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长安大学 > 招生学院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
  • 简称:长安大
  • 地区: 陕西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 学制:3~3年
  • 学费:¥2.40~7.5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路中段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的一个以材料工程为特色,理、工相结合的学院,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学院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地矿资源等优势学科领域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在交通运输工程材料领域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材料表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5个本科专业,具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材料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2个协同创新平台(交通运输部公路绿色、智能养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交通运输部重交通公路养护材料协同创新平台。
    学院现有教授23人,副教授48人,高级职称教师、实验人员比例占总人数70%以上,形成了“特殊环境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和“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两大创新团队。目前,共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66人,培养的学生已经成长为交通、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研发等行业的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管理者。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普渡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派教师和学生出国(境)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聘请了国内外行业知名学者为研究生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每年均组织参加和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选派部分优秀学生通过校际交流的方式前往美、英、德等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与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校生在“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混凝土设计大赛”等各类全国性竞赛中成绩斐然。
    学院拥有“交通铺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长安大学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和“长安大学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等重点研究平台。近三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级及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由沙爱民教授主持完成的“环保型道路建设与维护技术”课题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华鑫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2011年、2015年度中国公路学会二等奖、201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14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院秉承“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在材料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方面开展了前沿热点和前瞻性探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是以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为特色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地质学(含地球信息科学方向)、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矿物加工工程(含宝玉石学方向)为传统的优势学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新的学科增长点。著名地质学家、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创立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矿床学家汤中立院士和毛景文院士带领下,学院已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家、矿产资源勘查专家、宝玉石企业家和地球信息科学科学家培养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硕士学位点;开办3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业方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地质学为陕西省特色专业。
    学院下设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地质系、矿产系、石油系和珠宝矿加系4个教学系,岩石与矿物学、矿床与地球化学、构造与地质学等9个教研所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基础教学实验室。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联合西北大学),建设的成矿作用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获得陕西省质量监督检验局计量认定,具有岩石、矿物、矿石、油气和地球化学(常量、微量、稀土、同位素)和地质年代学等分析测试能力。建成的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九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承担我校地学实习教学任务;建设的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初具规模,常年对外开放,成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负责建设的长安大学梁山野外实习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质人才野外实践教学训练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的长安大学-延长油矿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并与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陕西地矿总公司、陕西有色集团等多个单位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基地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查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建成了9门省级精品课程与资源共享课程,《认识我们的地球》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并被选为中国大学百门视频公开课之一。
    学院坚持学术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了包括曹军骥、金章东、徐柏青、韩永明、汤艳杰、张栓宏、徐伟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人才。学院坚持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企业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具有承担国家重大资源勘查工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地质学“菁英班”,专业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自本科生开始实行导师制一对一指导培养,为国家公益性地学行业培养崇尚科学事业和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矿物加工工程开设宝玉石学与珠宝鉴定方向,面向国内外培养珠宝知识、技能与市场意识高度融合的现代企业家。
    目前全院在编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级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9人;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99人,有50多位青年教师先后出国深造留学,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提出的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五大构造学说之一,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油气、煤炭、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曾经在上世纪建国初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油气勘探人才,负责编制了1:500万中国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汤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岩体成大矿理论被世界公认,指导发现了包括金川镍矿在内的一批特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目前学院形成了构造地质与区域地质研究、铜镍硫化物成矿与找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油气地质与勘探,每年签订各类科研合同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科学研究引导为国家找到了一批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和多个大型、特大型矿床;学院年均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年均120多篇,近5年来出版专著及教材3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40多项。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与美、英、德、俄、澳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等,目前在我院的外国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20多名。由荷兰王国政府资助、我院与荷兰特温大学ITC学院联合招生硕士、博士超过60余人,已有10余人学成回国。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进行地质类专业本科2+2联合培养方案,促进学院整体水平提高,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和地位。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是以地质学和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为特色的基础性研究型学院,地质学(含地球信息科学方向)、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矿物加工工程(含宝玉石学方向)为传统的优势学科,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为新的学科增长点。著名地质学家、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创立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为学院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矿床学家汤中立院士和毛景文院士带领下,学院已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家、矿产资源勘查专家、宝玉石企业家和地球信息科学科学家培养重要基地之一。
    学院具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1个硕士学位点;开办3个本科专业和7个专业方向,其中资源勘查工程(含油气方向)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地质学为陕西省特色专业。
    学院下设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地质系、矿产系、石油系和珠宝矿加系4个教学系,岩石与矿物学、矿床与地球化学、构造与地质学等9个教研所以及重点实验室和基础教学实验室。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国土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联合西北大学),建设的成矿作用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获得陕西省质量监督检验局计量认定,具有岩石、矿物、矿石、油气和地球化学(常量、微量、稀土、同位素)和地质年代学等分析测试能力。建成的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九个专业教学实验室,承担我校地学实习教学任务;建设的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初具规模,常年对外开放,成为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负责建设的长安大学梁山野外实习基地成为我国西部地质人才野外实践教学训练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的长安大学-延长油矿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并与中国地调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陕西地矿总公司、陕西有色集团等多个单位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基地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查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建成了9门省级精品课程与资源共享课程,《认识我们的地球》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并被选为中国大学百门视频公开课之一。
    学院坚持学术与技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了包括曹军骥、金章东、徐柏青、韩永明、汤艳杰、张栓宏、徐伟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人才。学院坚持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人才培养,其中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联合企业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具有承担国家重大资源勘查工程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合作,联合培养地质学“菁英班”,专业实行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自本科生开始实行导师制一对一指导培养,为国家公益性地学行业培养崇尚科学事业和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矿物加工工程开设宝玉石学与珠宝鉴定方向,面向国内外培养珠宝知识、技能与市场意识高度融合的现代企业家。
    目前全院在编教职工132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专任教师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级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授20人,副教授39人;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99人,有50多位青年教师先后出国深造留学,资源勘查工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伯声教授提出的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五大构造学说之一,在地球科学研究和油气、煤炭、地下水和矿产资源勘查领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曾经在上世纪建国初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油气勘探人才,负责编制了1:500万中国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图及其说明书。汤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岩体成大矿理论被世界公认,指导发现了包括金川镍矿在内的一批特大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目前学院形成了构造地质与区域地质研究、铜镍硫化物成矿与找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油气地质与勘探,每年签订各类科研合同5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左右,其中包括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科学研究引导为国家找到了一批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和多个大型、特大型矿床;学院年均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年均120多篇,近5年来出版专著及教材3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40多项。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与美、英、德、俄、澳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互派专家讲学,进行合作研究,合作培养研究生等,目前在我院的外国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20多名。由荷兰王国政府资助、我院与荷兰特温大学ITC学院联合招生硕士、博士超过60余人,已有10余人学成回国。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进行地质类专业本科2+2联合培养方案,促进学院整体水平提高,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和地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校本部和渭水2个校区、太白山和梁山2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60多年来,长安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基础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5万余人。
    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是长安大学重点建设学院,由地质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测绘工程和安全工程等四大学科群组成,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兼备、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国家培养高层次地质工程、岩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测绘工程以及安全工程人才的重要基地。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进入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地质工程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测绘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和培育专业。
    学院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以及综合物探实验室、信息实验室、测量与遥感实验室、安全工程实验室等。学院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攻关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教育部国际合作计划、国家水电工程的重大工程项目、能源与灾害地球物理探测和城市地质灾害监测等研究工作。
    学院获2010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成因与防治研究”;2011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地质灾害中GPS与InSAR高精度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2012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GPS新技术及其在西部工程建设和防灾中的应用”;2015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精度GPS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研究及系统构建;2016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汾渭盆地地裂缝分布规律、成因机理与减灾技术”;2017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2018年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斗/GNSS卫星钟在轨性能评估方法和钟差模型研究;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InSAR毫米级地表形变监测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学院现有教职工185名,其中全职专任教师150名;教师结构合理,教授35人,副教授53人;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近90人;92%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现有双聘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超15人。学院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个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开设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博硕士研究生790余人。六十多年来,各学科已经培养出不同层次毕业生20000余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原西安公路学院1978年设立的交通自动控制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于1985年3月独立建系,成立了交通自动控制系,1992年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并入后更名为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1993年获得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三校合并后成立信息工程学院,2007年专业学科重组后成立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至今已有近40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学院涵盖交通运输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具有交通控制与管理、工业自动化、建筑电气、汽车电子和智能仪器等专业特色。
    学院下设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2个管理机构;设有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自动化系、轨道交通及其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自动化试点专业教研室等7个教学系(部);设有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交通系统工程、隧道机电系统、轨道交通控制、智能测控与电气传动、智能建筑、建筑设备控制工程系统、微纳电子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和长安华驰交通工程研究开发中心;设有控制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生智能汽车创新等4个实验室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自动化与交通控制工程实验中心等2个陕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另设有与霍尼韦尔(Honeywell)、立维腾(LEVITON)等多家国内外企业共建的智能建筑实验室、与英特尔(Intel)共建的长安大学-英特尔多核技术实验室、与飞思卡尔(Freescale)共建的嵌入式系统实验室。还与1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教学研究实习基地和实验创新基地。
    学院现设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大类招生专业,其中自动化包涵5个分流专业方向:工业自动化、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轨道交通及自动化、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智能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包涵2个分流专业方向:建筑电气与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2年被教育部列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立项为陕西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1年获准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建“自动化”专业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2个学科博士授权点;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等7个学科硕士授权点;有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方向)、控制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3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我校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属二级学科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学科,在“九五”、“十五”和“211工程”三期建设期间,先后投入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费1500余万元,建设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研究开发平台”、“高速公路隧道测控与仿真系统研究开发平台”、“车辆定位与跟踪监控系统研究开发平台”、“交通系统仿真研究开发平台”、“智能测控系统研究开发平台”、“路网交通模型与智能控制仿真平台”、“交通数据采集及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平台”、“智能汽车创新实验平台”、“微纳电子器件及应用研发平台”等。“十二五”期间利用中央高校基本条件建设专项资金、交通运输部支持交通类专业建设专项资金、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基金等,加大重点学科建设投入力度,使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再上一个新台阶。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96人、实验人员2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2人、副教授47人,博导和硕导4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5人。另外还聘请校级兼职教授7人、院级兼职教授30余人。有3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有3位教师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有1位教师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计划。自动化教学团队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在校本科生16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30余人;在册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200余人。我院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科技和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励。我院200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获得者江枫同学,被评为全国三好学生。历届毕业生中,绝大多数已成为自动化、交通控制工程和建筑电气等领域的骨干力量,涌现出了众多杰出校友。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运输重大科技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教改研究重点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和其他横向科研项目,主要有:“考虑物理排队条件下多车型动态交通分配问题研究”、“声表面波式小波神经网络处理器阵列的研究”、“基于先验知识的分布式恒虚警率检测算法研究”、“利用参量结构实现复杂信号环境下盲信号分离方法研究”、“面向任务的网络公用品博弈群体协调和合作机制研究”、“基于移动云模型的车载传感网交通突发事件分发算法研究”、“面向秘密信息传输的载体能量结构特性解析技术研究”“地铁电网铁磁谐振特性分析与预测及电网脆弱性、故障蔓延模型研究”、“多功能多变换器电源系统综合分析理论与实现技术”、“公路基础设施既有信息接入与交通运行状态影响评估技术”、“基于动态称重的不停车收费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高速公路交通流建模、仿真和控制策略的研究”、“陕西省智能运输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多电平逆变器混合双频拓扑结构及实现技术”、“非线性系统多模型切换自适应控制与性能分析”、“基于WSN的地铁站火灾图像感知技术”、“大尺度高速公路网交通控制体系研究”、“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环境探索技术与系统开发”、“成像光电油气管道焊接质量在线监测系统”、“长大隧道机电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制”、“模拟蓄电池特性的直流供电电源的研制”、“城市快速路网交通瓶颈区的拥堵辨识与协同调控方法研究“、”片上自适应小波神经网络系统“、“基于云理论的车载传感网交通事件分发方法”、“基于路网结构特性的交通拥堵传播机理与消散调控方法研究”、“高效率微型光伏逆变器研究”、“基于时频切片分析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多传感器融合的桥梁下部结构裂缝识别和定位”、“图像数据的综合性研究”、“高能效智能电源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可分负载均衡调度策略研究”、“SOI集电结耗尽SiGeHBT关键参数研究”、“基于AG-SQP融合算法的航空发动机燃油消耗最优控制研究”、“车辆自组织网络中支持多天线技术的高效协议研究”、“高速公路长大隧道交通控制与诱导仿真系统研究”、“高速公路交通事件检测及事故预警系统研究”、“高速公路远程视频监控方案设计”、“高速公路机电设施维护管理及技术研究”、“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多路径拆分数学模型研究”、“高速公路视频H.264软解兼容性技术要求及测试平台研究”、“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GPS技术在汽车导航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徐州市公路主枢纽信息服务中心信息系统设计”、“青岛-银川国道主干线汾阳-离石段高速公路隧道附属工程设计研究”、“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发动机自动化试验台”、“筑机传动试验台”、“弹药充填计算机控制系统”、“无人机地面检测系统研制”等,年科研经费近千余万元,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7项、解放军总装备部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4项以及其他教学、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每年有20余名学生出国攻读学位或进行中外联合培养。
    学院将秉承“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坚持“人才强院、科教兴院、质量立院”的办学理念,为海内外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招贤纳才,不断充实和提高师资队伍,共同创造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于2000年12月29日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筑路机械系、机械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部分)、交通部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合并组建而成。办学历史始于1952年。学院主要从事工程机械领域的设计、制造和智能化控制、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养护与管理等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是学校“985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工程机械4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工业设计四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筑路机械、建筑机械、机电一体化、液压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交通建设与装备、公路机械化施工与管理、公路机械化养护与管理和工业设计十个专业方向。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175人,其中博导14人,硕士生导师73人,教授2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9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5人,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历教师5人。专职教师130人中,校内双肩挑教师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校级教学名师7人,长安大学最满意教师3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校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43人,校外兼职教授7人。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在校本科生2062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658名。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5%以上。
    学院拥有“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机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交通部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学院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000多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12375平方米,拥有420亩的工程机械实验基地,是我国工程机械领域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和试验检测基地。
    学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特别注重与企业的科技合作。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包括“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项目、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30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承担了包括国家规划课题在内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00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年科研经费超过1300万元。
    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新的历史阶段,学院将继往开来,坚持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之路,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向着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方向迈进。
    院长致辞:
    工程机械学院是长安大学最具特色的学院之一,国内最著名的工程机械学府。她引领着工程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着道路施工装备与技术的发展,全国十几家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在学院先后设立了奖学金,多家企业与学院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工程机械学院已成为目前我国工程机械领域规模最大的教学、科研和试验检测基地。
    工程机械学院承载着60余年丰厚积淀,秉承“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以创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院为目标,为国家输送了万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了一批批受人尊敬的知名专家和学者。校友们分布在全国公路交通、建筑、机械、军事及教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回首峥嵘岁月,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历了艰辛曲折的起步、追赶和加速时期,已跨进问鼎全球的超越时代,成为世界工程机械产销大国,为学院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愿与社会各界同仁携手共创工程机械学院美好明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是教育部直属的长安大学“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学院,历经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学院、长安大学公路学院。60年以来,学院视富民兴邦为天职,以发展公路交通科技为己任,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公路建设的重大课题和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公路交通科技事业和基础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高度评价。
    公路学院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从创始初期仅有两个专业,已发展建设成为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行业学科齐全、专业配套、规模较大的重点学院和主要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院人才济济,名师荟萃,现设有四所两部三办四个中心,教职工283人(专任教师230人,工程实验、管理人员5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5人,硕士生导师183人。93%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238人具有博士学位)。学院现有教授72人,副教授96人。
    多年来,学院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以学科建设发展为方向,不断完善和创新用人机制,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成绩卓著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目前,学院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61人次、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8人。
    学院才俊辈出,目前在校本科生2841人,硕士研究生1699人,博士研究生529人,外国留学生102人。60多年来,已培养出各类不同层次的毕业生6万余人,其中大批已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如中组部副部级巡视专员宁延令、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李登武少将、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等等,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开拓创新,勤奋求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1981年以来,学院先后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及11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先后建立了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公路建设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高速公路筑养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行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和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二级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学院拥有3个院士工作站、获批2个”111“引智基地,牵头组建了交通运输部协同创新平台。学院现有1个本科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保留专业,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目前,学院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工程(交通运输工程),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特殊环境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4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陕西省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1个陕西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同时,学院是全国高等学校路、桥及交通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交通部路、桥继续教育中心”设在学院。学院还是全国交通系统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检测工程师和公路交通高新技术培训基地。
    学院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强科研机构和基地建设,使之成为理论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发源地。学院现有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特殊地区公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旧桥检测与加固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公路大型结构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土木工程陕西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公路桥梁与隧道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一批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设施和检测系统,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平台,同时也可为公路交通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等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服务。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150余项,近十年连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共计13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诸多领域的空白。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百余项。科研经费逐年增长,年均科研合同额1.2亿元左右。近5年来,发表SCI、EI收录论文1155篇,授权发明专利396项,软件著作权和实用新型专利590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00余部。学院充分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为国民经济和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科学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美、英、德、俄、澳、日、南非、巴西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包括建立联合研究中心、“3+1+1”中外本硕联合培养、“1+1+1”中美硕士联合培养以及CSC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等项目等,促进了学院整体水平的提高,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开拓创新,开放求是,团结协作,力争把公路学院(公路科学研究院)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是在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与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于2000年12月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的主干专业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合并之前,就已拥有工程力学、结构工程等领域多名国内外著名教授(如数力专家林钟琪教授、水泥钢丝网专家王开明教授等)。在国家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的支持下,经过近60余年不懈努力,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学院现有教职工159人,其中专任教师119人、实验教辅人员20人、行政管理人员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7人,占14.3%,副教授54人,占45.4%;博士生导师13人,占10.9%,硕士生导师73人,占61.3%;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1人,占76.5%,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占12.6%。学院现有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国家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长安大学“青年长安学者”3人。此外,学院还聘请有土木工程界的著名教授、专家12人为兼职教授。
    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系3个教学系,其中建筑工程系下设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教研室、钢结构教研室、地基基础教研室、力学与材料教研室、工程造价与施工教研室5个教研室;设有建筑结构与抗震实验室、建筑工程实验室、市政与暖通实验中心3个实验室(中心);设有土木工程研究所、冷弯薄壁型钢结构研究中心、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人居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所、地下结构与工程研究所、凯斯抗爆结构安全与防护研究中心、先进土木工程材料研究所、工程结构诊断与改造研究所、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水力过渡分析和优化研究所、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研究所、工程投资与建造管理研究所等12个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程造价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2403人。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学院主干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先后于2006年、2011年、2016年三次通过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2010年),于2008年、2013年顺利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与复评估,2018年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是长安大学特色专业和长安大学名牌专业,先后于2008年、2013年、2018年三次通过住建部高等教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评估与复评估。工程造价专业自2005年获批本科层次招生以来,依托长安大学深厚的土木工程学科积淀和办学实力,于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
    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有混凝土结构及抗震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钢结构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结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学团队四个陕西省教学团队。《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钢结构》、《结构力学》、《水处理生物学》、《给水排水管道系统(1)》、《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七门课程获批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基本覆盖学院各专业主干课程。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多措并举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近五年本科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社会各界在学院设立各类奖学金百余万元奖励、资助优秀学生。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各类型人才万余名,广大校友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长为学界专家、业界翘楚,以良好的成就为母校赢得了广泛赞誉。
    学院已建立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培养体系,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招收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目前,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43人,硕士研究生534名。此外,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推动下,学院接收了来自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老挝、也门、阿富汗等国家的硕士、博士共计51人,推动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专业的多元文化交流和学院的国际化进程。2011年以来,学院有3篇博士论文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经形成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结构抗震理论及其应用、结构强度理论及其应用等稳定的研究方向。2018年,学院基本完成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科研团队、工程理论及其应用团队、村镇建筑与工程加固改造团队、钢结构与组合结构团队、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团队、建筑节能与节能建材团队、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团队七个科研团队的组建工作,教学科研型教师均已统筹归入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明确对接相关学科方向。
    近八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410余项,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共计9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有力地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声誉。学院教职工出版专著及教材及教学用书7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检索的文章500余篇。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为国家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建筑工程学院将继续主动对接交通强国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陕西省“三个经济”以及西安市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大力提升长安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整体竞争力,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广大教职员工将团结写作,开拓创新,卓越进取,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学院、助力长安大学“双一流”建设事业而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由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与原公路交通大学建工学院(部分)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2003年3月更名为建筑学院。
    学院现有建筑学(本科五年制)、城乡规划(本科五年制)、环境艺术设计(本科四年制)三个专业。本科生1095人,硕士研究生236人,博士研究生9人,共计学生1340人。
    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城乡规划系、环境设计系共三个教学单位,一个实验中心(包括建筑物理实验室、城乡规划信息技术实验室、视觉造型实验室、建筑历史实验研究中心、数字建筑实验室),长安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节能实验室(包括人居环境与建筑节能实验室、节能建筑技术研究中心)。另有长安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建筑设计研究所,及以科研为主的城市研究所、建筑声光研究所、人居环境研究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所和人居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所。
    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于2018年5月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合格有效期4年。长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五年制)和硕士研究生教育评估于2019年5月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评估结果为优秀,有效期为2019年5月至2025年5月,硕士教育评估结果为合格,有效期为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
    学院现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长安大学建筑学院三个一级学科全部参评,其中,城乡规划学学科排名B-,并列第16位;建筑学学科排名C-,并列第33位。
    学院学科建设依托长安大学优势学科资源,以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积极与西北区域的现实问题与特征有机结合,建设融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具有西部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学——产——研“三轴互动”的办学思路,立足西北地域的自然、文化、聚落特征,顺应“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紧密结合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紧跟高校“双一流”建设步伐,突出“地域特色”教育教学模式的要求,在城市与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人居环境、地域城市的规划理论及方法研究等方面,响应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初步在人居环境与绿色建筑、建筑技术科学、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乡村规划技术与方法、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土地与交通规划及城乡生态规划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形成特色。曾经获得国际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一等奖、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特别奖,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竞赛特别金奖及陕西省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陕西省优秀城市规划等奖项。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是长安大学成立最早的专业学院之一。
    学院目前设有交通运输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和经济学类等四个专业大类,包括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管理,含卓越工程师)、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2个本科专业。其中,交通运输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8年通过了教育部首批工程教育认证,2010年成为我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2012年开始招收培养卓越工程师;会计学为陕西省特色专业,目前与全球最大国际会计师专业团体——澳洲会计师公会合作办学,2015年开始招收基地班;物流管理专业为全国物流人才培养示范基地,2010年被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授权为“工硕与ILT互认及培训中心”;工程管理专业是陕西省“一流”专业,教学团队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交通部科技成果奖和陕西省教学成果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学院拥有3个省级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拥有高级物流学、交通运输法、运输企业经营管理等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拥有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截止2019年4月,学院共有教职员工170人,其中专职教师142人,教授及研究员25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61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74人,外聘研究生导师54人,拥有博士学位9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4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支持项目近20人。近3年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近100项,其它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项目经费年均1500多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6部;获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5项。
    学院拥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物流工程与管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是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物流工程与管理是长安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自设的二级学科,已形成以物流集成、物流集成场和产业联动发展为研究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2个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在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统计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等学科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工商管理(MBA)、会计(MPAcc)、工程管理(MEM)、项目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资产评估等学科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院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爱尔兰、台湾等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与韩国在学术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5月,由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发起,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韩国中央大学、韩国海洋水产开发院等四家单位签署联合共建“中韩物流研究院”的合作协议,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现代交通与物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目前,随着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学院学科发展日益完善,学科特色日益突出。学院将积极践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科教育为本,实现“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推动本科教育回归大学办学的核心基础地位,将学院建设成为制度化、特色化、国际化和现代化的中国知名经济管理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7.50万

    ]
  • 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2022年,是在学校“发挥学科特色、整合优势资源”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瞄准国家“双碳”战略,整合学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相关学科资源而组建的新学院。学院面向“双碳”国家战略,依托交通运输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围绕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学科,重点在交通能源融合与能源产储供用一体化技术、交通装备先进动力与能源高效利用技术、交通网与能源网协同优化技术、综合能源微网优化控制技术等前沿交叉方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7人。拥有陕西省教学团队、新能源汽车技术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学院拥有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车辆新能源与节能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能源动力)、3个本科招生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其中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学院建设有“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技术陕西省重点实验室”、“智慧高速公路信息融合与控制西安市重点实验室”、“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长安大学-陕汽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等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平台。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外高等院校的协作和学术交流,与美、英、法、澳、俄等多个国家地区以及国内著名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通过教师访学、公派留学等方式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学院现有联合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创新型人才(2020)等多项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院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国际化视野下的多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汽车学院是长安大学“211工程”、985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学院,前身是西安汽车机械学校部分专业,学院历经西安公路学院汽车系、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学院在公路交通和商用车辆的基础和工程技术研究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汽车交通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校友遍及行业内外,已成为我国交通行业及民族汽车工业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
    学院现设有五个本科专业、六个专业方向、三个本科教学实验室、一个工程中心,学院还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一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一个交通部行业重点实验室、一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教职工157人,有国家级、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0位。在校生总数3135人,其中本科生2410人,硕士研究生600人,博士研究生125人。
    学院拥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两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五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十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四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车辆工程是省部级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拥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二个省级教学团队;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两个省级特色专业;三门省级精品课程;一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一个省级交通运输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级名牌专业。同时,学院还设有西安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长安大学西安畅达公路交通综合性能检测站、陕西长安大学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中心。
    学院实验室建筑面积超10000平方米,拥有包括人-车-路-环境三维动态模拟系统、电动车辆试验研究系统、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系统、运动粒子激光全息分析系统、汽车悬架座椅试验台、汽车行驶性能综合测试系统、FST2A数控发动机实验台、汽车代用燃料性能检测专用设备、AVL大型转鼓排放分析成套设备等一批大型试验、研究、教学仪器设备和占地450亩国内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含商用汽车高速试验环道和低附着系数试验路及各种典型道路)。
    学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中国内燃机学会、中国交通能源研究会、中国公路学会汽车运输学会、中国人类工效学会交通工效分会的理事单位,是中国客车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和全国交通运输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道路运输分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试验检测中心,是陕西省技术监督局和西安市技术监督局授权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单位和汽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单位,是陕西省司法厅授权的机动车物证司法鉴定单位。
    学院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协作和学术交流,与德国布伦克大学、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日本神户大学、俄罗斯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和日本汽车研究所等高校与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院形成了“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新的历史阶段,学院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政治(语文)学科委员会,经过多年的发展变迁,2020年3月,在原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人文学院。学院设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法学一级学科、美学二级学科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新闻与传播、汉语国际教育、艺术专业等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8个本科专业。学院现设有公共管理系、法学系、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广告学系、广播影视系、艺术教育中心等6个教学机构;拥有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陕西省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美学与美育研究所、公共政策与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交通软科学研究中心、工程建设与环境治理法律研究中心、新媒体影像研究所、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语言文化应用传播研究所等10余个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学院强化“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建有虚拟现实辅助决策实验室、虚拟演播室、非线性编辑室、录音棚、导播室、电子政务室、摄影室、画室、物证技术室、模拟法庭、人力资源测评等12个本科专业实验室,实验室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有实验设备600余件,保证了学院各项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学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2人;全院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0余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学院还拥有作家、编剧、书法家、画家等知名人士。学院秉承“质量立院、特色兴院、学科强院、追求卓越、内涵发展”的办院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和区域需求开展科研,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0余项;获教育部精彩一课、陕西省精彩一课及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等多项荣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科文摘》《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和摘登。学院将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理工类院校中特色鲜明的文科专业发展之路,努力把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水利与环境学院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是在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西安工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的基础上,经先后两次合并,于2003年6月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已正式更名为水利与环境学院。
    学院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2个一级学科领域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和水利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资源与环境和土木水利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资源与环境和土木水利2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6个本科专业,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
    学院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仪器设备先进。实验室总面积接近9000多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2000多万元,拥有旱区地下水文与生态效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国土开放研究实验室、建设部给水排水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中心长安大学分中心以及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和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2个实验中心。学院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211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在鄂尔多斯盆地建成了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原位试验场地。同时,学院先后建立了陕西蓝田县汤峪镇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宝鸡市自来水公司、西安市曲江水处理厂、西安市自来水公司第二水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陕西省安装公司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等20余个校外科研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教授3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获得者10余人;博士生导师3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89人,拥有多个高水平科研、教学团队。
    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水重大专项、“973”、“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科技部、教育部、交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以及省级和地方等重大研究课题百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万元左右。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6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60余部。近五年,学院累计获发明专利53项,论文被SCI收录418篇,ESI高被引论文18篇。2014年,李培月教授以封面Highlight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被评为度Nature杂志十大亮点文章;2019年,王震洪教授在Nature发表Correspondence短论文,周朝晖副教授在化学类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发表研究论文。
    学院十分重视学术交流,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南非、日本、韩国、瑞士、哈萨斯克坦、俄罗斯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同行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了“2016城镇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污染控制国际研讨会”、“水资源与环境保护国际研讨会(ISWREP2011)”、“海峡两岸地下水与水文地质应用研讨会”、“2009、2015地下水论坛”等会议,作为支持单位参与了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的举办;先后邀请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同时,学院与德国土宾根大学合作,创建了“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
    多年来,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与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门的几十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依靠人才及设备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技术咨询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学院先后为生产和科研单位举办各类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进修班、工程硕士班、成人学历班、短训班50余期,培训各类人才5000余人。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信息工程学院经过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涵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五个一级学科领域,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以及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具有交通信息工程、智能交通、车辆电子技术等专业特色。
    学院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术、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专业方向)8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信息工程方向)、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物联网工程。另外,在交通运输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领域培养工程硕士。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985优势学科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现有教职工203人,其中教授38人,副教授72人,博士生及硕士生导师89人,现有专任教师14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14人,占专任教师的79.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省部级优秀教师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
    学院下设7个系(部):计算机科学系、交通信息工程系、软件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网络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3个实验室(实验中心):计算机专业实验室、电子信息与通信工程实验室、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陕西省智能交通与信息处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研究所(研究开发中心):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电子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交通信息工程研究所、交通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开发中心、长大交技智能交通研究所、交通信息标准化技术研究所,1个省级“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长安大学—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教学与研究工作成绩显著。近3年来,编写出版各类教材、科研专著、译著30余部;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及横向科研项目150项,科研项目合同额6000多万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0余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教学与科研成果奖20余项,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国家软件著作权1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600余篇。
    学院在信息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分布式网络测控技术、计算机视觉与图形图像处理、系统仿真理论与应用、信号检测与处理理论、软件工程理论及应用;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与道路智能检测技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理论与方法、道路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现代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智能交通系统理论及应用、交通行业信息化理论及工程应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长安大学运输工程学院于2019年12月正式组建,是在学校“发挥学科特色、整合优势资源”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将我校原分属于公路学院、汽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交通工程相关学科资源进行整合,从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契合学校发展定位、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定位于“世界一流、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学院。依据专业定位与学科建设需求,学院现设有交通工程、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3个专业,在机构设置上,学院下设“四系六所”,即:四个专业系,分别为交通工程系、轨道交通与民航运输工程系、交通运输系、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系;六个研究所,分别为:综合交通系统分析研究所、交通规划与设计研究所、交通运输系统组织与控制研究所、交通安全与环境研究所、轨道交通与民航运输工程研究所、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同时,学院还拥有“西部城市群交通可持续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一带一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国际联合中心”、“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区交通网设施管控及循环修复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西部交通安全与智能控制协同创新中心”、“汽车运输安全保障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新能源开发应用与汽车节能陕西省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道路交通智能检测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工作站、“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道路交通运输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专业化学科平台与科研机构。人才队伍方面,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4人,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研究生约600人。学院教师均为从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交通数据科学等领域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业化师资力量,其中有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讲师39人,另有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1人。此外,学院高端人才和团队优势明显,作为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交通领域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多数教师拥有国外高水平大学学位或访学经历,具备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同时拥有教育部优秀人才、交通部交通科技英才、交通运输部人才库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等行业杰出人才和领军人物多名,教职工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搭配合理,为学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和发展力量。专业建设方面,我院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专业历史悠久,特色突出,社会影响显著。经过多年积淀,我院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专业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目前,交通工程专业与交通运输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建设专业,且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交通运输专业同时也是陕西省名牌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同时也是陕西省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专业教学创新实验区重点培育专业;此外,学院还拥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与一流课程,并设有交通工程国际工程班、交通运输卓越工程班等特色化培养模式,拥有多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示范教学团队、陕西省教学团队等专业化师资力量。同时,学院充分考量当今科技前沿发展态势,新设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实现数据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研究有机融合,以着力推动科研水平与手段提升。今后,学院将从“响应行业需求、探索学科前沿”的立足点出发,不断推进综合交通运输领域重要问题、关键技术与行业应用等方面的相关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学科建设方面,我院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及交通工程学科是我校设立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学科点之一,也是国内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与行业人才培育的重点基地,其中,交通规划与管理学科也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主干学科方向之一。目前,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授予权,并设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主要设有综合交通与多模式交通融合、智能运输系统与技术、城市交通管控与治理、交通安全理论与技术、持续交通与韧性交通、交通运输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新型运输组织与管理等八个专业研究方向。对外交流方面,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学院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充分发挥自身在交通运输领域内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与美、英、德、日、澳等多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许多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双边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教师互访、学生互换、合作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成果显著,包括建立联合研究中心、“3+1+1”中外本硕联合培养、“1+1+1”中美硕士联合培养以及CSC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等项目等,有效促进了学院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国际化视野下的交通运输领域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新平台、新起点,新征程。今后,运输工程学院将秉承“笃行、创新”的发展理念,突出特色,着眼未来,紧密对接“交通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点发展需求与行业发展战略,面向行业主战场,着力提升主干优势学科在综合交通运输领域的科研与教学水平,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学科交叉与知识创新,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平台建设方面重点突破,形成“专业化、层次化”的学科特色,成为交通运输前沿领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区,国际化水准人才培养的新基地,确立学院在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领先地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
简称:长安大 地区: 陕西 学制:3~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7.5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211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路中段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长安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