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北京建筑大学 > 招生学院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 简称:北京建大
  • 地区: 北京
  • 类型:理工类、公办
  • 学制:2~3年
  • 学费:¥2.40~9.00万
  • 班型:周末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东路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肇始于1936年学校成立之初的测量教研室,1973年设置测绘工程专业,1999年成立测绘工程系,2006撤系设院,成立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八十年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经过一代代测绘人不懈的努力,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学科竞争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经过80年建设,测绘学科已发展成为具有4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授权点(领域)、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在2012年和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前茅,2019年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学院现有”自然资源部城市空间信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市建筑遗产精细重构与健康监测重点实验室”3个科研基地,2016年入围“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学院现有教师54人,博士学位教师达93%以上。其中教授10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北京高创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长城学者1人、拔尖人才2人、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学院现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地理空间信息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城市空间信息类本科专业,其中测绘工程是北京市特色专业,2013年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学院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及北京市重大项目,从首都新老十大建筑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超精密安装,从航空航天遥感到智慧城市建设。近年来相继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学院具有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环境。拥有高水平实验室24个,配备有地面激光雷达、各型无人机、移动测量系统等国际领先的仪器设备,设备总值达8000余万元。学院率先试行完全学分制和学业导师制试点,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每年均有多名学生在全国及北京市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学生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和签约率连续多年保持在学校前三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正按照学校“提质、转型、升级”的基本发展策略,以首善标准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奋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5系、4所、5中心、5基地,即工程管理系、工商管理系、法律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工作系;工程管理研究所、工程法律研究所、房地产法律研究所、经济管理与人居环境研究所;MBA教育中心、经管学院实验中心、经管学院培训中心、城市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创新创业课程中心;北京市建筑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大学生城市文化教育基地、法学实训基地、社会工作实训基地和模拟法庭。在学校高精尖中心支持下,学院于2018年牵头成立绿色建造研究院、城市管理研究院,分别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教授、国务院参事仇保兴教授担任院长。学院为北京工程管理科学学会秘书处单位。学院坚持特色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交叉融合。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学四个一级学科,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管理(MEM)、工商管理(MBA)、社会工作(MSW)三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法学、社会工作、工商管理、城市管理6个本科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为国家一流建设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工程管理专业2008、2013、2018年三次通过住建部评估,并获评优秀,工商管理和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教育部评估。学院坚持引培并举,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现有专任教师中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80%以上拥有博士学位,50%以上为双师型人才,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师德先锋1人,北京市青年名师1人,北京长城学者1人,北京科技新星1人。学院还聘请中国工程院肖绪文院士担任名誉院长,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兼职和客座教授。学院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成果丰硕。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北京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各级教学成果奖十余项,工程项目管理等多门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经济学等课程获得全国首届建筑类微课比赛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出版教材上百部,其中全国及省部级规划教材6部。学院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为建筑与房地产及城市管理领域培养优秀人才。现有各类在校生1700余人,荣获北京高校红色“1+1”示范活动一等奖第一名、“创青春”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银奖、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及国家级奖励。毕业生以其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特点和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签约率保持在90%以上。此外,我院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向我校工科专业学生开设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专业辅修教育,以拓宽工科学生视野,培养既掌握专业技术又熟知市场经济知识、深谙管理之道、有创新精神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80万

    ]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肇始于1953年学校开设电工学课程,1958年成立电工教研组,经过1977年设立自动化专业,2001年设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2年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6年撤系设院,成立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并于2010年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六十年风雨兼程,四十载春华秋实,在一代代电信人的不懈努力下,学院人才培养水平、学科竞争实力、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知名度及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现有教师68人,在校本科生950人,研究生130人。人才队伍中,获博士学位的教师达67%。学院现有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2人,省杰青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人、教学名师1人、师德标兵1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英才2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术创新团队1个。经过多年来的大力建设,学院已具有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1个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备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其中自动化专业是北京市特色建设专业。学院现有“机器人仿生与功能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建筑大数据智能处理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入围建设“未来城市设计”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未来影像”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学院现有“智慧城市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高水平实验室20多个,配备电力系统分析综合软件、智能家居物联网控制系统等国际领先的仪器设备和专业软件,总价值达9000余万元。率先试行“完全学分制”和学业导师制试点,率先实施与国内、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双培”和“外培”计划,注重本科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学生在全国及省部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学生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和签约率连续多年保持学校前三名。近年来,学院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及北京市重大项目,从国家奥运场馆等十大建筑到北京轨道交通的安全设计,从国家电网到智慧城市建设等。学院申请发明专利2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10余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正在按照学校“提质、转型、升级”的基本发展战略,以首善标准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上层次、上水平,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的目标奋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是学校设立最早、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现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北京市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专业)”、“环境科学(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等5个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先后三次通过了住建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还招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中美合作“2+2”)班。学院现有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筑与土木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还招收“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建筑技术科学(热工方向)硕士研究生。学院拥有10个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基地:国家级水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建筑用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北京市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构建与风险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废弃物资源化国际合作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北京学者工作室等。拥有包括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在内的4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此外,还有海绵城市研究院、中荷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韩国大田大学北建大研究中心、工业余热利用与节能研究所、瑞士万通水质分析实验室等研究机构。学院现有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400余人;在职教职工9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专任教师87人中有61人具有博士学位,超过70%,34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五年先后承担60余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际合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科研经费7000余万元。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奥本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法国巴黎东区马恩拉瓦雷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英国南威尔士大学、诺丁汉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湖西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师生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均有一批优秀毕业生到海外高等学府深造。近几年,学院每年考取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的本科生比例稳定在三分之一左右,有占全校推免生10%的本科生获得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学院秉承学风严谨、崇尚实践与创新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全院超过70%的本科生在学期间,都有参与大学生科技项目创新项目的经历,每年有数十人获得省部级和国家级的各类奖励。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历史悠久,源自1907年的金工科,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开始招收建筑机械专业本科生。学院共设有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等专业硕士授权点。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兼具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55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其中博士及以上学历35人,正高职称9人,副高19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5人,硕士生导师资格26人。学院拥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城轨车辆运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自牵引关键技术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国家“千人计划”1人,省部级百千万人才3名,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2名,北京市长城学者2名,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名,北京市青年英才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1人入选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北京市级精品课1门,校级精品课4门,主编教材26部,其中北京市精品教材1部。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学院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服役性能保障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建筑安全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应急救援装备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形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应急救援及再造智能化装备理论与技术四个特色学科方向。近三年学院承担科研立项1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计划等项目1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项,社会服务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66篇,其中SCI45篇,EI55篇,核心期刊34篇。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响应国家、北京市及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号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依托机电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基地,以“挑战杯”“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用友沙盘大赛”“交通大赛”等为载体,组织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提高学生动手实操能力。近三年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学生申请国家专利60余项。学院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中国中车集团、北京地铁运营技术研发中心、住总集团等多家企业设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京港地铁荣获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院采取“3+1”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力争使学生人人成才,造就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与德国亚琛工大、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奥本大学、英国南威尔士、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保持着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南威尔士大学采取“3+1”的模式联合培养本科生,被选派的学生可同时获两校毕业证书。学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进行“双培”计划,与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外培”计划。同时,学院每年选拔优秀学生赴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著名高校和国内著名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进行短期访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完整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学院位于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建筑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1996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2019年建筑学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复评(6年);城乡规划设计专业2011年通过国家专业评估,2019年城乡规划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复评(6年);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为全国同类高校中第二个设置的高校(2012年);2012年获得历史建筑保护博士项目授权,2014年建立了博士后科技流动站,2018年5月2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19号),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批准,我校正式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筑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院设置有建筑学、建筑学(专业学位)、城乡规划学、城市规划(专业学位)、风景园林学、设计学、工业设计工程和建筑遗产保护交叉学科。同时设置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环境设计、工业设计(2020年起停止招生)6个专业。2019年建筑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建筑学学科获批北京市一流学科;2020年城乡规划专业、风景园林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多年来,建筑学院构建了以建筑学学科专业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空间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公共艺术设计”领域交叉链接的系统性教学与科研平台,强调理论与设计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协同。与北京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文物保护、博物馆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中国建筑设计集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分别建立了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学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张大玉教授入选2017年北京市教委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俞天琦副教授入选青年拔尖培育计划。王晶副教授入选北京建筑大学第一批金字塔人才培养工程;金秋野教授入选第一批主讲教师支持计划;王韬、马全宝、李煜、刘博入选第二批金字塔人才培养工程;俞天琦副教授、魏菲宇入选第二批主讲教师支持计划。近年来学院以建筑全过程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中心、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创新实践教中心、国家文物局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以“未来城市设计”、“绿色节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模拟设计”为发展重点。学院借助地利和广泛的社会办学资源优势,积极依托城乡建设行业开放办学,形成了突出的办学特色。建筑学院与国内名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建筑院校交流合作紧密,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院有浓郁的治学氛围、专业素养领先的教师团队。秉承“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专业培养主旨,围绕“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行业,服务城乡建设”办学目标,培养服务城乡建设领域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07年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的木工科,1936年开设了土木工程专业,一直延续至今,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土木工程专业和学科之一,为首都城市建设行业培养了大批行业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包括杰出的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同志,九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院下设五个系、一部、一个中心、两个工程研究中心、一个国际合作基地、四个创新团队。即:建筑工程系、道路桥梁工程系、交通工程系、地下工程系和材料工程系;专业基础部;实验教学中心;“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具有大城市地下交通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节能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共3个市级创新团队。研究生教育始于1982年,现有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六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即: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的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的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此外,还有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类别授予权。2018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土木工程专业2006年通过住建部土木工程专业评估、2011年和2016年两次通过复评,为国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单位。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土木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并荣获“北京市特色专业”称号。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荣获“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2011年建筑与土木工程荣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荣誉称号。2016年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本学院所有本科专业在北京地区和全国大部分省份均为一本招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获批智能建造本科专业。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近年来学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近5年获国家和北京市自然基金资助项目45项,省部级奖励34项。2名教师获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思想引领为魂,社会服务为根,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2人获评“北京市师德先锋”称号;获批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7项;1人获批主持“北京新机场航站楼大跨度钢结构体系研究”项目。建筑工程系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与南锣鼓巷社区党委开展红色“1+1”共建活动,研发人流监测预警系统,解决社区停车难问题,获得2017年北京市高校红色“1+1”活动项目一等奖,登上《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学生团队“未来城市交通功能提升科技创新团队”着眼于城市病,研发多功能新型建筑材料,获得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材141班获“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土实151班获“北京市优秀示范班集体”称号;本科生连续15年获“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高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博士生周坤鹏获“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称号,毕业生程寅雪负责了坦桑尼亚姆万扎机场等工程建设,一批毕业生已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学院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的同时,赴国内外名校如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深造人数获新突破。传承为本,团结为核,人才队伍建设进步明显。学院秉承“传、帮、带”团队精神,在青年教师队伍培养上提出了“五子登科”计划,通过“换脑子、结对子、架梯子、搭台子、压担子”全方位的培养,青年教师得到了迅速成长。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者3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北京学者”2人,北京市市属高校“高层次人才”1人,国家级“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3人,北京市“长城学者”1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领军人才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学院在八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以行业为依托,与北京市各大设计院、建筑公司、市政路桥公司、地铁建设公司、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大型土建企业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戴维斯加州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国际大学、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纽约布法罗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日本武藏工业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建筑大学、波兰琴斯托霍瓦理工大学、亚美尼亚国立建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部分学校建立了教师、学生的交流计划。学院开设用英语讲授的系列基础与专业课程,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学院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每年都有一批优秀毕业生经学院推荐,荣获世界名校奖学金,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继续深造。同时,学院接受一定数量的外国留学生和外国研究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制定了把北京建筑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现在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以国家和北京市建设一流学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契机,以高标准、高要求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教学团队建设、科技平台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首先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把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建成教学科研型学院,争取在2035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的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本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为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土建行业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专业骨干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文法学院成立于2006年,由人文社科系和外语部合并。2011年第一批整体搬迁到大兴新校区。文法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专任教师59人,硕士生导师4人;教授2人,副教授20人,讲师36人,助教1人。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学质量好、科研能力强,有北京市社科基地1个;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人选1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文法学院设有法学和社会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基中社会工作专业有硕士研究生学科点。法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在夯实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开设与建筑和城市管理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文法学院下设法律系、社会工作系、外语系、教学实验中心,拥有北京市建筑文化研究基地、法学实训基地、社会工作实训基地、模拟法庭和图书资料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建筑大学
简称:北京建大 地区: 北京 学制:2~3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2.40~9.00万 班型:周末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东路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北京建筑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