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大连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 简称:大连理工
  • 地区: 辽宁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3~3年
  • 学费:¥3.80~28.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源于1954年创建的铸造专业和1958年创建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84年成立材料工程系,2005年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兼职院士1人,教授38人,副教授38人,讲师6人;特聘研究员1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师6人。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科研能力的优秀人才。现有在校本科生763人,硕士研究生271人,博士研究生177人,其中国外留学生14人。近五年有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2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多年来我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量优秀毕业生,改革开放后的杰出代表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万立骏院士,东京工业大学金属材料系史蹟教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材料与冶金系陈卫星教授,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以及朱敏、任忠鸣、牛焱、韩晓东、马秀良、赵永好等1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合理。铸造专业和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81年首批获准设立硕士点,1984年和1991年获准设立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0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现有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表面工程、高分子材料、材料连接技术、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2006年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2007年获批辽宁省一级重点学科。现有材料物理、金属材料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功能材料4个本科专业,其中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设有日语强化班,由中日双方师资协同授课。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5年成为辽宁省本科教学示范基地,2009年批准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全国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辽宁省专业综合评价中,金属材料工程和材料物理专业均排名第一。2012年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排名23/98。学院科研实力强,成果丰硕。学院设有高性能材料加工成形新技术、新能源及功能材料设计与表征、重大工程表面技术、先进连接技术及材料4个科研平台(下设15个研究实验室)和1个材料测试分析中心(校级),依托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太阳能光伏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先进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凝固控制与数字化制备技术、辽宁省能源材料及器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五年,学院承担了国家“973”、“863”和国家科技支撑、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其它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军工预研等多项课题,承接了大量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开发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省部级鉴定成果14项,成果转化18项;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90多项,其中获准50多项;发表被三大检索机构收录的论文1600多篇,其中SCI600多篇,EI700多篇,ISTP100多篇;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5000万元。大连理工大学材料测试分析中心现有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24台大型设备,总价值5000万元,为全校和社会提供服务。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承担材料、机械、能动、化机、船舶、航空航天、汽车、创新等学院本科实验教学任务,2009年获批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正在组织申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1949年建校初期时成立电讯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著名电子通信工程专家毕德显院士任两系系主任。1952年全国高校调整,电讯工程系调到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电机工程系调到东北工学院。1956年,成立机电系并以全国著名控制理论学者王众托院士为首成立了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960年重建无线电工程系,1980年无线电工程系更名为电子工程系,1981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94年成立自动化系。1997年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三系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学校于1991年创办电磁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2009年12月12日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整合组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目前学部下设六院三中心,即电气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辽宁省信息技术实验中心、辽宁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学部现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7个硕士点。学部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年龄结构合理。学部现有教职工280人,其中包括教授86人,博士生导师89人,副教授97人,国家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优青2人。近三年来,学部已经完成和正在承担来自国家、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科研项目百余项,其中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课题等。学部近三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130余项,软件著作权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0部,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奖励22项。这些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学部现有在校本科生2866人,硕士研究生896人和博士研究生441人。经过学部的悉心培养,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部毕业生适应面广,深造和求职的选择余地很大,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他们已在国家行政机构、科研院所、企事业等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每年都有优秀本科生保送到国家“985”高校和中科院读研究生,受到兄弟院校的好评。学部积极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联系,追踪信息领域的发展潮流,先后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多所大学联合办学,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和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对国家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将以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把握发展机遇,迎接时代挑战,凝心聚力,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为建设一流学部而努力拼搏,为创造大连理工大学新辉煌而奋勇向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学院历史悠久,底蕴雄厚化工学院是我国高端化工人才培养的摇篮,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化工领域唯一的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和工程学两个学科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学院目前下设9个系: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化学工艺系、材料化工系、催化化学与工程系、化工机械与安全系、药学系、高分子材料系、精细化工系;1个分院:盘锦分院;3个中心:化学分析测试中心、基础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化工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已从传统化工优势领域,拓展到智能材料、先进能源、安全工程、生物医学等新兴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院建设有国内一流的化学、化工学科群化工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化工学院,历史底蕴深厚,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历次国家评估中均名列前茅。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5个;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1个;1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22个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以学科交叉为特色,引领行业科技创新,致力解决能源、材料、信息、环境、健康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屡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目前正大力开展新工科建设,以绿色、智能、大数据理念为特征,前景广阔。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化工学院具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目前有在职教职工458人。主校区教职工409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43人,教授级高工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3人,讲师(助理研究员)23人;盘锦分院4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0人,讲师6人。在站博士后97人。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站65人,化学站28人,安全科学与工程站4人。有国家、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8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有特种高分子材料专家蹇锡高院士、智能光学材料专家彭孝军院士、生物医学探针专家EnginU.AKKAYA院士等学术大师,有生态染料专家张淑芬教授、膜科学与工程专家贺高红教授等领军人才;中青年教师中有国家“杰青”8位、“优青”8位、“长江学者”7位、国家教学名师3人、宝钢教育奖获得者20人。学院同时建有国家级工科化学、化工两个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罕见。全院教职工多达400余人,规模国内外最大。学院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创新平台学院拥有“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石油化工爆炸机理与安全泄放技术科技研发平台”,“科技部大连气波制冷研究推广中心”,“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分子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能源材料化工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化工资源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低碳资源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技术与装备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烟气余热利用装备防腐蚀工程实验室”,“辽宁绿色化学化工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技术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及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水化学与水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硼镁资源化工与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中心,还拥有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两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即“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精细化工创新引智基地”。学院现有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科研创新团队3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5个,校科研创新团队4个。学院拥有“基础化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工-华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大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工-抚顺石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15个省部级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教学成果奖13项。学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化工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4个(生物化工二级学科点在生物工程学院);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10个;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1416人,博士研究生700人。盘锦校区硕士研究生148人。研究生培养中,学院围绕着将学科强、高端人才多的突出优势转化为科研育人的优势,坚持发挥“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涵育一流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尊师重教、敬业爱生、和谐互助”的良好导学文化和浓郁的学术科研氛围,广大研究生在一流的学术环境中中不断坚定学术志向、塑造科学精神、提升科研本领。在研究性论文发表(影响因子)、全国科技竞赛、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中评审等活动中,屡创佳绩。本科生培养:学院现有本科生2322人。盘锦校区本科生1252人。学院将人才培养定位与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密切关联,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突出创新”为办学理念,贯彻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办学目标和“高水平、研究型、有特色、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面推进,坚持理工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发展之路,培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在化工、化学、制药、过程装备等领域从事生产、管理、设计、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通过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国际班、化工与制药类创新实验班、新工科创新实践班等,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开发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精英人才。学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化工人才的知名高地国际化人才培养: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国际班建设为牵引,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的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机制,定期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学习或交流;在学院层面上跨专业方向全面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本着“突出创新、强化工程实践、尊重个性”的原则,依托学院优质教学科研资源,通过开设化工与制药类创新实验班和各类创新实践强化班、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组织科技竞赛等,挖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态势和新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传统学科导向的培养理念向成果导向的人才培养转变;推进化工人才培养内外部环境协同,推进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融合。学院广泛加强和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学院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奥地利、韩国等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或公司建立了实质性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交流关系,定期选派优秀的研究生、本科生出国学习和交流、全额资助表现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进去。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超分子化学与催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简称“111计划”)“功能超分子与纳米材料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精细化工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学院高水平的国际化办学进程。学院聘请了包含土耳其EnginU.AKKAYA院士在内的多名外籍教师。还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学者来校进行讲学交流。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宾州州立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日本东北大学等多家单位分别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学院十分重视人文关怀和文化建设学院秉承“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以“化育臻善,工于至诚”为院训,提倡“以创新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传承大工红色基因。学院多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学院将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地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专业优质资源的建设、进一步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整合创新,重内涵发展,提升质量文化,再创辉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系)成立70年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宗旨,秉承“明德格物,博学笃行”院训,以“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培养一流精英人才、建设一流科研平台、创办世界一流学院”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已成为我校最具实力、最有特色的学院之一,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机械工程系与学校同龄,是我校最早设立的8个系之一。1949年,大连理工大学(时为大连工学院)建校时,即成立了机械工程系。1999年,由原机械工程系整合模具研究所和工程训练中心,成立机械工程学院。学院是我校体量最大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师生员工总计3231人,包括教职工221人,学生2989人(本科生1520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45人、博士研究生297人、非全日制工程硕士297人,在站博士后21人)。学院设有7个研究所、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教研室。“机械工程”是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排名最好的学科之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机械工程”学科进入A档(2%~5%),为我校两个A档学科之一。学院建成了一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中,有教授62人、教授级高工2人、副教授67人、高级工程师11人。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人才荣誉或称号30余人次,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万人计划获得者4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1人、973首席科学家3人、青年长江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青年科技人才5人、洪堡学者1人等。学院以培养学术引领者、社会领导者、行业领军者、工程领创者为目标,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了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70年来,学院培养毕业学生合计27357人,其中本科毕业生21316人、硕士毕业生5103人、博士毕业生832人、培养博士后106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尉健行,原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徐性初、申长雨,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郭东明,原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润峰、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许宪平等,均为学院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学院本科人才培养基础雄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含日语强化、国际版、创新实验班)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连续两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成3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共编写出版教材26部,其中国家“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10部,《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图》等教材国内影响力极大。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实力强。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微机电工程、工业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9个硕土点学科。现有博士生导师74人。学院科研工作成就斐然,在高性能制造、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微纳制造、制造过程测量与控制、重大装备设计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承担了国家973项目(首席单位),国家973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任务,2018年科研经费近1亿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其中牵头获得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获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构件高质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获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关联面形约束的大型复杂曲面加工技术与装备”获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压电石英现代测试理论、方法、系列化新型测量仪及其应用”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众多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制造装备、工程机械等领域的研究所和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助力“长五”飞天、C919国产大飞机首飞、“玉兔”登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学院科研基地建设成绩显著。牵头获批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连续两次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评估中排名工程领域第一。还建有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模塑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数字化设计与智能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起重机械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基础教学部暨交叉科学研究院(筹)由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学、机械设计和工程训练等学科方向组成。承担校区本科生、研究生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工电子、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工程训练等公共基础课程及相关的实验教学任务。开展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机械设计等学科和这些学科之间以及它们与科学、工程和经济领域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招收、培养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金融数学、计算物理、光学、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设计及理论等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并将合作指导研究生从事交叉学科研究。基础教学部暨交叉科学研究院(筹)设有计算与应用数学研究所、计算与应用物理研究所、信息与电子科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数学教学中心、物理教学中心、电工电子教学中心、工程制图与机械设计教学中心等教学机构,以及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微机室与语音室等实验平台。系所(中心)设置▲计算与应用数学研究所从事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方面研究,招收数学各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并将与物理、计算机、信息、电子、石油、化工、海洋、生物、医药、经济、管理与金融等学科教授联合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依托计算与应用数学研究所,设立数学教学中心,承担校区本科生、研究生数学公共课教学和数学各专业研究生教学任务。▲计算与应用物理研究所计算与应用物理研究所设有“大学物理教学研究中心”和“物理实验中心”。承担盘锦校区本科生和研究生物理学、物理实验(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任务。计算与应用物理研究所将建立计算工作站,开展有关光谱系列量子物理化学计算研究,给予光谱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信息与电子科学研究所针对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中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主题,将信息与电子科学向各领域渗透,进行多学科相互交叉,解决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挖掘、分析和使用中关键问题。▲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以开拓学生工程视野为起点,以加强学生实践技能锻炼为手段,以提供利于学生构想现实化的技术平台为支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实现综合型人材培养的目标。中心工作总体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完成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服务功能,二是构建面向学科的创新创造支撑平台和运行机制,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三是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学科开展科学研究、仪器设备开发,利用资源优势,教学相长,促进学科发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80万

    ]
  • 建设工程学部是由建校初期的土木工程系(1949-1955年)发展而来的,先后经历了水利工程系(1955-1985年)、土木工程系(1985-1996年,扩建)、土木建筑学院(1996-2002年)、土木水利学院(2002-2009年)。2009年9月组建为建设工程学部至今。建设工程学部下设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建设管理系和深海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7个硕士学科点,8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结构工程),2个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水利工程);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安全监测与控制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水科学与水利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土木水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工程防灾减灾协同创新中心)。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均为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部拥有结构合理、人才众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总数为285人,包括教授92人、副教授105人、教授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6人;两院院士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人,辽宁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8人,博士生导师99人。在校学生为352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32人,硕士研究生1244人,本科生1749人。学部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几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签订了本科生“2+2”联合培养协议。聘请海外知名学者16人为学部的海天学者、客座教授。2016年长期出国(境)访问进修28人,短期出国(境)参加国际会议及学术访问346人次,邀请外国学者50余人次来学部访问交流。学部具有先进、配套的实验室群和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承担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和省部级重点基金项目,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6项。目前,建设工程学部正以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秉承“厚德和物,勤学创新”的学部精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第一方阵的领军大学、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大连工学院建校初期土木系建筑工程专业组,1952年至1953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规模调整,建筑工程专业组调出与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合并,大连工学院停办建筑工程专业。1983年,学校向教育部申报重建建筑学专业,很快得到批准,于1984年10月正式成立建筑工程系。建系初期,学校聘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院士兼任系主任,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如汪坦、童鹤岭、车世光、聂兰生、刘先觉先后来系里兼课,为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6年,学校成立土木建筑学院,含建筑系与土木系。2002年7月,建筑与艺术学院成立,下设建筑系与艺术系。2009年学院成立城市规划系,2011年成立工业设计系。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雕塑、工业设计六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专业是国家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省本科示范性专业,并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优秀评估;城市规划专业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优秀评估。学院拥有建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为辽宁省重点学科;拥有美术学、设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美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学院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第三轮学科评估,建筑学排名第9位,城乡规划学排名第17位。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建筑学为龙头、兼顾工程技术与人文艺术的多学科专业平台。学院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骨干教师均毕业于国内外著名大学。学院治学严谨,学风优良。教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开拓国际化培养新途径,与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多所高校有紧密的教学往来,每年选派多名本科生到国内外著名高校交换学习。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院教学管理严格、标准、规范,艺术氛围浓厚,通过大量丰富的艺术活动,拓展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和视野。现有在校本科生937人,硕士研究生284人,博士研究生58人;另有建筑学工程硕士87人。30余年来,已为社会培育了近3000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设计部门、高校、科研、技术管理部门的骨干力量和高级技术人才,受到用人部门的好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重要科研项目,并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为了营造和活跃学术氛围,学院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院作学术报告,并组织本系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学院与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学术机构与建筑研究机构等开展了大量的学术交流,互派学者访问讲学,并进行卓有成效的科研工作。通过与意大利、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高校合作的国际工作坊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学院有完备的教学与科研设施,包括图书资料室、专用专业教室、建筑物理实验室、模型实验室、城市规划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室、材料与构造展示室、多功能展厅、绘画教室等。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艺术实验室建成,包括陶艺、艺术造型、光色艺术、印刷、纸艺、艺术摄影、数字艺术等实验室,为学院艺术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平台。学院秉承大工优良校风,保持自身的办学特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速学科建设发展,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建筑艺术教育,探索建筑学科与艺术学科发展的合理结构,努力建成与国际接轨、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建筑艺术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5.40万

    ]
  • 经济管理学院下设9个研究所、3个教育教学实验中心和7个行政办公室,建设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六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以及国内最大的管理案例共享平台。经济管理学院学科领域横跨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3个学科门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形成鲜明特色,教学科研成果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学院拥有一支院士领衔,长江、杰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优青等名师荟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国内高校率先管理案例教学方法,是中国管理案例教学法的先锋。在2017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学科同时获得A-的评价,是中国国内拥有两个A级管理学科的6所商学院之一。在2018年的专业学位评估中,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项目获得A档评价,位居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前7%的梯队。在2019年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学院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两个本科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经济管理学院努力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是校内留学生最多的单位之一。学院已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合作研究与合作办学等广泛的合作关系,是亚太商学院组织(AAPBS)会员单位。经济管理学院一直将国际和国内认证作为事业发展和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和载体,2015年2月,通过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家获得国际顶级商学院组织认证的商学院;2016年6月,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CAMEA)认证;2018年3月,通过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EQUIS)国际认证,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8所同时通过ACE三大国际国内顶级认证的商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0.00万

    ]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成立于2010年10月11日,学部下设中文系、新闻与传播学系、公共管理系、法律系、哲学系、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艺术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有挂靠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拥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985校级平台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交叉性平台。学部现拥有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学、哲学5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实行大类招生,二年级开始按照“志愿优先,成绩排序”原则实施专业分流);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教育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哲学、法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以及区域经济学、科学学与科技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非全日制专业硕士(MPA)、新闻与传播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部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截止2019年9月)现有教职工149人,教授38人、副教授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7人。学部现有学生1558人,其中研究生468人,MPA硕士472人,本科生618人。学部目前已同柏林理工大学、斯图加特大学、柏林洪堡大学、联邦国防军大学、美国克莱姆森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德雷塞尔大学,以及澳大利亚、荷兰和印度等国的相关机构,建立起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学部将以“保优势,入主流,强特色,出精品”的总体思路,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学科汇聚力,为打造基础雄厚的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称的、优势和特色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群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0年,是大连理工大学直属的学院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学院坐落在大连理工大学开发区校区,校园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备先进、办学条件一流。学院具有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培养层次,拥有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有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2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600余人,软件工程专业于2015年顺利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国仅2所),2018年顺利通过复评。软件工程学科作为大连理工大学“高水平实力”学科重点建设,并入选辽宁省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在2017年、2018年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均位列前10%。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近五年,累计承担各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6项,国防类项目5项等;发表学术论文69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30余篇,国际公认顶级A类期刊/会议150余篇。于2017年、2018年承办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受到国际、国内相关领域广泛关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2名,其中正高级16人,副高级23人,博士生导师1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兼)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国家“香江学者”计划1人,5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术背景。同时学院拥有校聘海外学术大师2人,海天学者21人,兼职教授18人(其中两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院士1人),已形成一支以高端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坚持以培养精英型软件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积极打造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协调发展。全院师生员工正在不懈奋斗,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高端交叉学科和应用技术研究基地、高端科学技术成果孵化和转化基地、高端国际人才培养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00万

    ]
  • 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2019年3月,其前身是成立于2010年的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隶属于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生物相关学科发展历史悠久,从1985年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立生物化工方向,到1997年获得生物化工二级学科博士点;从最初的单纯生物发酵与分离工艺的工程化研究发展到与生物学、医学等研究领域的不断交叉与融合;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从分子水平上基于生物学原理进行创造和设计,并紧密结合工程学的技术手段,大规模生产出人类所需各种产品的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融合互生的学科特质。2018年,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国家首批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从此学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学院现有专职教师5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高工29人,讲师8人。其中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3人、星海青千2人、星海优青2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1人、辽宁省创新团队2个,聘请兼职院士3人,兼职杰青4人,兼职产业大千人2人。从前沿科学研究到成果转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近5年,学院承担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973”、“863”、国家自然科学等各类纵向课题90余项,产业化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6000万元。产出了一系列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713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23项,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生物学/生物化学持续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学院具有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平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本硕博各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拥有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化工、化学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其中,生物化工为国家重点学科。共享生物医学工程与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分子识别与成像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蛋白质修饰与疾病发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噬菌体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校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辽宁省高校生物工程骨干青年教师培训基地等一系列省部级平台,有力支撑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学院目前有各类学生总数500余人,其中各类研究生约300人。生物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在最近一次(2013年)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中名列第一,也是辽宁省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学院拥有先进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及实验条件,在国内外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在各级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及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高地。我们热诚期盼海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助力,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各地的莘莘学子,也期待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真诚合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始建于大连理工大学建校初期,前身为承担全校公共外语教学的俄文教研组;1985年成立外语系,建立英语专业,2001年建立日语专业,获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外语系改建为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得翻译专业硕士学位(MTI)授予权;2012年建立翻译专业;2013年建立俄语专业。外国语学院下设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翻译系、研究生教研部、大学英语教研部等6个教学单位;典籍翻译研究所、欧美文学研究所、语言与认知研究所、日本学研究所、语用学研究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另设中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外语教育实践基地(外语实践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外国语学院现拥有一支由国内外教师组成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现有教职工115人(教师107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2人,讲师27人,另有国内外客座和兼职教授16人,30名外籍教师。现有本科生364人,研究生192人。近十年来,出版译著30余本、教材100余部,发表SSCI、EI、CSSCI检索文章150多篇,学院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4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外语教育专项项目3项。学院现已形成文学与哲学、语言与认知、语用语篇分析、典籍翻译、日本问题研究5个领域的研究优势。外国语学院目前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建立了一批联合研究项目,拓宽并加深了对外合作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使得学院的科研得以更好更直接地与国际前沿接轨。面对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将自身的发展定位于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全面发展,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学校发展为使命,通过高水平的外国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培养外国语言文学文化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努力使外国语学院的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在国内外获得更高声誉。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为尽快满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支持相关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通知,在全国支持9所高校建设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支持17所高校筹建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专门培养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大连理工大学是17所筹建高校之一,也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筹建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学院现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国家本科教学工程改革专业、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在2013年辽宁省本科教学评估中同专业排名第一。“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教育部特色专业、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辽宁省工程人才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学院拥有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博士、硕士授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工学博士、硕士授予权,同时拥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集成电路工程”的授予权。大工微电子学院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大连),大连理工大学——IMEC创研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辽宁省“集成电路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公共平台”等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平台,以及以Intel赠送的八寸线(原值4400万美金)为核心的大连半导体技术学院,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碳化硅材料为代表)光电子-电力电子器件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大连光电技术研发中心等半导体工艺平台。学院现有教职工31人,23名专任教师中,正高级7人,副高级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人,国家“香江学者”计划1人。学院有海天学者1人、企业兼职教师等20余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成立于2007年7月22日,由我校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工程力学系、船舶工程学院与具有时代气息、焕发勃勃生机的汽车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整合组建而成,是学校成立的第一个学部,是一种新的学科组织模式。它的成立打破了院系界限,对于整合资源、集成学科群体优势、搭建创新大平台,适应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对于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新型学科、优化学科机构和拓展学科领域;对于实现本科大类招生,培养厚基础、宽专业、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均具有重要意义。现任学部部长为李刚教授,学部党委书记为刘刚教授。学部拥有国家级平台7个,省部平台9个。国家平台: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结构优化理论与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大土木水利工程防灾减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校建设工程学部联合)、橡塑制品成型数值模拟与优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车辆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部级平台:辽宁省先进制造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车辆先进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控制与整车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极地海洋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空天飞行器前沿技术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深海浮动结构工程实验室、辽宁省重大装备先进设计研究平台、辽宁省工程科学计算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学部现有教工260人,本科生1280人,硕士研究生1161,博士研究生500人,博士后16人。拥有一支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带头人,以一大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包括钟万勰、程耿东、申长雨3位中科院院士,俄罗斯外籍院士1人,韩国两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含青年)4人(3个为首席单位)、领军人才4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10人,星海青千4人,教授86人和博士生导师106人。学部拥有“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结构优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与应用”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以及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部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设备条件一流,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及学科发展前沿,针对运载装备先进设计与分析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若干原创性成果,解决了一批重要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近年来,学部年均科研进款总额超1.6个亿,人均科研经费70余万元。新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7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类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一般类项目2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成果鉴定2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简称:大连理工 地区: 辽宁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80~28.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凌工路2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大连理工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