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安全工程 > 招生学校
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
  • 地区: 安徽、江苏、天津等
  • 班型:周末班
  • 学制:2~3年
  • 学费:¥1.20~26.80万
  •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5305人,研究生6768人(其中博士885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3675人,学历留学生318人。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以及生物学与生物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的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并列第3。学校现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门类,10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5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509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外籍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项目入选专家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 “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专家3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9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8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7人,“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1人。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5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0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0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6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国防科工局第二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4个国家引智基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是入选国防科工局和教育部“十三五”期间共建高校中仅有的3所“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业院校之一。2017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18亿元,获专利授权483项,鉴定成果7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强。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三权”改革。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第四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在威海、安庆、沧州、嘉兴、济源等地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 计划”)、“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114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学校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化工大学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于2017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成立。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国际化交流,已经与30多所国外院校合作开展海外学习项目,2017年学生海外学习项目共派出362人,在校留学生总数601人。学校持续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2017年度,学校派出教职工158团组/286人次临时出国(境)公干,接待境外短期专家763人次,在校任职的长期外籍专家共16名。2017年学校举办“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来自43所中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嘉宾共100余人参加论坛,参会的21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大学校长论坛北化宣言》。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校有25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的老师悉心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7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1%,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8.30%。今天的北京化工大学,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化力量。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 211 工程"、"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1960 年和 1978 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12个学院。学校有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坐落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沙河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区。学校的前身是焦作路矿学堂,始建于 1909 年,位于河南焦作。 1931 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 1938 年,学校西迁并与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 1946 年,焦作工学院复校并于 1949 年回迁焦作。 1950 年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 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天津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 1953 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70 年,学校迁至四川合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 年,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恢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88 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 1997 年,成立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998 年恢复招收本科生; 2000 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3 年 1 月,经中央编制部门批复同意,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名义办学。 1997 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 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006 年成为" 985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曾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 90 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 100 周年发来贺信。 100 多年来,学校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学校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校风、"好学力行"的学风,积淀形成了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理工为主、以矿业与安全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和生产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机械、信息技术、生态恢复、管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学校现有32个本科招生专业,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进入A+类,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进入A-类。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1045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0人,副教授228人;博士生导师192名,硕士生导师25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0%以上。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4个,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双聘院士9名,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先后有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4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8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7人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7人分别获孙越崎能源大奖,7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积极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广大毕业生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行业发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学校先后有 8 个专业荣获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 8 个专业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项目,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等四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拥有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 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998 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国内外科技竞赛千余人次获奖;先后有 8 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675人,硕士生4593人,博士生1213人。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国家及行业的战略需求,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97项。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校理事会为平台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校理事会成员单位发展到 90 家;学校拥有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科技园 --- "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并与北京市共建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组成了学校产学研用及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与国内 10 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与50 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百余所国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相关学科开展了学术交流;多次举办了国际煤岩学委员会年会、国际有机岩石学年会(ICCP-TSOP)联合会议、第一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会议、国际有机岩石学会(TSOP)年会、国际采矿科学与技术大会、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按照 " 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 " 的总体思路,抓住"统筹规划、队伍建设、科学管理"三个关键, 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使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矿业大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北京校区校园占地面积700余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据ESI2015年8月更新数据表明,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和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856人、硕士研究生5800人、博士研究生1258人、留学生679人,在校生总数近1.6万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63人,其中教授240人,副教授376人,博士生导师20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挪威国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千人计划” 青年项目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3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8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139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3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4项。“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54余项,获得国家科技奖22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4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共27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135项。国家级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21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76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55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平均每年举办或参与近十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被评为"北京市文教战线红旗学院",跻身于64所全国重点高校行列。1970年迁校,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成立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2000年2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2006年9月,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64年来,学校历经了创建、发展、搬迁、重建和振兴的曲折办学历程。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地大人,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起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俄罗斯外籍院士6人,教授217人,副教授302人。在十万余名毕业生中,有33人成为两院院士,200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逐步成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成为我国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17个教学单位,34个本科专业正在招生,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领域和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在职教职工1345人,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继续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在读生60000余人。现任党委书记王鸿冰,校长邓军。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优良校训,坚持"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念,培养"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长远目标而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管、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前身为天津理工学院,于1979年以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名义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设立。1996年,原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分校、天津大学机电分校、天津大学冶金分校三所本科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天津理工学院。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更名为天津理工大学。学校坐落于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1号,总占地面积160.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21万平方米。本科以上全日制在校生26000余人。现有专业学院16个,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工程训练中心、体育教学部、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现有本科专业6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天津市重点学科1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物理学)。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拥有教育部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资源共享课2门,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规划专业建设项目18个、获国家级、市级教学成果35项,国家级、市级规划教材18部,天津市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天津市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4个。注重教学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7个、天津市工程中心9个、天津市人文社科基地2个。设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图书馆建筑面积4.59万平方米,藏书182.1万册,无线网络覆盖全馆,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18所高校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设备先进;大学生活动中心、田径运动场、体育馆等设施配套齐全。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1所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层次的合作办学,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合作培养出我国首批项目管理硕士(MPM)。开展“2+2”、“3+1”等本科生、研究生合作交流项目32项。与波兰密茨凯维奇大学、印度孟买大学和科特迪瓦博瓦尼大学合作,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与波兰华沙维斯瓦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课堂。天津理工大学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重德重能、求实求新”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目标而继续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54年,时名为昆明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原昆明理工大学与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行业特色、区域特色鲜明,经济、管理、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齐全的重点大学,在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给予学校“全国著名高校”的赞誉。学校现有呈贡、莲华、新迎三个校区,占地3915余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60多年的建设发展,现已形成了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为优势学科,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等为支撑学科,生物学、医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为新兴学科的特色鲜明“大有色”优势学科群。2015年以来,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学科先后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行列。现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3个、省院省校合作共建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含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4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4种;有110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在全国设有近44个函授站(点),有56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在全省有33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中心,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云南省军队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1个,云南省省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1个。学校设有26个学院、1个教学部、1个学部、7个研究院、13个临床教学基地(含9个附属医院、3个教学医院、1个实习医院),3个应用人才培养基地,设有城市学院,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生;设有研究生院。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3117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865人,2018年有各类长短期留学生1609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在学校设有“驻昆明理工大学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工作办公室”,现有145名国防生在读。建校至今已培养各类学生29.2万余人。学校有教职工3852人,其中,专任教师2459人,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1360人。学校现有院士9人,其中,全职两院院士3人,外籍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含“青年千人”)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2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及教师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7人,云南省“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4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1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培养激励专项10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2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学者”1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8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7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4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0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人,云南省“万人计划”文化名家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6人、后备人才46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3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26人,云南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45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首席技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云岭教学名师6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云南省教学名师19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7个。2000年以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36项;出版论著2041本,专利授权9852项;2018年科研经费规模达11.02亿元。学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超硬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技术、创业)等国家级平台19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环保部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检验站、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云南省能源效率中心、云南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平台97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云南省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共43个,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1所。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5项;是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入选学校,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1项;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规划”学校,有8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学校有5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评估、1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2门、国家教学团队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精品教材1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4部,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2项。学校有云南省高水平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1个。图书馆藏书313.8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248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累计5500种,网络数据库154个,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加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资源保障系统(CALIS)。学校与50余个国家、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教育交流合作关系。在面向周边国家的工程及管理人才培养、国际技术转让,面向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影响力;与美国阿肯色大学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聘请多名外籍院士担任首席客座教授,其中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简·米勒先生荣获2018年度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与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合作承办孔子学院,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商学院合作承办哥本哈根商务孔子课堂,在老挝、泰国设立境外办学项目;在澜湄合作、亚欧合作、中国与东盟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重要国际及区域合作机制中,作为中国高校代表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将继续努力深化拓展教育对外开放,积极融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和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正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秉承“明德任责、致知力行”的校训,抢抓历史机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石河子大学 石河子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现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是“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一省一校)入选高校。学校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1996年4月由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学校现有经济、法、教育、文、历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1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型,92个本科专业,3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特色专业5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76项。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医生、工程师、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在“荒漠绿洲区高效农业与生态、动物遗传改良与疾病控制、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病防治、新疆农产品高效贮藏与深加工、新疆特种植物药资源与开发、化工绿色工艺及新型材料技术、新疆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区位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计划” 项目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6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学校现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重点实验室4个,兵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兵团协同创新(培育)中心4个。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实验室4个,自治区和兵团文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校园面积18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16.98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会堂、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4个。学校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2581人,专任教师1749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教授247人、副教授628人。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1人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6人入选“青年千人计划”-新疆项目,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1人,省级高层次人才41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4150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1963人,普通专科生1117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928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成立了国际教育中心,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孔子学院。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等国家7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先后有15个国家800余人来校留学。学校积极拓展校际、校地、校企交流合作。自2001年开始,北京大学长期坚持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2010年,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副组长单位,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为成员单位的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学校先后与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30余所国内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八师石河子市、十四师昆玉市、玛纳斯县、沙湾县、和硕县等兵团、自治区30余家单位签订了校地合作协议;与新疆天业、新疆天富、天山铝业、新疆西部牧业等20余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乘着振兴中西部高校和新疆兵团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石河子大学正朝着建设“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江汉大学 江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实行湖北省、武汉市共建,以武汉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学校总占地面积140970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68281平方米。主校区坐落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19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拥有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涉及69个二级学位点。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有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9个省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8个省级普通本科高校“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7门省级精品类课程。学校教学科研仪器总值45957.2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总量203.10万册,电子图书3471806册,电子期刊1361631册,中外文数据库230个。学校建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城市圈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4个省部级研究平台,设有交叉学科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系统生物学研究院、武汉生物医学研究院、武汉研究院等校级科研机构50个。近五年,获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主持国家基金项目98项(其中自科基金84项),各类科研经费累计7.3亿元。参与国家支撑计划、“973”“863”计划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7900余篇,其中SCI、SSCI、EI、CPCI-S收录1572篇次,出版各类著作、教材298部。获科研奖励114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9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获各类知识产权授权1441项,其中发明专利197项。实施10余项专利技术成果转让,金额800余万元。组建6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及学科性公司,其中武汉国力通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江汉学术》被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江汉大学学报》获全国人文社科学报三十佳学报称号。学校以柔性和全职引进并举方式聘请一批海内外专家学者,实现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全覆盖。现有专任教师1155人,其中正高188人,副高450人。有双聘院士5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湖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楚天学者25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产业教授”3人、武汉市创新岗位特聘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省市政府专项津贴及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7人,一批专家学者入选武汉市“黄鹤英才”及其专项计划、武汉市“213人才工程”“十百千人才工程”。学校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校际交流,建有全球首个友好城市孔子学院。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适当保留专科教育,大力发展以社会培训为主体的继续教育,着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力争早日建设成为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其中的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8年9月30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坐落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14所高校之一。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赞誉学校“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路子。学校现任党委书记陈永灿、校长董发勤。建校以来,学校几经搬迁,走过了创业、发展、壮大的不平凡历程。在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和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大背景下,2000年8月23日,教育部批准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学校校园现占地4131亩,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学校现有建筑面积11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3亿元,教学科研研仪器设备值已达7.16亿元。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220万余册,电子图书781万余册。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外国留学生3.4万余人。设有国防科技学院等17个学院(部),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本科专业78个;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独立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有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有4个学科方向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群)2个、省级优势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有国防科工局批准的国防基础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学校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人员29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642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585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13人;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四川省千人计划”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等160余人次。有“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碳纳米材料”和“特种高分子”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以及“光电检测技术与研究”等10个四川省教育厅创新团队。有“军民融合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学校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有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3个,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有四川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等。有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有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1个,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研究平台3个、省社科普及基地2个。近年来,学校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专项、“973”“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防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10多项。学校在最新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TOP200的排名中位列第106名(统计时间节点2017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学校有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管理学原理等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3门,每年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出各类课程3000余门。电子技术与创新、化学实验教学团等国家级和省级高校教学团队8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7个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环境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国防重点专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8个国家级、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创业大赛”等科技文化体育大赛及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学校机器人小组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冠军、最佳技术奖,亚太地区亚军、最佳技术奖。在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学校荣登百强校之列,居全国第51位。学校已为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近三年本科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2.24%。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建设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学校是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定点联系高校之一,联合组建成立了“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和区域特色高端智库方面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学校拉美中心研究成果积极服务国家拉美战略,获得刘延东副总理充分肯定。学校充分发挥在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先进建筑材料、控制工程与智能系统、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环境安全技术、城市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核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农业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等科研特色和传统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社会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3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特别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教育国际化水平加快提升。“西南明珠出沧海,桃李春风物华新”。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艰苦奋斗,拼搏创新”西南科大精神,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2018年12月17日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约405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三个校区,五山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校园内湖光山色、绿树繁花,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大学城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广州国际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创新城,与广州大学城隔岸相望。三个校区交相辉映,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是以中山大学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工科系及专业、广东工业专科学校为基础,调入湖南大学、武昌中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5所院校部分工科系及专业组建而成,1988年改为现名。学校办学历史悠久,作为组建基础的中山大学工学院源于1931年成立的国立中山大学理工学院;华南联合大学理工学院由1930年成立的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工学院和1940年成立的私立广州大学理工学院合并而成;岭南大学理工学院可追溯至1930年成立的岭南大学工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其历史可追溯至1910年清政府创办的广东工艺局。这些院校是早期中国南方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摇篮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策源地。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在全国高校开部省共建之先河;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985工程”)行列,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2012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2013年1月,入选《中国大学评价》的“中国一流大学”行列;同年,再次进入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2016年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整体进入300强,工科领域排名跃升至全球第22名。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临床医学9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38万多人,一大批毕业校友成为我国科技骨干、著名企业家和领导干部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00万

    ]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学位授权体系的大学,是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范围的高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她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几经迁徙之后升格发展成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1997年1月,由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39年办学历史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实质性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学校坐落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校园总面积4892亩。现有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霞山校区、海滨校区分别位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湛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滨大道中5号。学校通便利,湛江作为北部湾中心城市、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海运、铁路、公路和航空等立体式交通体系,湖光校区距离高铁站仅12公里。学校濒临大海,绿树长青,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近3.2万人,独立学院2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4万余人。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的办学理念,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立足广东,面向南海,辐射全国,以建设海洋和水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为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华南海洋高等教育重镇,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97年1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为海洋大学校牌揭幕时高兴地说: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样一所大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李长春、张德江和汪洋均对海大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寄予厚望。2014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莅校视察时指出,广东海洋大学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强化内涵发展,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办一流学科、一本院校,努力建设高水平海洋大学。2018年5月,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湛江调研时指出,湛江还有广东海洋大学等科技研发力量,在海洋资源创新开发方面独具优势,要用好这些重要创新平台,把它们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创新发展主引擎,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新动力。广东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欧广源、李容根、刘昆同志和现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邓海光同志还先后担任学校董事会主席。学校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农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海洋工程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航海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二级学院以及1个独立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学科专业齐全。学校现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共14个领域);7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分别进入“B-”“C+”和“B-”档次,全国排名分别为第6、9、24名,广东排名分别为第1、2、3名。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0个广东省特色专业、2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重点专业、9个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3个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1983人,其中专任教师1235人、副高职称以上人员691人、博士学位者442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278人;双聘院士5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人;先后有123人次入选近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现有15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4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培养对象。现有10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5名省级教学名师、8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9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科研平台优良。学校现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广东省珍珠养殖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广东省雷州文化研究基地、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等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工程训练中心、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等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水产经济动物病害控制重点实验室等21个厅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5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拥有1个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对象——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具有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98个校级教学科研实验室。有全国高校中水生生物标本最多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及与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2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办学条件设施完备。学校拥有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海洋广场、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校舍总建筑面积达77.93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317.5万册(含电子图书),教学科研设备值3.9亿元,固定资产值约18.4亿元。建有规模可观、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校园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建校83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近20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以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育之父钟麟、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深圳报业集团原董事长吴松营,广州市市长温国辉,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原局长、中国知名海洋专家吴壮,全国劳动模范、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湘峰,全国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茂名市世和城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戴学济,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深圳市中深装建设集团董事长柯颖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奖获得者李周葵以及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模范”刘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英才。长期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南沿海等地区,其中大多数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为中国海洋水产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242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86项;科研经费达7.4亿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9项;获得授权专利590项。“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附壳造型珍珠和优质海水珍珠养殖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河蚌有核珍珠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水多环芳烃分析检测方法”项目获得国家海洋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服务社会水平不断提升。学校创立了空中无人机和海洋卫星遥感、海面船舶调查、海洋潜标、海底原位监测“三维一体”的立体监测体系,并已成功应用,为广东海洋环境变化监测、海洋生态安全、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主持首次制定海水中PAHS测定国家标准,提升了海洋环境监测水平,提高了海洋有机污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研发了人工生态珊瑚礁修复、红树林生态保育与滨海湿地修复以及南方沿海大型海藻生态系统恢复等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技术;该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成效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海洋局的充分肯定,并在央视、凤凰卫视、深圳卫视、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均进行了报道。研发了基于北斗星通导航定位技术的南海渔业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南海渔业资源数据化和金枪鱼探捕国产化。攻克沙锥鱼全人工繁育的国际难题,实现了国内外沙锥鱼全人工养殖的产业化。培育出的第一个国家级农业新品种——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该品种已在广东和广西等地示范养殖与推广应用,为振兴我国南珠产业,促进南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攻克了“插核育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使优质珍珠产出率提高20%以上,珍珠附加值提高50%以上,产生经济效益40余亿元。“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等相关成果在南方各省的推广面积达2.2万公顷,实现产值116亿元,解决了近50万人就业,使湛江对虾的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个方面均为全国第一。香蕉、红江橙、海大菠萝蜜、茂海辣椒系列、火龙果等一大批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园艺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从海大走出湛江,服务粤西,辐射华南,走向全国。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主持编制了《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规划》《广东省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规划。积极参与支持湛江市政府成功获批“湛江特色水海产业国家农业科技园”。向农业部、外交部提供30多份“南海渔业问题”内参报告,为我国南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广东海洋大学展馆展示了学校服务国家海洋事业的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得到时任广东省省长朱小丹等领导的点赞。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关系。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我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开发海洋,科教领航。目前,学校正全面贯彻落实“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化办学特色,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培育社会英才,以更加执着的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延揽高端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国际化进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海洋和水产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海洋大学而努力奋斗。(更新日期:2018年06月26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国家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首批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高校。河北农业大学是全国开展高等农业教育最早的高校之一。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直隶农务学堂,先后经历了直隶农务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历史时期,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中,森林系整建制调整到北京,参与组建了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整建制调整到内蒙古,参与组建了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农田水利系整建制调整到武汉,参与组建了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现与武汉大学合并)。1995年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2000年原河北水产学校、原河北畜牧科技学校先后并入河北农业大学。百年积淀,河北农业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117年来,学校坚持“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务实、求是”的校训,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培育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多次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与表彰,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太行山道路”,弘扬“太行山精神”,实现育人、兴校、富民目标成为学校的矢志追求。学校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有5个校区(保定东校区、保定西校区、秦皇岛校区、定州校区、渤海校区),校园占地181万平米,建筑面积134.4万平方米;纸质型图书与文献247余万册;仪器设备总值7.44亿元,固定资产25.6亿元;附属实验农场3700余亩,林场40000余亩。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在职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899人;教授及相应职称者453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者916人;博士生导师204人,硕士生导师635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管专家等人才116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历经百年发展,河北农业大学已经形成了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引领,“工、管、理、经、文、法、艺术”等学科“入主流,有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设有26个学院、2个直属系、2个教学部,有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强势特色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河北农业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工程硕士领域;设有89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40908名,全日制研究生2728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387名,博士研究生341名。河北农业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以复合应用型为主的高级专业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全面实施“311”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分制,率先在全国制定实施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线图。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近百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9项;建设国家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22个,省级项目109个。进入全国就业工作50强,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先后培养毕业生30多万名,涌现出了一批批兴业英才、学术骨干、管理才俊,如董玉琛、刘旭、杨志峰、赵春江、郭子建等8名院士,塞罕坝优秀毕业生群体,君乐宝集团创始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魏立华,世界青年领袖石嫣等。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农业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在承担科技创新项目数量、经费总量和获奖等级、数量上一直名列省内高校前茅。拥有“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基地、试验站、协同创新中心)5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19名、省级57名。“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1357项,到位科研经费9.7亿元,审定新品种74个,专利498项,三大索引论文2448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5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6项。学校始终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成立了雄安新区发展研究院,主动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得到有关省领导的充分肯定。与保定市政府签署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以“六个一”模式携手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战略品牌;重点打造集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服务链为一体的多个产业特色基地。与石家庄市、邢台市、长城汽车等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在全省六大生态类型区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325个,区域综合试验站9个,现代农业教育科技创新示范基地41个,推广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技术1000余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元,有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日本、韩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所国(境)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日本信州大学等23所国外院校或机构开展了合作项目;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农业与兽医药大学、非洲科学院等6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承接国家教育对外援助学历学位和短期培训项目,先后培训发展中国家学员572名。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三次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两次被授予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称号。2011、2015年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涌现出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的改革先锋——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李保国、被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诠释的“果树9301班”优秀毕业生群体等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先进典型。(更新时间:2019年3月26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由原太原工业大学和原山西矿业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历经116年传承发展,学校业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先后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植根三晋大地,平台广阔人才济济。目前,学校占地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49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1154名,硕士研究生5692名,博士研究生736名,留学生426名;现有81个本科专业,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工程学、材料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教职工3531名,其中专任教师2068名,工程院院士2名,博士生导师185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938名。学校挺立创新潮头,科技研发成效卓著。太原理工大学曾连续两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累计承担“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各类项目1174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8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42项;多年来,科研优势和创新能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恪守育人使命,立德树人硕果丰盈。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育人渠道和途径更趋完善、更加优化。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取得突破进展;“生涯导航”教育计划产生重要影响;数学建模、超算、机器人、晓明研究室、晋豹车队等创新团队在国内外竞赛中屡创佳绩;思政主题网站“清泽心雨”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螺丝钉之家”入选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爱心家园”荣膺“第四届山西道德模范”等殊荣;校男子篮球队两次夺得CUBA全国总冠军、校男子足球队成功夺得CUFL全国总冠军,我校成为唯一一所在足球、篮球两个项目上均获得过全国总冠军的大学。学校树立全球视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工程,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加速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100余所大学开展多层次、双向人才培养合作办学和科技合作,与国际间的学术高层往来更加密切,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与日提升。目前,学校还承办了阿富汗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和牙买加西印度群岛大学莫纳分校孔子学院。回望过去,理工大人奋力拼搏,铸就了辉煌成绩;翘首明天,世纪学府砥砺前行,承载着新的希望。在“双一流”建设和“十三五”新的历史征程上,太原理工大学全体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质量第一,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生为中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用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品位和一流的精神,为创建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先后隶属于八路军总司令部、重工业部兵工总局 、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委、第五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部 、兵器工业总公司 、机械电子工业部 、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国防科工委,历经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中北大学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太原市,并在朔州市设有校区,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学校总占地2995亩,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3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19亿元,学校拥有纸质图书馆藏230多万册、电子图书近200万册、56个中外知名数据库资源。作为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人民兵工第一校”,国防工业八大本科院校和“兵工七子”之一,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防军工特色,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中国军工文化艺术团”、“中国军工文化园”和“中国军工文化示范单位”三项军工文化“大满贯”认定的单位。学校长期与军委各部委、国家国防科工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生遍布国防科技工业各行各业,名列航天两大集团招聘院校目录。学校学科涵盖工、理、文、经、管、法、教、艺八大门类,设有16个专业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国防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方向)5个,省重点学科24个,山西省“1331工程 ”一流学科1个,山西省“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1个,山西省优势学科攀升计划支持学科2个,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2个。拥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点69个,以及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1个专硕点,本科专业85个。工程学学科ESI排名位列全球前1%,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B+。学校现有教职工266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长 江学 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全国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科技部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3人, “三晋学者”特聘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长 江学 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防科技优秀创新团队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国防科工局和总装备部专家20人,中央和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25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29个省份实现了一本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39000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4106人。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拥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优质教学资源。学校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8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6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8年与德州市政府共同创建了中北大学德州研究生分院。学校坚持创新引领,科技报国。学校拥有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3个、省部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26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等科研机构。设有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先进能源材料与系统研究院、特种金属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十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380项,各类项目总数4300余项,科研项目总经费28亿余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11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450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390余部。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成果转化。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重大武器型号等,共有70多项成果应用于“神舟”、“嫦娥”、“天宫”系列工程。深度融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省市正在规划以我校为内核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科技园”,园区占地1500亩,含大学生双创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中试区、成果转化孵化区和军民融合研究院等“三区一院”。学校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进程,努力构建全球化教育格局,与世界100多所高校、国际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建校78年来,中北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魂军工、根植三晋,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太行精神”红色基因和“致知于行”校训,造就了开拓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引领着学校始终登高望远、砥砺前行。迈进新时代,学校在科教强国和军民融合战略背景下,贯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部署,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以“争一流、强特色”为目标,实施“两翼齐飞、内涵发展、综合改革、人才强校、国际化”五大重点发展战略,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实现“百年百强”中北梦而努力奋斗!现任校党委书记李忠人、校长沈兴全。(2019年3月8日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东北电力大学 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4个学院,46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5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其中一流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4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学校有教职工14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5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人选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4个,吉林省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26个。近年来,学校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43项,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十三五”期间,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2018年7月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东北林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3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成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2011年6月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签署协议、2012年3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医、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研究生院、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3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种类3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一流学科,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4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学校现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2.3万余人。自建校以来,已向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人。现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5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4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近年来,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学校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有林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动物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个国家林业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1个省级智库;另有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国家林业局木工机械检测站等60个研究检测机构;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7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96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涌现出以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商界和企业界精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每年有近20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多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学校与美国、法国、芬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积极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国(境)外攻读学位。学校大力加强留学生教育培养,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留学生,生源来自五大洲近60个国家。“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78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31项、部省级奖励260项(其中一等奖31项),获得授权专利1600余件。学校连续15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至今连续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2014年和2017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1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秉承“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继续坚持和丰富办学特色,力争到2022年(建校70周年)使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到2032年(建校80周年)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52年(建校100周年)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原名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2000年2月划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黑龙江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是黑龙江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学校从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有64个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博士学位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9个硕士学位点;具有工商管理(MBA)、社会工作、会计、工程4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类别拥有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工程学2016年进入世界ESI前1%。学校占地169.14万平方米,其中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的分校校区占地33.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亿元。建有万兆级校园网,图书馆藏图书255.05万册,有数据资源16种。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科研平台35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重点实验室6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有校内外实习基地158个,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1个。学校有教职工2101人,其中专任教师1239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33人,博士学位450人、硕士学位627人;博士生导师92人;双聘院士6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青年学者1人、讲座教授5人;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4人、后备带头人26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模范教师4人、优秀教师7人、教学新秀1人、青年教学能手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4个、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3个。学校还在石油石化等企事业单位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导师。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025人,其中本科生15276人、专科生5384人、硕士研究生2067人、博士研究生298人。学校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生全国外语四级统考和黑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始终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俄语教学研讨会曾先后在我校召开。“十二五”以来,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等多种奖项。学校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十二五”以来,获批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重大专项任务4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项(其中,主持重点项目2项,参与重大项目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科技项目6项、社科项目10项;科研总经费14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9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4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专利授权2233件;出版科研著作及教材299部,发表论文7350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2234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接收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新墨西哥矿业技术大学、俄罗斯秋明工业大学、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等30多所国外高校在师资培养、学生交流、学术交流、教学改革、科研协作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学校出版有《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东北石油大学报》和《高等教育研究》等报刊,与全国300多所高校进行交流。办学五十多年来,学校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形成了“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和“全方位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办学”两个鲜明特色。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用大庆精神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办学育人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办学五十多年来,培养各类人才近16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涌现出了以傅成玉、王玉普、胡文瑞、沈殿成、何树山、刘合、段慧玲、高金森等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企业家、院士专家、党政领导杰出校友和一大批严谨务实、无私奉献、投身基层、报效祖国的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今天,东北石油大学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办学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石化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70万

    ]
  •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2011年,获批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2018年,王泽山院士获得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王泽山院士颁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办学理念,秉持“进德修业,志道鼎新”的校训,弘扬“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的校风,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进步为使命,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现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工学院、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钱学森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并与合作方联合创办了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两个独立学院。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兵器与装备、电子与信息、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领域全球排名前1%。现有国家重点学科9个,江苏省优势学科6个,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工信部重点学科7个,国防特色学科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覆盖38个本科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6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7个;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其中工程硕士涵盖27个工程领域;具有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授予权。具有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授予权以及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权。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0000余名,留学生1000余名。学校坚持以师为本,师资力量雄厚。具有教授任职资格整体审定权和博士生指导教师资格审批权。现有教职工3200余人,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12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6人,外国院士3人,“长江学者”18人,“千人计划”专家20人,“万人计划”专家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其中召集人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4人,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双创计划”“江苏特聘教授”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计划300余人。拥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8个、江苏省创新团队24个。学校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立足精英教育,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工程精英,造就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引领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中坚。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13人当选两院院士,许多人成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和骨干。近十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2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12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是全国18所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高校之一,也是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同时首批“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落户高校;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其中,在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中,学校以总分全国第一的成绩,成为第七个捧得“挑战杯”的高校。学校坚持创新引领,科技优势突出。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在先进发射、高效毁伤、光电信息、远程压制、智能无人平台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学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0个,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近十年来,学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7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影响日益提升。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等10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建有国际联合实验室9个,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等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法国梅斯国立工程师学院共建中法工程师学院,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合作建立格莱特纳米科技研究所。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白俄罗斯戈梅利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学校聚焦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成立江苏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设立了8个校外研究院,发挥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废弃火炸药再利用、民用爆破、特种超细粉体制备、智能熔敷焊、机器人智能焊接、印鉴真伪自动鉴别系统等技术,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社会各界通过基金会设立了60余项奖教金和奖助学金,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领域不断追求卓越。学校办学环境宜人,基础设施一流。校园北依紫金山,西临明城墙,占地3118亩。校内曲塘潋滟,佳木葱茏,碧草如茵,景色如画,与中山陵风景区浑然一体,是修身治学的理想园地。校舍建筑总面积11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0亿元,各类基础设施齐全,后勤服务系统完善。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6亿元;图书馆藏有中外文图书文献250余万册。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学校将大力弘扬优良传统,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以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视野,务实的作风,求是的精神,开拓进取,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地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战略目标阔步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江南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选择性卓越”的学科建设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设有18个学院(部),包括: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药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和体育部。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10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3个和生态纺织技术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895人(含研究生导师107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比例65%,博士学位人员比例62.2%,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37.7%。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6人、“万人计划”入选者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部省级创新团队36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在41个本科专业(类)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0122人、博硕士研究生8169人、留学生1276人。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精品开放课程)30门,精品、规划教材56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学校积极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立至善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近30%,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依托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创业企业300余家,“创业汇客厅”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完善“奖、助、勤、贷、补、免”帮扶机制,并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的勤工助学新模式。学校与28个国家、地区的12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22.8%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华食品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史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钱绍武艺术馆、酒科技馆等文化展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每年举办“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在校生参演广州亚运会闭幕式等大型活动,艺术作品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推进体育精神育人,建有女足高水平运动队,荣获2017年全国大学生女子室内五人制锦标赛超级组季军。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1个;建有教育部、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及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8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6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9项,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并列全国高校12名;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优秀奖6项,2016年在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上并列全国高校第17名;学校现与全国4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江南大学无锡创新设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院/所7个;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学校坚持师生为重、服务为先,倾力打造曲水流觞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学生提供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优质舒适的成长环境。校园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9.63万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2.81万元;“智慧校园”建设日臻完善;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6个学生公寓组团;学校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被评为全国高校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A+档,“设计学”位列A-档;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等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1‰,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4名;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学校位居全球第777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775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7名;在人民网发布的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20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南京工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的14所高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设有11个学部,29个学院,各类学生3万余人。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一期工程4项、二期工程6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十三五”国家国防特色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含领域)23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4个,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8个学科门类。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2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8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7人(其中青年千人1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滚动支持创新团队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十二五”“863”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主题专家组专家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着力构筑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教材1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2006年学校获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4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人,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项。学校重视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坚持产学研互动发展。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南京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十二五”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8000余项,科技经费25亿元,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实施全球拓展战略,国际培养、合作办学、海外交流形式多样。学校加强与海外顶尖高校和一流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在美国、新加坡、俄罗斯、英国和澳大利亚设立“海外办事处”,旨在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引揽世界顶尖人才;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其中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成立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柔性电子创新引智基地”项目入选2016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与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合作举办“3+1”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合作举办南京工业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联合学院;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学生交流项目;现有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数十名外籍专家和世界各国的两百余名海外留学生。学校将面向国家急需,聚焦“双一流”,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协同创新,开拓进取,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稳步迈进,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0年的建设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作为中国内地146所高校之一入围2018年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在2018年9月ESI综合排行榜中位居内地高校137位。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武进、白云、西太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498亩,校舍总面积7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4.67亿元,纸质图书170余万册。学校设有16个学院,全日制在校生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计19800余人。另设有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学校学科特色较为鲜明,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2012年,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授予点、9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拥有2个省优势学科、7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在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有7个学科上榜,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2个学科进入全国排名前25%。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省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5个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5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含建设点)、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级众创空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三连冠”;在2018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金奖;在近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在近三届“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在近两届“华为杯”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2016年获得华为“专项奖”。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2017年,学校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7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余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5%(博士学位5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66人(教授236人)。拥有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14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专任教师中出国(境)外研修经历者占比37%。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二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84项。五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6项(重点项目4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科技部86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7项(重点项目10项)。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五年来,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033篇,获有效发明专利1791件(PCT1件),授权专利数稳居全国高校前50位。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9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0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2个、产学研基地355个、校企联盟396个。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在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 Index)中,学校年度最优排名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54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校以校际合作、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先后与25个国家及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境外毕业生读研率为70%,其中录取世界前200强高校占比50%;近年来,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人数以每年15%左右的增速发展。现有41个国家和地区的570余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与泰国驻上海总领馆联合成立了华东地区首个“泰国研究中心”,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了我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并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8所孔子课堂。学校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同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政府与高校共建的拉美研究智库。学校是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及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批准的英语雅思官方考点。学校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等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当前,常州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学校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进一步坚持内涵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彰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10万

    ]
  •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生质量认证高校。学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1960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建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校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始终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学校办学起点较高,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之列。早在1978年,学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国内外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QS、THE、ARWU等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均跻身top1000。《2018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第39位。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优良。学科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院,89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2550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达25%),集聚了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在校生37600余人,其中本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留学生2600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校园占地面积30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1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藏书305万册,订阅各类数据库113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设有江苏大学出版社和杂志社,出版图书1500余种,办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11种,其中《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校教育管理》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校办学水平较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毒理学与病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51位。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坚持以学为中心、教为主体,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形成了一批以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重大赛事中表现抢眼,“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6届喜捧“优胜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连续4届获得双金奖,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屡获全国冠军,女子沙滩排球队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7名,女子足球队获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季军。学校坚持以贡献谋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12项(连续6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项。截至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拥有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15、2016年度,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列全国高校第6位和第8位。2018年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学校坚持国际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和汉德语言文化中心。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美国阿卡迪亚大学等合作举办了一批联合办学项目,合作建设了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民主法治和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创新不断加强。学校党委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多次获江苏省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江苏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和“自强厚德,实干求真”江大精神,抢抓国家“双一流”以及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把学校早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更新至2019年3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江苏大学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生质量认证高校。学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1960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建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校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始终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支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学校办学起点较高,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之列。早在1978年,学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发展,深入实施“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发展战略,国内外办学影响进一步扩大。QS、THE、ARWU等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学校均跻身top1000。《2018中国大学评价》,学校综合排名列全国第39位。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优良。学科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25个学院,89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2550人(具有海外经历的比例达25%),集聚了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在校生37600余人,其中本科生230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留学生2600人。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校园占地面积30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1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藏书305万册,订阅各类数据库113个,自建特色数据库9个,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设有江苏大学出版社和杂志社,出版图书1500余种,办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11种,其中《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校教育管理》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学校办学水平较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毒理学与病理学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ESI综合排名列全国第51位。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7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学科,2个江苏省“十三五”一级重点(培育)学科。拥有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坚持以学为中心、教为主体,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形成了一批以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重大赛事中表现抢眼,“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6届喜捧“优胜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连续4届获得双金奖,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屡获全国冠军,女子沙滩排球队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7名,女子足球队获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季军。学校坚持以贡献谋发展,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12项(连续6年居全国高校前50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0项。截至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拥有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015、2016年度,学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列全国高校第6位和第8位。2018年获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金奖。学校坚持国际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和汉德语言文化中心。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美国阿卡迪亚大学等合作举办了一批联合办学项目,合作建设了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等一批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民主法治和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创新不断加强。学校党委被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多次获江苏省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江苏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和“自强厚德,实干求真”江大精神,抢抓国家“双一流”以及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把学校早日建成“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更新至2019年3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风,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学校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与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现有20个学院(含5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0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4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50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目前,全校上下正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科研机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50万

    ]
  •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1979年,邓小平同志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9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计划,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建校以来,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恪守“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九、第十和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第一届教育系统文明单位、安徽省“花园式单位”、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学校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文明校园称号。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种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49个。学校现有教职工3783人,专任教师2266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与讲座教授1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青年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7人。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3万余人。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其中去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5%进入世界五百强和中国五百强企业工作。学校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荣获包括“挑战杯”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在内的多个国内外重要奖项。学校桥牌队多次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国际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大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仪器专项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型飞机、卫星和大型水面舰船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项目。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并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学校目前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4项,先后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克拉克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五十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与多所国(境)外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和交换学习项目,现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的二百多名留学生在校就读,同时学校每学期选派优秀学生赴国(境)外访问学习。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1.20万

    ]
  •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次。学校占地近3200余亩,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学校创建于1945年,是安徽省第一所工科高校,是全国最早开展矿业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1955年学校由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1958年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71年与煤矿有关的学科专业等整建制迁回淮南,与淮南煤矿学校(1963年淮南矿业学院大部迁至山东泰山后,留下部分组建淮南煤矿学校)合并组建淮南煤炭学院。之后,经历了淮南矿业学院、淮南工业学院等办学时期,期间,原华东煤炭医学专科学校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相继并入。1998年学校由煤炭工业部划转安徽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学校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职工近2000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1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3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2人。学校还有一支由4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11人,海外院士1人。拥有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重大项目团队3个、重点项目人才团队2个。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7个学院(部)。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6个本科专业。拥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获批2个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榜上有名,其中6个学科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体,以地矿、爆破等学科为特色,工、理、医、管、文、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办学体系。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40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000余人。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国家精品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2016年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万余名。恢复高考后的本科毕业生中,彭苏萍、袁亮、陈湘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学校首批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全国50所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称号(全国99所高校);两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连续两年在全省就业动态监测体系测评中获第一名。学校在《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本科)TOP100》排行榜榜单中位居全国第58名。学校是全国“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学科和体育竞赛中获国际、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0余项,大学生机器人协会、大学生航模与科技践行协会入选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学生中有获第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发起成立“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十二五”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800余项,其中 “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6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近1.5亿元;“十二五”以来,获得国家奖励5项,省部一等奖18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1项,中国专利奖1项;获安徽省创新争先团队奖1个、安徽省创新争先奖状1项,安徽省专利金奖1项以及教育部、安徽省及国家行业协会等科技成果奖励24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及PCT专利800余件。2018年,学校获批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全国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现拥有煤矿深井建设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以及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院士工作站等省部级研究创新平台32个。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国内近80余家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波兰、日本、俄罗斯、乌克兰、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地区)的6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派遣人员到国外高校讲学、访问、攻读学位、开展科技合作,互派留学生,有“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常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展望未来,安徽理工大学将秉承“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求真务实”校园精神,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2019年2月28日发布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江西理工大学 江西理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江西冶金学院,1988年更名为南方冶金学院,2004年更名为江西理工大学。学校曾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2013年成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是国务院批准具有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工结合,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并有权接收华侨及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宝钢教育奖评审高校;学校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被誉为“有色冶金人才摇篮”。学校在赣州、南昌两地有5个校区,占地面积共计3700余亩。校本部位于享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客家摇篮”、“红色故都”之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赣州市。学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80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3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教育。现有16个学院,18个科研院所。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万人,在校研究生3000余人。毕业生以其专业适应性广和“为人诚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特点而广受社会欢迎,一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在江西高校前列,并于2011年荣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2017年荣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据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排名榜显示,我校在2012年中国“世界500强”企业CEO毕业院校并列第5位。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显示,我校在2014 年“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名列第94 位。学校拥有1个全国示范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个一级博士点,22个一级硕士点,13个工程领域,6个专业学位点,5个交叉二级学科点,4个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其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3个江西省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整体水平较高,7个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榜上有名。学校是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工程管理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其中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江西省特色专业19个、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江西省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学校建立了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360人、博士教师520人),其中,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4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万人计划”创业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863”首席科学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A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全国模范(优秀)教师60余人;“井冈学者”特聘教授、“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省部级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和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近200人;正副教授700余人,博士生导师30余人,硕士生导师400余人。学校还聘请了严纯华、赖远明、左铁镛、古德生、邱定蕃、孙传尧、张文海等院士和13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并聘有10多名外籍教师在校常年任教。以质量立校、办一流学府。学校坚持“教学优先、教师优先、学生优先”的工作原则和“教学是否满意、教师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满意”的工作标准,引导优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集聚。学校拥有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国家科研平台、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还有3个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海智计划工作站,2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省级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8个实验中心和288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全国率先试行“3+1”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体竞赛上,多次代表江西省高校实现重大突破,赢得了重要荣誉。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我校学生曾实现全国一等奖江西省零的突破。近五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上获得全国一等奖30多项。学校健美操队获得全国冠军一百多项,在北京奥运会啦啦操队选拔赛中,以冠军队的身份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场。学校攀岩队获得国际攀岩大师赛、世界杯攀岩赛、全国攀岩锦标赛等国际国内比赛冠军二十多项,并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学校积极服务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钢铁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已构建矿业工程、冶金工程、材料工程、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等一批强势学科,形成了钨、铜、稀土、锂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四大特色和优势,经济学、管理学、理学、法学等新兴学科也日渐享誉国内。近五年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0多项,科研总经费6亿多元;200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6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80多项。学校科技服务成效显著,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多年来一直与中国铝业、中国中钢、上海宝钢、江西铜业、紫金矿业、铜陵有色、西部矿业等一百余家国内大中型钢铁、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500多项科研成果被采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加拿大劳伦森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等25所高校实施学分互认、本硕生互换、合作办学等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学校为海外留学生接收院校,共招收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进行语言、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的学习。学校获批为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共计举办 夏(冬)令营项目和“海外教学项目19个,教授3000余名学生。2015年获国家汉办批准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共建孔子学院,教授学生一千余人,文化受众达8000余人次。2017年获批与旁遮普大学合作举办“2+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为全省首个境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开启了高校、孔子学院、企业为培养本土技术性人才进行三方合作的新模式,为国内高校开展校际合作、校企合作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新范例。这些学生将成为“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中坚力量。学校还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就稀土技术、澳洲高效磨矿和高效细粒浮选技术等技术开展科研合作;承担了“用DENKABLACK Li导电剂提升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性能的合作研究”(日本)、谦比西铜矿“矿山采掘信息化”(赞比亚)、“含砷硫难处理金矿金提取工艺研究”(缅甸)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余项。六十年春华秋实,一甲子沧桑砥砺。学校将秉承“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争优势、以创新谋发展”的办学思路,贯彻“以市场理念经营学校、以教育规律管理学校、以法治理念治理学校”的三大理念,实施“特色、人才、质量和开放”四大战略,突出“学科建设强实力、人才培养提质量、科学研究上水平、服务区域做贡献、发展成果惠民生”五大任务,强化“队伍、财力、条件、制度、党建、文化”六大保障,深化“治理体系、人才培养、学科与科技、社会服务、人事人才、综合保障、党建与思想政治”七大改革,努力实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建设“综合实力江西一流、优势学科国内先进、特色领域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理工大学”!(数据截止2019年1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00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8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32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杰青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7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进入了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B+,为省属工科高校唯一。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立项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9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43门省级精品课程;12名省级教学名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7年过亿元,累计达到13.6亿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层面创新平台数达到8个,数量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拥有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广受赞誉,并被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同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引进德国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启动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中德校区)建设。牵头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绘就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要求,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向着建设“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实迈进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40万

    ]
  • 齐鲁工业大学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城济南,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同时也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历史沿革学校(科学院)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齐鲁工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成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78年至2013年为山东轻工业学院时期,2013年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省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汇聚山东省优质科教资源,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打造科教融合优势特色,是山东省新型工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力量。办学条件学校(科学院)占地面积3745亩,现有长清、彩石、历城、历下、千佛山、菏泽6个校区,在济南、青岛、济宁、临沂、菏泽等地设有研究机构,主校区在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学校(科学院)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及研究平台117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工程实验室9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省工程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个、省国际合作研究中心6个,省级社科基地(中心)3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智能制造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实训基地等学生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408个。校舍建筑总面积12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0.3亿元,图书馆藏书249万册,电子图书148万册。建有山东教育科研网大学科技园网络节点和覆盖全校的千兆以太计算机网络,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的齐鲁陶瓷玻璃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宁静,人文艺术气息浓郁,为“省级园林化校园示范单位”。师资队伍学校(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01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0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032人。有“双聘”院士4人,外籍院士1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央联系专家1人,国家杰青2人,长江学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39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6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7人,山东省高端智库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在职在岗的各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91人次。学科专业学校(科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万余人。设23个教学单位,15家创新研究机构。共有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个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75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和艺术学等8个门类,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人才培养学校(科学院)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办学70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5万余名,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沃土”,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省级教学团队7个。在最近一届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等大赛中成绩优异,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00余项,其中国际级奖励29项,国家级奖励510余项,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和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年底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被主流媒体评为山东省十大最具社会口碑学校、最具就业竞争力本科院校、最佳社会声誉高校。进入新时代,学校(科学院)大力发挥科教融合特色和优势,建设院所一体的科教融合学院,成立“齐鲁英才学堂”特色班,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近年来,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课题502项,省部级项目49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7项,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4项,山东省科技最高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1项, 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泰山文艺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00项,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2项;学术论文被SCI、SSCI收录2378篇,出版著作174部。主办《齐鲁工业大学学报》《科学与管理》《山东科学》3种学术期刊。社会服务学校(科学院)积极参与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面向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全面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重大工程。近5年,与30多个政府,90多个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创办科技企业70多家,共建科技示范基地30多个,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00多亿元。被授予中国创新驿站山东区域站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成果研究推广中心、国家级成果产业化基地、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单位等称号。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科学院)坚持走国际化、开放式道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塑造开放办学新优势。先后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有国际研究生院和科教融合国际学院,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亚太体育总会共建世界体育大学部分学院,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设有移民签证雅思考点,建有国家级和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研发中心)33个,并有多个高水平专业化国际联合实验室。近5年承担各类国际合作项目220余项,国家、地方引智项目210余项;目前每年来交流、访问的外国专家400人左右,长期工作的外国专家超过50人,获国家外专局授予的“引进智力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发展目标新时代,新工大,新使命,新跨越。根据山东省委省政府规划,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部分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世界先进学科行列。(2019年1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研究生推免资格高校、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首批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学校现有26个学院,16个校级研究院,设有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其中,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列入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拥有工程硕士(含13个招生领域)、农业硕士(含4个招生领域)、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等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70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专业涵盖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历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已逐步形成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33000余人,在学研究生3000余人。学校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的原则,按照“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建设目标,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实力雄厚、办学设施齐全。学校校园占地3600亩,校舍建筑面积105.47万平方米,网络多媒体教室298个,运动场面积16.4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藏书327万册,电子图书337万种(含中外文学位论文),中外文期刊24000余种(含电子期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0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2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0个,设有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并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学校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首要工程”,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建设方针,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着力打造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学校现有教师2109人,其中教授228人、副教授66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74人。双聘院士5人、法国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1人、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1人、“千人计划”专家4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选1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泰山系列人才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1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学校特聘教授33人。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加强专业、课程和教学团队建设,“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50项;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4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8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1个,获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单位;获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国家级规划教材32部,山东省优秀教材15部;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大红炉众创空间获批科技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十二五”以来,学生在 “挑战杯”“创青春”、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重大赛事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及国际奖励2300余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荣获山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分类培养模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十二五”以来,学校研究生教育共获批山东省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54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19项;荣获山东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13项,专业学位实践成果奖14项,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篇。学校被评为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学科建设先进单位。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设有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设在我校,有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工程实验室。学校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合设立了110余个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获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十一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1900余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项目50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00余项,其中2006年、2007年各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5年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英、韩、俄、澳、新等25个国家的8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实质性交流。探索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的渠道,与多个国家的有关高校开展了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2018年度来华来校留学生近700人。大力开展学者互访、学术交流,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聘请高层次的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和讲学,办学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将秉承“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特色发展为主线,以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实施人才工作优先发展战略,立足区域,贴近行业,着力提升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着力提升校地融合发展能力,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数据截至2019年3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四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学校总占地面积522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99亿元,校园绿化覆盖率59.7%。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铸就了“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2012年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首批立项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被列为山东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A类单位,2018年被列为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单位。建校以来,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3万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着、作风严谨扎实、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拥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8个学科门类,设有24个教学院部,78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69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2人,硕士生导师545人,获得博士学位988人(占比50.2%)。学校拥有双聘两院院士4人、美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千人计划”专家4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1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才19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智库高端人才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创新团队人才培育计划带头人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4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58人。学校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水产学科为山东省一流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7个,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2个。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与培训基地)9个,省部级创新平台(研究中心与基地)2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18个。学校坚持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设立研究课题,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1978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1项。20世纪70—90年代,连续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夏玉米、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作物育种领域、生物农药领域、动物繁育领域、根茎类作物生产装备与种业生产装备研究领域、动漫艺术等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518项,省部级课题901项,科研经费达99744万元;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0个,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4个,登记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31个,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63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奖励74项。“十二五”以来,70余项技术和品种被山东省和青岛市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42项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累积成果转让资金达2091多万元,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学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社会服务成果显著。成立我国第一家合作社学院,面向全国开展合作社高级人才培养、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政策咨询等工作。与29个市(县、区)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建设15个综合服务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研究院,在200余家企业和合作社建立分布式服务站和专家工作站,年承担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培训各类人才4万余人次。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评估优秀高校、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优秀文化、大学精神、物质文化和网络文化教育领航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打造了“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微电影节”“国旗护卫队”等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品牌。2017年被评为“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文明校园”“第一届山东省文明校园提名学校”。学校深入贯彻国际化办学理念,紧密围绕为学科建设服务、为师生服务的中心任务,扩大国际朋友圈,与美国康奈尔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首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成立了QAU-UBC城市林业研究院、与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澳农业与环境健康联合研究院并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通过互派访问学者、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升级合作领域,紧抓重点项目、突破关键环节,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向着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青岛农业大学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和深化改革,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朝着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阔步迈进!(2019年4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河南科技大学 河南科技大学(简称河科大,英文简称:HAUST)坐落于“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洛阳,是国家国防科工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高校,也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三所综合性大学之一、“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理事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1952年创建于首都北京。1956年,应国家工业基地建设布局的需要迁至洛阳,后更名为洛阳工学院,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1998年,划转至河南省管理。200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优化全省高等教育结构布局,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2002年8月30日,当时主政河南的李克强总理亲自为学校颁授校牌,并在讲话中指出“河南科技大学是我省继新郑州大学、新河南大学之后组建的第三所综合性大学,组建河南科技大学是省委、省政府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的重大举措……要以创建高水平大学为目标,努力办成国内先进、居于省内高校前列、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所综合性大学。”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回河南视察工作,在洛阳时专程来到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视察指导,他满怀深情地说:希望一附院要像当年他对河南科技大学授牌时提出的要求一样,争创国内一流!长期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博学、日新笃行”的校训和“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发扬“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河科大精神,突出内涵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已初步发展成为一所工科优势突出、理工农医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学校占地面积4600余亩,有开元、西苑、景华和周山4个校区,其中开元校区占地面积3660余亩。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41000余人,非全日制成人教育生23600余人。学校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教和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31个学院,97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拥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3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有28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三个国家“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学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专业改革综合试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7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1个,省部级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质量工程项目98个;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95人;拥有双聘院士9人,“中原学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省特聘教授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24人。学校有12个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包括子项)等项目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333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社科成果奖等140项;《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学校建有国内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文献364万册,中外文期刊18万册;是教育部首批认定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与美、英、俄、加、澳等欧美国家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与交流,招收学历本科留学生、研究生留学生和语言进修生;有10所附属医院,其中直属第一附属医院是首批全国“百佳医院”。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以省内高校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推荐,并成功获批“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先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近3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被全国轴承行业确定为我国轴承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依托的仅有的高校,被誉为轴承行业的“黄埔军校”;在中国大学网《中国高校毕业生薪资排行榜》中,位列河南高校首位。在艾瑞深校友会网2018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和武书连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均位列全国高校第138名。在2018中国非985工程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全国高校前100强。五年内主持获得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50名,居河南高校首位。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前50位高校中,位列全国高校第47名,居河南高校首位。在河南省首次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十强”评选中位列河南高校首位。2017年发明专利授权和拥有量位列河南高校首位。在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有两个学科的2位教授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高被引学者”,位列全国高校第96名,居河南高校第2位。在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位列全国高校第60位。学校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始终面向国家、河南省及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行业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作为扎实根基,充分发挥在机械装备制造、金属材料、新材料、轴承、齿轮、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机器人、农业工程、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技优势,在产学研合作中发展自己、奉献社会。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产学研合作项目入选全国高校特色办学100案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科技大学将牢记李克强总理的殷切嘱托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建设“国内先进、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目标,重仁爱之心创建育人好环境,顺学者之意唱响发展主旋律,把学校真正办成“学生的大学、学者的大学、崇尚学术的大学、具有一流学风的大学”,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光荣任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更新到2018年2月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具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生推免权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湖南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淀了以“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和“铺路石精神”为内核的大学文化。自建校以来,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4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本科招生第一批次覆盖全国,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98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9.52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336万册,电子图书79.26万册,中外期刊1344种,拥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技查新工作站。学校设有19个教学学院,1个独立学院和1个继续教育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8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5000余人。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现有专任教师1924人,其中正高职称310人,副高职称65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文教类)计划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青年“长江学者”人选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团队百人计划”1个,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3人(其中:青年“百人计划”人选7人)。学校紧紧依托行业,建成了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现有6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土木工程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会计学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10个、列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本科专业5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土木工程专业)。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精品课程25门,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践)教学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学校先后获准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学校,教育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学校。近五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大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200余项,省级学科竞赛和科技成果奖1300余项。学校拥有“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11个,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自然科学创新平台4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6个。学校主持完成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建设成套技术”项目200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完成的“混凝土桥梁施工期和使用期安全控制的关键技术”、“混凝土桥梁服役性能与剩余寿命评估方法及应用”、“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与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分别于2006、2011、2012年3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近五年,学校主持承担国家级项目363项,实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历史性突破,并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高端项目资助;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4项;职务发明专利656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俄罗斯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具有招收和培养来华留学生资格,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单位。目前在校留学生近300人,其中学历生超过80%。与黑山大学、利比里亚大学分别合作共建孔子学院。近年来,共派出1000余名在籍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传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遵循《长沙理工大学章程》,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办优质本科、建一流学科、创百强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8年11月30日更新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60万

    ]
  • 湖南农业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是农业农村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全国文明校园、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学校的前身是1903年创办的修业学堂,周震鳞、黄兴、徐特立、毛泽东等先后在此执教。1951年3月由修业学堂发展而来的湖南省立修业农林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农业学院合并组建湖南农学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1994年3月更名为湖南农业大学。历经百年风雨,学校砥砺前行,始终秉承爱农为农传统,践行强农兴农使命,现已发展成为以农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科涵盖农、工、文、理、经、管、法、医、教、艺等10大门类。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个,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7个,省“十二五”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5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工程科学等5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0308人(其中独立学院5947人),在校研究生5392人。现有专任教师15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97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职工187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41人,省级人才354人。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农业农村部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3个,湖南省创新团队6个,湖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外聘教师中有“双聘”院士6人,美国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3人。学校是全国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试点建设单位,牵头组建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共建“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9个。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00余项;审定新品种300余个;获授权专利1400余项。选育出的油菜、辣椒、茶叶、水稻、玉米、马铃薯、花生、葡萄、棉花、柑橘、生猪、烟草等新品种和形成的实用技术成果推广覆盖全国。学校与30多个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及政府机构、国际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20多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是湖南省最早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之一。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朴诚、奋勉、求实、创新”的校训和“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质量卓越、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农业大学而努力奋斗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20万

    ]
  • 南华大学 南华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单位,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学校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现有红湘和雨母两个校区。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秉承“明德、博学、求是、致远”的校训,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始终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断推进事业全面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依据“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形成了以工学、医学为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直属学院24个,直属型附属医院4所,协作型附属医院11所,研究生协作培养单位25个。设有本科专业7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以及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招生。现有学生5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近3万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余人,国际学生400余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近1万8千人。校本部现有教职工2316人,其中专任教师1419人;直属型附属医院临床教师2947人。共有教授、主任医师等正高职称人员398人,副高职称人员1233人;有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部省级创新团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14个;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100余名,有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优秀中青年专家等220余名。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防重点专业和紧缺专业、卓越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践教育基地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精品开放课程3门。有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29个,综合性实习基地347个。学校拥有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国首批国家核应急宣传和培训基地、国家核应急医学救援队、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湖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2个、湖南省院士工作站3个、其他各类省级科研平台/基地21个、行业重点实验室13个;拥有国家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10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5个。学校先后承担“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科技部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研究计划、核能开发专项等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0多项。学校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成立了由省部政府机构、核工业四大央企、大型科研院所、大型三甲医院、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组成的董事会;与国际组织和国内外近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协作关系。图书馆纸质藏书26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2400余种,数字资源352TB,其中电子图书78.5TB。学校主办《中国动脉硬化杂志》、《中南医学科学杂志》、《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军工文化教育基地;是湖南省文明单位、国防教育基地、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60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输送了近25万名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一批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省部级领导、行业领军人物等为代表的优秀校友。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国防工业、核工业、卫生与健康、环境保护、装备制造、金融管理等行业,成为所在单位技术、管理骨干,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社会文明和进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一基三实、一路三建”的发展思路,即夯实人才队伍之基,把人才培养做实、把科学研究做实、把服务社会做实;走内涵发展之路,加强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创新能力建设。这一新思路引领学校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注:文中数据截至2018年9月30日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85万

    ]
  •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培养精英人才、促进科技进步、传承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为宗旨,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致力于创造、发现、传授、保存和应用知识,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类。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10月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4月设立研究生院;1988年3月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启动实施“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12年正式启动领军型大学建设工程。2012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盘锦校区,该校区依照“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坚持标准、创新模式”的指导思想建设,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2017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学校现有教职工4321人,其中专任教师2650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教师中的两院院士30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1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2人、讲座教授11人、青年学者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8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人,“973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3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博士生导师72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808人,副高级职称1098人。学校现有本科生25380人,硕士生10537人,博士生4836人。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7个学部【6个管理重心在学部,1个管理重心在学院(含3个正处级建制学院)】,8个独立建制的学院、教学部,3个专门学院和1所独立学院;盘锦校区设有基础教学部和7个学院;开发区校区有3个学院。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1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现有2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硕士、工程(博士、硕士)、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城市规划硕士、汉语国际教育、体育等13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87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的本科专业82个,目前调整为77个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有4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车辆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十所试点学校之一,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学校之一,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高校之一。学校的工程学和化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优势学科资源丰富、研究实力雄厚。建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辽宁重大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子政务模拟仿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业装备节能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消防与应急救援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1个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辽宁)培训基地。学校有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特种加工及微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20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2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个公共技术创新平台,9个技术创新基地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2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4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90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中国专利奖8项、其中金奖1项。目前有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进入全球前1‰;12个学科领域进入QS世界学科排名前500名,上榜学科数位列国内高校第17位。学校依山傍海,办学条件优良。已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42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326.8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5.8万余种。学校现有运动场馆面积21.3万平方米。同时,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校园网络体系。学校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校所合作关系;学校有留学生1434人;2014-2016年,申请了34个聘请外国专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建立了6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共争取国家各类引智经费2528.6万元,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2674人。为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水平,学校积极拓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访问、海外实习等15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2014-2016年,共派出长短期交流学生4278人。目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4.50万

    ]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创建于1949年,是一所具有六十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重点大学。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支援解放全中国,经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分别成立了阜新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抚顺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鸡西煤矿工业学校以及东北煤矿工人速成学校。1958年,在这些学校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阜新煤矿学院、抚顺煤矿学院、鸡西矿业学院和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六十年代初期院校调整,四校合并,校址选于辽宁省阜新市,定名为阜新煤矿学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煤炭高等院校。1978年学校更名为阜新矿业学院。1996年学校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98年学校由原煤炭工业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1999、2000年,原阜新工业学校、辽宁电子计算机学校和辽宁省财政学校先后并入学校。现设有25个学院、67个本科专业。在册学生3.2万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留学生2.6万余人。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辽宁工大人秉承“诚朴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改革创新,苦干实干,创造了辉煌业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3年获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1999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站,同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批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2获批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学生院校;2013年获批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同年成为辽宁省国内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为辽宁省双一流建设学科。现已成为以工为主,工、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突出,办学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的著名高等学府。辽宁工大教学科研设施完善、学习生活环境幽雅。学校建有阜新校区中华路校园、玉龙校园和葫芦岛校区龙湾校园,占地4240亩,其中阜新校区占地1900亩、葫芦岛校区占地2340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的3座现代化图书馆分布在三个校园,馆藏图书(电子图书)近290万册,各类数据库60余个,中外文期刊1600多种。学校编辑出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其中《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美国(CA)来源期刊、荷兰(Scopus)来源期刊、美国EBSCO来源期刊、美国(Ulrichweb)来源期刊,俄罗斯(AJ,VINITI)来源期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辽宁工大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拥有一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传统学科。建有矿业工程、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含17个授权领域)、会计、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本科重点支持专业;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大力推进“专业+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产生了一批生机勃勃的新兴学科。2018年,学校与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墨桐花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进一步推进“专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工科建设,培养新工科人才。辽宁工大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设了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好、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484人,高级职称教师87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5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二级教授26人。1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名教师被确定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6名教师被确定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千层次人选。一批教师分别被确定为省部级学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国家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各类学会与学术期刊编委会委员。辽宁工大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推进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实践,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太阳石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年来,学校先后有80余项教学成果获国家和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奖。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95%以上,居辽宁省高校前列。广大毕业生以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甘于奉献的特点,赢得了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好评。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学校先后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6年获批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辽宁工大积极转变科技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地矿行业发展,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着力打造国家能源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安全生产技术基础研究中心、1个煤炭行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18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 ”国家高新技术等各类科研课题3500余项,2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先后有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矿山灾害治理、安全技术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等研究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和突出特色,在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煤炭自燃火灾防治、煤矿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安全结构分析与预测、全球卫星导航精密单点定位理论与算法、遥感卫星对地观测系统图像处理理论与方法等许多研究领域已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学校连续组织参加了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多次获得“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组织奖”;先后举办国际测绘与地球空间信息研讨会、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技术国际研讨会、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程前沿技术高端论坛、第35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2017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17年年会暨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等近百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全国学术会议,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知名度。辽宁工大始终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与阜新、朝阳、营口、铁岭等市签订了市校共建合作协议,与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中平能化集团、大同煤业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20多家国内大型企业签订了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学校拥有国家安全培训一级资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一级培训资质和全国煤炭行业经营管理干部工商管理培训资质。在省内高校中率先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拥有董事会单位120家。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固的校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合作平台,已与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英国、德国、法国、波兰、意大利、爱尔兰、瑞典、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蒙古、巴基斯坦、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尼泊尔、南非、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学者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学校还与美国劳伦斯科技大学开展“3+2”、与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开展“2+2”等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008年我校成为接收辽宁省政府奖学金生院校,2012年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资格院校”,2013年成为国家汉办汉语水平考试(HSK)辽宁地区考点,2017年获批“丝绸之路”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留学生生源国达35个,建立了涵盖研修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留学培养体系。学校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来华留学工作方针,在稳步提升留学生招生规模和层次的同时,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留学工大”的教育品牌。辽宁工大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作为首批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创新构建实施双嵌入素质拓展学分模式,学生课外素质拓展活动内容不断丰富,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一节、两月、三类讲座、四项工程、十五项赛事”为框架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作为全国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先后有1000余个学生项目获得国家和省级资助,学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通过“五位一体”本科生课外科研训练体系,实现专业教师的全参与和对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全覆盖。3名本科生先后被授予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个学生科研团队获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学校获批团中央KAB创业俱乐部,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近2000项,1个学生社团被授予全国百佳大学生创业社团,2名学生被授予全国百名大学生创业英雄称号。持续开展以低年级侧重社会观察,高年级侧重专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多项成果、多个集体和个人受到国家级或省级表彰。学生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服务辽西北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学校3次荣获“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单位,3次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多个团支部被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和“全国活力团支部”。大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荣获“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标兵”等多项荣誉。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辽宁工大以其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多次被辽宁省政府、省教育厅授予“文明单位”、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优良学风校”等荣誉称号。建校69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3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有10余名校友先后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纪委委员,有数十名校友当选为国家部委领导、省委书记、省长,有3名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一批优秀校友担任大中型企业负责人。学校位列2017-2018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理工类第49位、2015年中国政要排行榜全国第55位、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培养两院院士最多大学排行榜第51位,素有煤炭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伟大的时代赋予崇高的使命,辽宁工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豪迈的情怀、创新的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为中心,以服务辽宁区域和地矿行业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工作主线,深化改革创新,大力实施特色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驱动、人才强校、文化引领五大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研究应用型大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3.00万

    ]
  • 大连交通大学 1956年,学校应我国铁道机车车辆工业的发展需要而创建, 时为大连机车车辆制造学校。1958年升格为大连铁道学院,隶属原铁道部管理。2000年2月,划转为辽宁省政府管理。2004年5月,更名为大连交通大学。学校有沙河口校区、旅顺口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82.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54.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馆藏文献资源总量为122.73万册,电子图书137.12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22700余种。学校是以轨道交通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特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2017年1月,入选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拥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涵盖了工、管、文、理、经、法、艺等7个学科门类。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列入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中心、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等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平台27个。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大连)基地、全国建设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辽宁省车辆工程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对日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和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人才培训基地。设有18个二级教学单位,43个本科专业,10个五年制双专业,工商管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第二学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10月,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建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国际化试点改革专业1个、应用型转型专业5个、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9个;省级以上本科精品类课程35门。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3个专业在辽宁省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7612人,其中,本科生15940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611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13人,其中教授160人、副教授324人,博士生导师60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90%。拥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省特聘教授7人、省优秀专家2人、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人选者1人、省百千万层次人选77人、省部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6人,省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5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7项、省部级项目34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国家授权专利534件,其中发明专利138件;发表学术论文1879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714篇;出版学术专著51部。签订横向合同482项,合同额超一亿元。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两次获得优秀组织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百千万培养工程”等两项成果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近三年,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竞赛奖励543项。学校是国家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基地。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联盟”,牵头成立了“辽宁省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收院校、《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基地。先后与澳大利亚、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70多所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建有中日友好大连人才培训,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3个。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十万余名毕业生,有大多数毕业生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部分已成为了行业领军人物和核心技术骨干,在业内享有“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的美誉。新时期,学校紧紧围绕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抓牢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高铁走出去”战略实施等发展机遇,加强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研究应用型大学而努力。(数据截至2018年7月底 [详情]
    [
    简章:

    1篇

    ]
    [
    学费:

    2.30万

    ]
安全工程
安全工程
地区: 安徽、江苏、天津等 学制:2~3年 学费:¥1.20~26.80万
招生方式 同等学力
招生方式 非全日制
班型:周末班 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 安全工程 > 招生学校
粤ICP备2021118978号 广州师大博学技术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22-2024 在职研究生资讯网 All Rights Reserverd.
电话:4008373873
免费课程
咨询了解
关于我们