中心聘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命题专家;何安平教授2001年获得“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伍小龙教授2000年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三等奖;何恒幸教授和孙兵副教授是“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教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6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于2005年。1933年,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创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并设立文史学系。1935年3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更名勷勤大学教育学院。1938年9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1939年9月,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改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设有中国文学系。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更名广东省文理学院。1951年6月,在广东省文理学院基础上加入中山大学师范学院、私立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中国文学系易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先后有南方大学俄文系、岭南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广西大学教育系等数家大学相关院系并入华南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为最早成立的四个本科学系之一。1970年11月,华南师范学院改称广东师范学院。1977年11月,广东师范学院恢复原名华南师范学院。1970-1978年暨南大学停办期间,其中文系曾归入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82年10月,华南师范学院易名华南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中国语言文学系一直是传统优势学科之一。2000年,中文系与历史系合并组建为人文学院。2005年,学校成立文学院,并由石牌校区整体迁至大学城校区。文学院历史悠久,学术积累深厚。老一辈知名学者康白情、李镜池、吴三立、廖苾光、吴剑青、张为纲、梁猷刚、黄如文、廖子东、李育中等开创并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经过几代学者的薪火相传,文学院得到健康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学科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已形成了学风扎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发展态势。1979年汉语史、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开始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1981年获批全国第一批硕士点;2000年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以中国语言文学为主要依托学科的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获批全国第一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还获批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获批第九轮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并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行列。文学院目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系、编辑出版学系三个本科学系。本科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中英文秘书方向,非师范类)、编辑出版学(非师范类)、汉语言学(非师范类)4个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师范类)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教师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拥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近年来,文学院坚持立足岭南,面向全国及海外,服务基础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积极培养创新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素质过硬,多次获得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全国微课教学大赛、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比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文学创作大赛等方面的一等奖。文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巨大。共有在编在岗教师94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专家1人,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4人,校级培养对象3人。一批教师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重要学术影响,另有多位教师在相关学术团体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文学院拥有多个省级、校级研究平台,设有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另有商周金文研究中心、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中心、清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微文化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跨界文学研究中心、冼夫人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级科研机构。学院教师近年来科研成果丰富,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语文》《外国文学评论》《历史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2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项成果入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文学院近年来大力加强国际化、信息化建设,累计派出教师30多人次赴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知名大学与科研机构留学或访问研究,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工作坊,社会影响显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一、历史与概况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由早年留学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老一辈心理学家阮镜清(1905-1993)教授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之后在他的带领下涌现出了肖前瑛、沈家鲜、许尚侠等一批优秀的心理学家,在教育心理、发展心理、实验心理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心理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981年获批心理学专业硕士点,1982年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原教育系设置了心理学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心理学专业本科生。1984年教育心理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1985年12月经原广东省高教局批准成立心理学系。1999年12月心理学系与学校原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合并组建了教育科学学院,下辖与心理学科相关的二级机构包括心理系、应用心理系、人力资源研究所和心理应用研究中心。2012年7月心理学科重新组建,成立了心理学院。现心理学院包括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人力资源管理与心理测评系、心理应用研究中心等二级机构。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从老一辈心理学家的开山铺路到最近30年的阔步前行,我校心理学科的学科与专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1986年教育心理学首批获批广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通过国家立项成为华南师范大学“211工程”3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1999年被确定为广东省15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并获批设立首批广东省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2002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获批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心理学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心理学本科专业被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名牌专业,2006年心理学科获批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实验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心理学界第一个),2010年心理健康与认知科学实验室获批“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12年心理学一级学科获批广东省第一层次建设攀峰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广东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心理与行为科学学科群”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0年受广东省政府委托设立“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受广州市政府委托设立“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2015年教育部在我院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广东省心理学会”也均挂靠于我校心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在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均排全国第三名,在2012年全国“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中,心理学科“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在全国人文社科大类100多个项目排名前四名(3.36%),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我校心理学科与北师大心理学科、北京大学心理学科并列被评为A+,2017年、2018年心理学科在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均位居第二。回顾过去,硕果累累,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砥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内涵式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心理学科、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二、师资队伍学院现共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任教师58人,教授31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25人,硕士生导师48人。博士学位获得者57人,在国外、境外(香港)获得博士学位或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者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与“青年珠江学者”共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5人。2018年心理学科团队获批国家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已形成由国内著名学者领头、知名学者为中坚力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学者为后备军的梯队式结构,拥有一支实力雄厚、梯队整齐、具有高度协作精神、生机勃发的学科队伍。学院学科带头人莫雷教授,历任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心理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0年)(由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联合组织),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2011年获得广东省首批“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2018年获中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莫雷教授主持完成和在研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委托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四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三百篇,2010、2011年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连续发表系列论文3篇(其中两篇第一作者),科研成果获全国和省部级一等奖等15项。已培养博士60余名,硕士百余名,所培养的博士王穗苹、王瑞明分别获2002年、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一层次学术梯队中,刘鸣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前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郑雪教授、张敏强教授、温忠麟教授、申荷永教授等都是国内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们都担任了中国心理学会理事或下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第二梯队的成员中,郑希付教授、王穗苹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博)、张卫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何先友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范方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黄瑞旺教授、陈俊教授、刘志雅教授、王玲教授、刘学兰教授、王才康教授、田丽丽教授等,均有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三梯队中,陈骐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全国优博)、孟明教授(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瑞明教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全国优博)、丁玉珑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王凌教授、陈琦教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梅磊磊教授(全国优博)、秦鹏民教授(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马宁教授、张喜淋教授、陈娟教授、曲琛教授、陆爱桃教授等青年教师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科学研究当前学院和学科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向:学习认知过程与智力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心理健康维护与国民心理素质提升研究,脑认知与情绪障碍发生机制及干预研究,认知与健康素质互联网测评大数据研究。学院一贯以科学研究为“立身之本”,注重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近年来无论是科研项目、学术论著,还是科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快速和可持续的发展。(1)科研项目2013-2017年的五年里,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5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本43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6项(含1项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138项;横向或委托项目43项(其中横向项目29项)。获批研究经费共计5700余万元。2018年又新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项目2项。(2)科研成果2013-2017年间出版学术著作51部(第一单位),以第一单位在CS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59篇,其中《心理学报》82篇,曾在《心理学报》发表论文数量多年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372篇(第一单位),其中在《PNAS》、《JournalofNeuroscience》、《CerebralCortex》等高影响因子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系列论文。2013-2017年在JournalofNeuroscience、CerebralCortex、TrendsinCognitiveScience等发表的10篇代表性论文,平均影响因子9.96。莫雷教授2010、2011年连续两年以第一作者在PNAS发表系列论文,温忠麟教授的论文他引频次连续三年在全国心理学类期刊论文中排名第一。(3)科研获奖在2013-2017年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2项,其中包括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2015年,该届唯一的心理学一等奖)、二等奖1项(2015年),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2016)。自2005年广东省设立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以来连续每次都获得该奖项一等奖(2005:莫雷;2007:温忠麟;2009:张积家;2011:王穗苹;2013:范方;2015:莫雷,陈琦;2017:温忠麟,攸佳宁)。四、人才培养本学院和学科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通过立足国际前沿、立足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研究,培养高质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1个。(1)培养规模在本科教学层面,每年招收心理学专业基地班、心理学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方向等本科生120人。研究生层面,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200人左右,在职兼读研究生200人左右。其中,从1994年至今每年在澳门招收在职兼读研究生40-60人,2009年起至今每年在台湾招收在职兼读硕博士研究生20-30人。为进一步更好地服务社会、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分别与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南方人才市场建成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培养成效继2002年王穗苹的学位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后,2011年王瑞明的学位论文再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以第一作者在SCI、SSCI发表的论文30篇左右,在《心理学报》发表的论文20篇左右,在C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百篇。2010届博士生朱祖德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认知神经科学权威刊物《NeuroImage》(影响因子6.817)上发表论文。2011届博士生徐贵平作为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刊物《PNAS》(影响因子10.591)上发表论文。2012届博士生李董平以第二作者在PsychologicalBulletin(影响因子14.457)以华师为唯一作者单位发表论文,这是国内学者首次以主要学者在这个刊物上发表论文。2015届博士毕业生黄赛第一作者在JournalofNeuroscience(IF:7.869)发表论文,冯刚毅第一作者在CerebralCortex(IF:8.665)发表论文。本学科培养出了莫雷(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原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鸣(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陈中永(原内蒙古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陈哲(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发展系系主任)、陈静(汉城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奥运史上第一个乒乓球女单冠军)、陈绿平(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江南(原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原恒大集团副总裁、原恒大皇马足球学校执行校长)、李雅林(省委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范中杰(肇庆市市长)、林日团(珠海市教育局局长)等杰出人才。五、条件建设(1)条件概况本学院和学科的学科用房从原来的约30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平方米,拥有一栋独立的心理学院大楼,另外,还有磁共振实验中心约1500平方米。(2)实验室建设学校投入经费2000万购置3T核磁共振系统,建立了核磁共振实验室(fMRI),推动本学科的研究向认知神经科学的纵深迈进。同时,研发心理应用技能实训平台,在全国开创系统地培养应用能力的新途径。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实验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目前,本学院已经拥有:磁共振实验室、ERP脑电实验室、脑损伤与认知障碍实验室(合作)、眼动仪系统认知实验室、E-Prime系统学习与认知团体、个体实验室、语音分析实验室、近红外光学成像实验室、生物反馈与心理训练实验室、心理测评实验室、行为观察与监控实验室、用户体验实验室、睡眠心理实验室等,以及新一代的眼动仪、脑电仪、rTMS、tDCS、生理多导仪等仪器和设备。六、社会服务长期以来,本学院和学科始终注重根据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应用研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服务于国家尤其是广东省的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选介如下:(1)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与研究,成为广东省抗震救灾的一面旗帜本学科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6天,即受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组织专业队伍到汶川地区进行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工作。我们发挥专业优势,根据心理援助的需要开展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心理援助工作,在一线灾区建立了四个工作站,共派出23批300多人次参与援助工作,连续坚持了三年,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数十家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台播出长达数十分钟的专题报道。我们代表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省高校唯一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在全省表彰大会上报告了先进事迹,并在全省各地巡回报告;学科成员6人被评为教育部、广东省抗震救灾优秀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党和国家领导人顾秀莲、陈至立到本学科心理援助工作站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结合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我们接受并完成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灾后心理评估及干预体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为依托成立了“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并委托本学科研制“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案”。(2)全面推进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影响全国的“广东模式”自2001年以来,本学科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承担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业务指导与研究工作,创新性地搭建了科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平台”,即行政推动、高校指导、基层执行的“三结合”协同联动平台,解决管理机制问题;检查督导、科研引领、典型示范的“三途径”全面促进平台,解决全面普及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B-A“三级提升”专业发展平台,解决师资短缺及专业发展问题。至2018年12月,培训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多万人次,建立了24所国家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204所省级特色学校和182所省级示范学校。200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广东省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研讨会”,对本学科在指导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形成的“广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2010年,心理学科科作为唯一单位承担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的首批“国培计划”。2015年,全国唯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我校挂牌,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司长亲自授牌,中心成立后接受多项教育部重大委托项目。2017年,此项工作的研究成果《“双系统三平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建与实施》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育成果特等奖,2018年更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服务高考改革,探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题库建设道路2017年9月,教育考试国家题库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分中心落户我校。该中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牵头,协同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和华南师范大学,主要依托我院莫雷教授和张敏强教授等专家,本着“协同研究、优势互补、集智聚力、创新示范”的原则,探索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题库建设道路。中心主持多项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高考的研究项目,为高考改革作出积极贡献。(4)面向广东,全方位推进民众心理和谐与危机干预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了“一个平台,三个促进中心”,在各个领域开展了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工作,促进了地方和谐社会的构建。完成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灾后心理评估及干预体系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得到广东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有关领导、专家的高度赞扬,广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当即决定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为依托建设“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援助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并委托本学科研制“广东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预案”,构建国民心理危机实时监测与紧急干预平台。受广州市委宣传部委托,建立“幸福广州心理服务与辅导基地”,在多个街道设立“幸福聊天室”,每周派出基地专家值班,形成了社区心理服务的工作模式。关于广州居民幸福感的调查获得2017年广州蓝皮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该项工作为建设幸福广东做出贡献,媒体广泛报道,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5)积极实现成果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本学科设计和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语言障碍诊治系统”,经临床试验进入产业化,有效地促进语言障碍的康复治疗。目前已在全国186家大医院使用,产值达2200万元(2009)。201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了心理诊断训练仪、心理咨询训练仪、心理治疗训练仪、团体辅导训练仪和心理测评训练仪5套心理应用技能实训的教学实验设备,在全国率先开创通过实验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新途径。产品研发的关键技术于2017年获批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410064706.4),产品已在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在20余所高校中得到推广应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4.40万

    ]
  •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19年8月,由华南师范大学原公共管理学院的行政管理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系,以及原政治与行政学院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系重新整合而成。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6人,副教授21人,讲师17人,青年英才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9人,中青年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学院现有四个系级教学科研单位,分别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行政管理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和管理科学系,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管理科学四个本科专业。学院学科发展完善,学科点齐全,现有政治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经济与管理、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MEM)、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硕士四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院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67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25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77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18人,全日制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研究生47人,其他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共计291人,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现有广东省人大代表监督工作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与社会融合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亚太区域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和校级科研平台。学院教师科研能力强,在学校认定的A类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7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00多部,获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0多项。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现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韩国的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并主持召开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学院十分注重社会服务,现有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公务员培训和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中心等高端培训机构,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8.40万

    ]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简称:华南师大 地区: 广东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5.40~18.00万 班型:集中班、周末班 类型:师范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华南师范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