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招生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简称:北航,北京化工
  • 地区: 北京
  •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985
  • 学制:2~4年
  • 学费:¥3.75~22.80万
  •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1958年10月29日,新中国第一个航空无线电系在北航率先建立,国内第一个航空电子类专业在北航诞生。197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8月获通信与电子系统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联合获交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10月成立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历经50多年,尤其是建院10年来,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学院几届党政领导班子和广大师生员工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抓住211工程、985工程等建设契机。学院的综合实力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学院拥有5个一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三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两个国防重点学科,两个教育部特色专业,9个本科专业,2个工程硕士领域,14个工学博士和硕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的学科群。下设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光电与信息工程系和1个教学实验实践中心。现有学生2500余人,研究生与本科生比达到1:1。学院现有教授41名,副教授49人,讲师61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领域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卓越百人4人;另有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蓝天创新团队1个。学院以学生培养为第一要务,选拔优秀生组成创新实验班试验班,实行一制三化的教学模式。学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开展研究型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教学名师32人、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2个,建有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重点、十一五国家级规划、北京市精品教材多本。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投资2690万元建立了本研一体的实验教学中心,承担电子信息类实验教学课程56门,为学生科技实践活动开放,是大学生电子创新基地。近年来本科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信息安全大赛等国家级科技竞赛一等奖20项;北京市科技竞赛一等奖51项;北航冯如杯一等奖17项;并永久保留了冯如杯;挑战杯特等奖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二十余项。学院对优秀学生实行本硕、本硕博连读,本科毕业生一次上研率超过60%,就业率99%以上。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航空航天信息领域高新科学技术创新研究的需要,参与筹建了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一个总装军用实验室、一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分室,为总参陆航部电磁兼容技术支撑单位,成立了卫星导航重大项目办公室和卫星导航应用研究所、测控通信技术研究所,有效支撑了学院学科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学院在空天通信、无人飞行器遥控遥测测控与通信、无线通信、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通信、二代卫星导航芯片组、卫星导航、现代空中交通管理、信息对抗、信息安全、飞行器电子综合、卫星综合电子测试、空天信息感知与处理、机载/星载合成孔径成像、微波光子学、全光信息处理与获取、电磁环境及电磁兼容、隐身及反隐身、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情感信号处理等方面实力雄厚,上述研究方向属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国家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防重大预研和国防重大重点型号等项目百余项,近两年作为首席单位承担973项目两项,主持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一项;4年来科研经费到款总计超过6亿元。近20年来,在航空航天信息尖端技术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民用航空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等省部级二等奖以上30余项近5年来,发表SCI收录高水平论文近二百篇。近三年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60余项,其中66项已成功转化应用。学院积极推进国际化步伐,国际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家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学院与英国爱丁堡、诺丁汉、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大学实行了联合办学,在欧盟Asia-Link项目资助下,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开展了教学与科研合作,建立了北航—瑞典皇家工学院无线通信研究中心;先后与美、英、法、德、加、澳、俄、及香港和台湾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余所国际知名大学在科研、教师互访、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招收留学生。与欧空局、霍尼韦尔等著名科研机构和著名跨国公司进行科技合作,创建了联合研究基地。每年邀请数十位国际著名学者来学院进行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承办了ISAPE2006、ISAPE2008、APEMC2010、ChinaCom2010、2012国际电子工程教育论坛等国际学术大会。学院是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联合批准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试点单位,与大唐电信联合培养高水平博士生,与中航集团、航天科工及科技集团所属单位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与国家空管委创建了高级空管人才培训基地。是航空学会航电与空管分会、电子学会DSP专家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累计培养学生过万,其中本科生8000余名,硕士生2062人,博士生462人,留学生100余人。为国防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学院瞄准国家国防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发展方向,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空天信息特色学科方向,按照学科方向建立科研基地和创新平台,汇聚创新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产生重大研究成果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北航法学院立足卓越化目标,扎实推进法学一级学科体系基础建设,目前拥有九大学科研究中心,分别是:民法研究中心、商法与网络信息法研究中心、经济法与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法理与法律史研究中心、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社会法与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刑事法研究中心、诉讼法与法律职业伦理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同时设法律实践教学中心(含法律诊所和法律实习)、公益法律服务中心、通识教育课程中心、知行书院工作部(原沙河工作部)四个教学服务机构。北航法学院同时注重结合北航优势发展新法科,立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趋势,服务“两个强国”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需求,探索建设法律与科技等新型交叉学科,并在知识产权法、科技政策法、航空航天法、无线电和通信法、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法等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先后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法中心”(1997年)、“外层空间法研究所”(2000年)、“航空法律和标准研究所”(2007年)、“中国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研究中心”(2007年)、“政治宪法学研究中心”(2008年)、“东亚传统法律文明研究所”(2008年)、“频谱法律与标准研究所”(2010年)、“法律与科技发展中心”(2007年)、“科技证据研究和实验中心”(2010年)、保险法研究所(更名亚太保险法研究中心,2009年)、“法律与未来社会研究中心”(2014年设立)、“一国两制法制研究中心”(2016年)、“比较民法研究中心”(2018年)、“数字正义研究中心”(2021年设立)等特色机构。法学院重视研究基地建设,由法学学科牵头,依靠学校航空航天、信息化等学科优势,紧密联合其他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新时代重要领域进行法律政策方面的攻关研究,先后获批八个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2011年12月,获批国家空管委“国家空管法规标准论证中心”(目前国家唯一空管法律政策智库,张军院士为主任,龙卫球为常务副主任,刘浩张学军为副主任);(2)2015年6月,获批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首批部属重点实验室之一,唯一文科重点实验室,龙卫球任主任,周学峰任常务副主任,张保生和吕卫锋分别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3)2016年1月,获批“北京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科基地,为北京科技创新政策研究、评估、信息建设、人才培养的智库,龙卫球曾任首任主任(现为名誉主任),现主任为谭华霖教授,执行主任为陈巍副教授,张军院士、房建成院士为联合首席专家);(4)2017年6月,获批教育部“德国研究中心”(国别或区域研究中心,泮伟江教授任常务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徐惠彬院士);(5)2018年3月,获批国家网信办、教育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首批全国十家之一,龙卫球为主任,周学峰为常务副主任,李国斌任学术委员会主任)。(6)2019年4月,获批中国科协“科技组织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曹淑敏书记任主任,龙卫球任常务副主任,翟志勇、泮伟江任副主任)。(7)2019年6月,获批最高人民法院“少年司法研究中心”(王锴、江继海任执行主任)。(8)2019年9月,获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制度研究中心”(王锴任主任)。2015年6月,还获批国家无管办“国家无线电法律与管理研究”创新团队(龙卫球、夏春利任团队负责人)。法学院在融合相关特色学科和上述特色研究优势基础上,组建和支持高端智库。2014年10月23日,成立“工业和信息化法治研究院”。2021年5月24日增加成立“数字发展法治研究院”。法学院重视比较法和国别法研究,先后设立了“英美法研究中心”(2007年,孙新强/周学峰)、“德国法研究中心”(2008年,泮伟江/杨登杰/科勒)、“法国法研究中心”(2009年,杨彩霞)、“日本法研究中心”(2017年,付翠英、王天华、刘颖)、北欧法研究中心(2017年,毕洪海)等研究机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源于1952年北航建校时应国家航空制造工作亟需建立的飞机工艺和发动机工艺专业。1978年后建立了制造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1998年4月28日,制造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合并,组建成立了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学院拥有全国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培养了中国机械工程学科第一位博士陈宁新。1988年机械学获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机械工程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最近四次学科评估稳居前10。学院以空天报国为己任,在老一辈科学家张启先院士、姚福生院士、唐荣锡教授等带领下,在空间机构与机器人、航空宇航制造、工业软件等方向上做出开创性成果:国内首台七自由度机器人、三指灵巧手、首套PC开放式数控系统中华-I型、CAD/CAM软件PANDA等,先后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等10项国家科技奖,在学术界和行业享有盛誉。学院学科覆盖4个一级学科,承载了机械工程(一流学科),支撑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金牌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金牌学科)、设计学。设有7个二级学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工业与制造系统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工业设计(研究方向)。学院设有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微机电系统工程和工业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在编在岗教职工有180余人,其中教授50余人,副高70余人,博导80余人,国家级领军人才9人,“四青”国家级青年人才19人,国家级人才占比19%,国防创新团队3个、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90%;有7个国家级、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目前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2000余人,其中博士生300余人、硕士生9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学院以“建设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奋斗目标,秉承“探奥拓新”的办学理念,以人才为本、质量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源、交叉为优、有序发展作为指导精神。经过近7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教学环境、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当前,在现代机构学及先进机器人技术、航空先进制造技术及工艺装备、高性能整体构件一体化成形及连接技术、机电控制及检测技术、数字化集成制造与信息化管理、学科交叉前沿理论与技术等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学科实力持续增强,人才培养已具规模,学术声誉稳步提高,科研合作不断拓展。2017年全国学科评估中北航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评A-,继续保持优秀(并列第10);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为航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名列全国第1位做出了贡献。本科教学突出航空航天特色,形成了以机为主、机电信融合的教学体系。2006年率先通过了“中国高等学校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认证”,2008年以来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获教育部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建设项目支持。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首都“教育先锋”先进集体等奖励。《工程图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等3门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测试技术基础》等6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学院研究生教学队伍雄厚、科研环境优良,建设有“复杂产品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生创新基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和水平持续提高。近5年来,先后有2篇机械工程学科的博士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荣誉,机械工程学科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数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院在机械工程、管理工程、工业工程等领域为航空航天等国防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培养了大批工程硕士研究生。自1995年起,学院开始培养工程领域硕士、博士留学生,近年来在校留学生保持在近100名。建院以来,年度科研经费2亿元左右,人均科研经费数持续稳居国内同学科前列。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专项、部委的重点型号研究项目,取得突出成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国防科技成果奖11项,其他省部级成果奖30余项。学院深入开展了先进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及应用、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等,并积极在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中建功立业。学院积极进行科研教学环境建设,已建有国防科技工业高效数控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技术依托单位)、数字化设计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飞行器装配机器人装备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高效绿色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服务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数控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工程实验室、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的机器人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类)等一批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建设了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机械基础公共教学实验中心、校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等教学实验室;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虚拟现实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的建设;合作建设了复杂产品先进制造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从而使学院在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学院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的相关院系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主(承)办了多个国内外学术会议,先后与英、法等国著名大学开展了联合培养双硕士学位和双博士学位的合作,每年均有数百人次的专家学者师生互访,为拓展学院新的学科方向和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学院正在紧密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继续致力发展航空航天特色、机电信融合的优势学科方向,培养机械工程科学技术的拔尖创新与具有领军领导潜质的人才,在先进制造技术与系统、现代机构学与机器人、仿生机电与生物制造等若干学科方向上做出国际一流研究成果,注重前沿学科交叉,加强产学研结合,把学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先进制造科学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海内外精英加盟,共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美好未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2003年北航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004年依托“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建立了国家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015年在此基础上获批国家首批筹备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北航微电子学院2018年4月正式实体化运行;2020年10月在全国率先(第一个)更名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下设集成电路材料与器件系、集成电路设计与工具系、集成电路工艺与装备系。2020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21年4月,北航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通过专家组论证。学院现有教职工98人,其中院领导4人,院机关10人,集成电路设计与工具系24人,集成电路材料与器件系30人,集成电路工艺与装备系34人。共有博导18人,含外聘兼职博导5人(艾尔伯.费尔教授为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冷群文,歌尔集团副总裁,北航歌尔微电子创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赵超,集成电路先导工艺研发中心主任,国家级专家人才;许开东,江苏鲁汶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客座研究员,国家级专家人才;赵元富,航天科技九院科技委副主任,北京时代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我国航天集成电路技术带头人)。学院的特色研究方向为自旋电子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及生物芯片等集成电路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的新兴研究方向。我国集成电路领域目前人才缺口高达40万人,高层次人才尤其匮乏,学院为本科生制定了制备一个微纳器件、验证一款数字芯片、流片一款模拟芯片的“三个一”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出一批顶尖的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围绕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计算及集成电路国家重大需求,抓住国家集成电路发展纲要及国家存储器战略出台的历史机遇,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学科并对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做出贡献。如2014年联合北京市科委联合创建了费尔北京研究院,由诺贝尔奖得主、外专费尔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重点开展自旋电子基础器件及理论、自旋电子存储集成电路及自旋存储与计算架构三个研究方向,支撑超低功耗自旋存储器及高精度自旋传感器等应用。学院现有办公及实验室总面积(含异地研究院)超过4000平米,设备仪器总价值超过2亿,包括了8英寸超高真空磁控溅射仪,具有终点检测的离子束刻蚀仪器等各类微纳加工设备及电学、磁学及光学综合测试平台等,为北航集成电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学院“空天信自旋电子技术”实验室2019年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了包括核高基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重点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内的项目20多项。与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洛林大学及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开展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与华为、航天772所、EDA领军企业等建有联合实验室。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200篇,近三年发表Nature期刊论文7篇。学院坚持“产学研用”协同与国际化合作的教学理念,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实训能力。学院建立了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及中国电子科技等集团的全面深度合作,如成立了北航-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联合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获批工信部自旋电子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成立北航-华为技术联合研究生指导项目等,为集成电路产业提供高精尖人才。通过国际科技合作提高学生全球胜任力及学科国际影响力,近三年海外访学联合培养博士生超过10人,2016年学院获批科技部自旋电子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发挥北航空天地一体化交通运输特色和学科优势,2007年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原汽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和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基础上成立,形成了具有空地协同、车路协同和空地信一体化特色的教学科研体系,构建了融合航空、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机场道路、土木工程等空地信一体化交通运输学科人才培养与科研平台。现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空器适航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相关的博士后流动站、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航空器适航技术、新能源汽车工程、车辆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和土木工程及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建筑与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及车辆工程)。其中,“车辆工程”是国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是北京市重点学科,“航空器适航技术”是国防特色学科,新能源汽车工程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交叉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依托学院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七(总分第四)。2009年获教育部批准增设“航空器适航技术”本科专业,在国内首开这一需求强劲的紧缺专业。学院在现有学科基础上建设土木与交通工程国际化试验班,培养在土木、交通工程领域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协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土木与交通工程国际化试验班是我校“长城行动计划”建设项目的一部分,目的是打造土木、交通工程学科国际化教育环境,推动国际化培养模式,推进学科的国际性发展。试验班课程体系与国际知名大学土木工程课程对接,采用国外教授授课、国际知名大学公开课与本校优秀教师授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目前已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协议,开展本科生互换培养、“2+2”双学位、“3+1+1”本硕联合培养。自2012年首届试验班建立,已实施开展2013暑期海外课堂、国际化试验班名师讲堂等多项教学活动,初步形成了土木学科国际化特色的人才培养环境。学院教师队伍学缘广泛,教学经验丰富。学院现有教职员工8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2人(兼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学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航卓越百人计划学者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为95%,85%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或研修经历。学院科研实力雄厚,在大城市综合交通、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等基础研究领域处于国内引领地位。学院重视协同创新,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牵头建设交通部“智慧综合交通协同创新平台”,参与建设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工信部“大型飞机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院发起成立了“北航瑞安汽车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电动汽车、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专项研究。学院建有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适航技术研究中心、通用航空北京市工程中心、飞机/发动机复杂系统安全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清洁能源与高效动力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车路协同与安全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基地,与德国ITI公司、奥地利AVL公司等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了一批产学研合作基地。2013年主持和承担973项目4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课题1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年人均科研经费85万元。学院建有北航大学生交通科技创新基地,该基地拥有“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本田节能汽车大赛”、“FSAE方程式赛车”、“建筑结构大赛”、“智能交通设计大赛”、“SRTP”、“冯如杯”、“挑战杯”等学生创新训练平台和实践教学示范实验室;学院设有交通与土木工程实验中心,能够完成软件工程训练、汽车动力与电子实验、车辆工程实验、交通运输实验、微小型发动机实验、飞行仿真实验、结构工程实验、岩土工程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和土木材料实验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4年学院按交通运输、土木工程两个大类本科专业招生。其中,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运输(道路运输)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内燃机)专业和飞行器适航技术,每个专业招生人数约占该类招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包括土木工程、机场与道路两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招生人数约占该专业招生总数的二分之一。学院培养计划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基础与特色结合,在学校公共课程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有特色、高水平的相关本科专业教学平台,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科技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院设有“志成奖学金”,用于奖励交通学院入学成绩优异的新生同学,以及优秀在校学生和品行兼优的经济困难学生。学院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毕业生就业质量好,继续攻读研究生比例高。本科生就业率98%以上、研究生就业率100%。毕业生广泛分布于汽车、交通、土木建筑、航空、航天、民航等行业,从事设计、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75万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理工科大学中成立最早、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最多的经济管理类院系,是全国首批8个具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学院之一。学院是“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的重点建设单位,是首批“2011计划”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的建设单位。学院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有9个系,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在2006年、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六,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确定为A类学科。学院已形成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龙头,工商管理、经济学、统计学综合交叉的学科协调发展生态。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39人。师资队伍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2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位青年长江学者,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位973首席科学家,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位中国青年科学家,1人获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2位跨世纪优秀人才,11位新世纪优秀人才,2位北京市教学名师,1位北京市师德标兵,3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4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涌现出一批中青年拔尖学术人才,成为教学科研发展的中坚力量。学院现有在校生2425人,其中本科生555人,研究生1730人,留学生140人。学院已获评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4篇提名奖,有3名学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9年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11年获高通Snapdragon全国大学生创想大赛第一名;2013年获“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5年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2018年获得北航首个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特等奖。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航空航天、制造、金融、信息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领导人才,为推进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为核心的“一案两实”教学模式成果显著,共有49篇原创案例获全国优秀管理案例奖,6篇获全国金融硕士教学案例大赛奖,10篇获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奖,总获奖篇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创新经济和智慧管理”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管理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010年MBA项目成为首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院整合跨学科资源,持续对若干经济管理前沿领域重大难题与国家战略需求关键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原创性成果。近年来,学院获批科技部973项目1项(首席科学家单位),并作为参研单位承担科技部973项目课题2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项,重大(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含B类1项);承担科技部863计划项目6项以及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重大需求项目30余项。2011年,学院科研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此外,学院还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30余项。学院实施开放的办学战略,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格局,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先后与加拿大约克大学等20所著名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学生互换、科研合作、师资交流等领域建立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2013年成立“中加高层管理教育中心”,2014年获批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成功主办十四届工业管理国际学术会议,及北航经商国际论坛、国际计算机与工业工程大会、偏最小二乘及相关方法国际会议、价值工程与价值管理国际会议、计算交通科学国际研讨会、SPS案例研究方法研讨会等国际会议及论坛。在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学院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大力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氛围、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生动活泼的学院文化。秉承北航“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之校训,践行“尚学敏行、经世至善”之院训,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经济管理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6.80万

    ]
  • 学院历史悠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悠久,其沿革可追溯到1953年10月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政治教研室;1983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部,并于1985年改名为社会科学系;1997年,学校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科学系成为该院下设的社会科学部。2008年12月,社会科学部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成为独立的直属学校的教学科研二级机构。2016年9月,思想政治理论学院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与科研特色鲜明学院现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四个学科方向,拥有一支50人规模的年龄、职称与学缘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教师主持近20项国家社科基金、40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等省部级社科基金;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30多部,其中学院教师编写的“解读中国共产党”系列图书,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并被翻译为英文法文德文等多语种版本,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近10人次获评或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年度人物、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北京市教学名师等人才计划或荣誉称号;近20人次或集体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奖励。教学与人才培养成效突出学院担任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成立以来,凝练了“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和实践性”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探索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和课程教学专题化为特色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五型课堂”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与案例学习相结合的创新型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能力型课堂;理论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互动型课堂;理论教学与教改内容相结合研究型课堂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型课堂。形成了思政课教学的“一体两翼”北航特色,即思政课为主体,课程思政和专题思政课为两翼。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注重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提升为着力点的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截至目前,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基本实现100%就业,工作单位涵盖政府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等机构。智库建设影响广泛学院承担三个智库基地,即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都高校党建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教育部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和工信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2019年,学院入选北京市首批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与综合实力。国际化建设蹄疾步稳学院建有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大力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政治学院、日本新潟大学社会文化研究院签订学术合作协议,实现教师互访与科学研究合作,每年有多位海外高水平教授,来学院讲学,也有多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交流研讨并做讲座、报告。学院每年至少举办1次高水平国际会议。同时,学院每年均派出多名教师赴亚、欧、美洲多个国家或地区交流参会,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背景教师比例现已超过50%。党的领导强基领航自2008年12月学院成立以来,学院党组织坚持并不断加强科学的顶层设计,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完善学院机构组织和制度规范建设,统筹推进教学、科研、人才、交流、服务等各项工作,强化有组织的学习培训和教学科研,以学生喜爱、师生受益为标准,选树优秀教师典型,为青年教师搭建更高更广的成长平台,更大激发教学团队和学科团队的组织合力。在学院创建发展的奋斗历程中,党组织始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学院连续十年获得北航“先进党支部”“五星党支部”“党建示范创建标杆学院”等荣誉。学院发展未来可期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文科学院,是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目标定位。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布局,突出质量特色和创新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明确方向,打造精品,突出特色,扩大影响,依托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发挥学院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为实现学校建设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6.90万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是在原北航社科系、高等教育研究所、法学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1997年、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2年。在数十载的风雨历程中,学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特别是近年来紧紧抓住北航大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的战略机遇,实现了从最初的文科教研室向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人文社会科学与公共管理特色学院的成功转型。学院现设有行政管理系、经济学系、心理学系、汉语言文化系、高等教育研究院、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等6个系院(中心),涵盖4个学科门类(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文学)。学院建有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现拥有“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学、理论经济学和心理学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和教育硕士(科学与技术教育)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行政管理、经济学和汉语言文化(留学生)3个本科专业。长期以来,学院坚持“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交叉”的发展战略,在公共管理、高等教育、战略问题研究等领域具有突出的学术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了以公共管理为龙头,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理论经济学、心理学等综合交叉的学科协调发展生态。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70余人,教授21人、副教授36人,博士生导师17人。专任教师中,80%以上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留学背景。多名教师担任了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国家一级学会理事及以上学术职务,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人才、北京市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等。学院现有在校生1600余人,其中本科生3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留学生40余人。学院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掌握本专业丰富理论与知识、富有创新潜质和团队精神、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学院本科生升学率接近80%,其中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逐年提升,大部分学生被世界名校录取;研究生学术潜质大、创新能力强,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学院建有首都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基地)、国家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监测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高等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发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基地、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建有公共管理技术实验室、政务管理模拟实验室、教育技术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招标攻关项目等一大批研究课题,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和出版专著数大幅增加,获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学院年科研经费近千万元,科研创新工作进入了内涵发展、跨越提质新阶段。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办学之路,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格局,有效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先后与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著名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生互换、科研合作、师资交流等领域建立了较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面向未来,学院将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远景目标,坚持“传承、超越、守正、创新”的理念,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党建德育、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成为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一流人文社会科学与公共管理特色学院。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80万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一个在诸多工程类学科国内领先的全国著名大学,凝聚了以17位两院院士,10位中组部“千人计划”国聘专家,18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6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3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在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中,北航学子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大批杰出科学家,如“神舟四号”探宇飞船发射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四号”和“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戚发轫等。北航校旗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进入过太空的大学校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是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纪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全国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简称:北航,北京化工 地区: 北京 学制:2~4年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学费:¥3.75~22.80万 班型:周末班、集中班 类型:理工类、公办、双一流、98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招生学院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